李绅

李绅
  • 姓名:李绅
  • 别名:字公垂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郡望谯(今安徽亳县)
  • 出生日期:772年
  • 逝世日期:846年
  • 民族族群: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行二十。为人短小精悍,故友人白居易辈称之为“短李”。郡望谯(今安徽亳县)。武后朝中书令敬玄曾孙。其父寓家无锡(今属江苏),遂为无锡人。元和元年登进士第。南归润州,浙西观察使李锜辟为掌书记。二年,李锜谋叛逆,李绅数谏,又不肯作疏,遂遭囚禁。锜败,始获释。四年为校书郎。九年迁国子助教。十四年为山南西道观察判官。同年五月,除右拾遗。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为“三俊”。旋迁右补阙,长庆元年三月,加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二年二月,迁中书舍人加承旨,为李逢吉所排挤,于三年三月改御史中丞,罢内职。十月,出为江西观察使,未离京,改户部侍郎。敬宗即位,又遭张又新等诬陷,贬端州司马。宝历元年五月,量移江州长史。大和二年迁滁州刺史。四年改寿州刺史。七年正月,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闰七月,为浙东观察使。至九年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开成元年为河南尹,六月改宣武军节度使。五年九月,代李德裕为淮南节度使,严惩贪吏吴湘。会昌二年二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闰七月,罢为淮南节度使。六年七月卒,谥文肃。李绅早年游苏州,以诗见知于韦夏卿。乡赋之年,其诗讽诵多在人口。尝以《古风》(一作《悯农》)二首干吕温。吕温谓齐煦曰:“斯人必为卿相。”(《云溪友议》卷上《江都事》)元和四年,作《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与白居易、元稹同倡新乐府运动。白居易谓“李二十尝自负歌行”(《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自注)。元稹谓其诗“多咏物之作”(《和乐天东南行》诗自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追昔游诗》三卷,今存;《批答》一卷,已散佚。《追昔游诗》编成于开成三年,未包括早年和晚年作品。自序云:“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显,不常其言。”喜以诗自夸政绩,炫耀荣宠,故胡震亨谓“《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唐音癸签》卷七)。《全唐文》卷六九四录其文十二篇,《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见卷四八○至四八三。《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七补一首、《续补遗》卷六补二首、《续拾》卷二八又补六首又六句。《唐文拾遗》卷二八、《唐文续拾》卷六各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白居易《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沈亚之《李绅传》、《旧唐书》卷一七三、《新唐书》卷一八一本传。卞孝萱编有《李绅年谱》见《安徽史学》1960年第3期。

李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骈志

骈志

二十卷。明陈禹谟撰。陈禹谟字锡元,常熟(今属江苏省)人。明神宗万历年间在世。万历中由举人官至四川按察司佥事。曾采掇诸书琐事隽语,著 《广滑稽》三十六卷。并有 《经籍异同》行世。本书摘取古事之中相类者对比辑录而成。对偶标题,又于每条之下注明出处。不立门名,只以甲、乙、丙、丁、戌、乙、庚、辛、壬、癸十干为序,大致以类相从。由于作者嗜博爱奇,内容也以此取舍。如晏子宅、晏子冢,苏秦宅、苏秦冢等。古之有宅有冢者无数,书亦不能全部收录。但此书所采既繁,多可以考证异同。有明万历丙午刊本、《四库全书》本。

黄帝宅经

黄帝宅经

黄帝宅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论述卜宅之法。谓家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若家宅安则家族昌吉,不安即门族衰微,故须考察家宅之阴阳休咎。其法术分宅院四面为二十四路,配以天干地支、八卦九宫方位,以相其吉凶。相宅之要在于阴阳平衡,阴阳得则吉昌,偏阴偏阳则凶。凡欲移居,须向福德之方;凡欲造宅,须顺十二月之生气,若修造时冲犯土气,即有灾殃。书中有相宅图二幅。详述二十四路、十二月建造之吉凶禁忌。又有所谓五虚五实之法,谓宅大人少、门大内小等为五虚,令人贫耗,五实则令人富贵云云。

楚辞选

楚辞选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出版。今人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选注。此书是供“一般的阅读”的普及选注本。全书“选了较早的《九歌》十一篇,屈原的《离骚》一篇,《九章》九篇与《天问》的一部分,宋玉的《九辩》的一部分及《招魂》的全篇”(《前言》)。入选诸篇皆有较为通俗细密的注释,或解字词,或释诗意,“尽量采用各家的长处。有些争论没有结论的,暂时不去作烦琐的考据。为了阅读的便利,注解前后不避重复”(《前言》)。这些特点,便于初学。入选诸篇之前皆有题解,以介绍题意、写作背景以及分析该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选注者将《九歌》视为“楚国民间祭歌”,认为“屈原可能加过工,但成就应主要归功于民间的无名诗人”(《前言》),可是从祭祀环境富丽堂皇,遣词造句的典雅华丽,感情变迁的迅捷与细腻看,只能是活跃于宫廷的文人作品。

冯延巳词辑评

冯延巳词辑评

词集,本书收录了全部冯延巳词共112首,辑录了宋元以来以至清代的古人评论以及现当代学者的重要见解,并附上有关的论文、论著、目录。

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李瑈(1417年—1468年),即朝鲜世祖(조선 세조),字粹之,朝鲜王朝第七任君主(1455年—1468年在位)。他是朝鲜世宗李祹嫡次子,朝鲜文宗李珦之弟。其母为昭宪王后沈氏。李瑈生性豪迈,文武双全。世宗时相继受封晋平大君、咸平大君、晋阳大君、首阳大君。景泰三年(1452年)出使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发动“癸酉靖难”,肃清胞弟安平大君及重臣金宗瑞等的势力,掌握实权。景泰六年(1455年)迫使侄子朝鲜端宗禅位,翌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即位初期,他镇压了“死六臣”及胞弟锦城大君等兴起的端宗复辟运动,巩固了统治。他对内加强专制王权及中央集权,修纂《经国大典》,完善典章制度,实行职田法,崇尚佛教,整顿武备;对外两次越境征伐女真,宣扬国威,并在“事大交邻”的原则下与明朝、日本、琉球保持友好关系。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初七日,李瑈传位于世子李晄,次日薨逝,享年五十二岁。庙号世祖,明朝赐谥号“惠庄”。朝鲜加谥曰惠庄承天体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圣神明睿钦肃仁孝大王,葬于光陵。

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天译。说根本咒一与治病咒六。普贤菩萨入三昧,一切佛摩顶赞之,乃放光说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