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蜕

刘蜕
  • 姓名:刘蜕
  • 别名:字复愚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长沙(今属湖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刘蜕,唐末诗文家。字复愚,自号文泉子,长沙(今属湖南)人。幼孤,母姚氏抚其成立,令其从师学古文。会昌间曾住襄阳,游鄂州、广州。大中初年住梓州。三年自荆州获解,入京应进士试。四年,登进士第。此前荆州进士罕有及第者,故时称破天荒。初授寿州从官,未五月即因刺史暴戾而去职。后选补校书郎,未逾月又罢去。十一年,任太学助教、集贤校理。又任东川观察判官。咸通四年为左拾遗,因上书论令狐滈不宜为拾遗,贬为华阴令。历任中书舍人。咸通末至乾符初,为户部郎中。官至商州刺史。约卒于乾符间。刘蜕工古文,以复古为己任,多取则于扬雄,风格奇崛深峻,近皇甫湜、孙樵。亦有学楚辞者,多愤激之言。刘熙载《艺概》评曰:“刘蜕文意欲自成一子,如《山书》十八篇,辞若僻而寄托未尝不远。学《楚辞》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虽止三章,颇得《九歌》遗意。”有文集《文泉子》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已散逸。明人吴馡辑其文为《刘蜕集》六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天启刊本。《全唐文》卷七八九编其文为一卷,凡五○馀篇。《全唐诗补编·逸》卷一三收诗一首、《续补遗》卷七补二句。事迹据《登科记考》卷二二、《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一、陈寅恪《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及《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四收刘蜕撰《先妣姚夫人权葬石表》。

刘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诗律武库

诗律武库

类书。前后集三十卷。旧本题宋吕祖谦撰。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是编为祖谦年谱所不载,且祖谦乃一代硕儒,文辞闳肆博辩,凌厉无前,而此书征引故实,大抵习见之事,在类书中最为浅薄,学者以为断非祖谦所作,当出于后人依托。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洞庭东山郑氏桃源山庄刊本,《金华丛书》本。

政和五礼新仪

政和五礼新仪

二百二十卷。宋郑居中等撰。郑居中,字达夫,河南开封人,登进士第,由中书舍人连擢至翰林学士。官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本书为其于议礼局官知枢密院时奉敕所撰。有宋徽宗御制序文,并题有“政和新元三月一日”。文前列议礼局官员随时斟酌提议之科目条文及徽宗逐事进行的批阅,接着列御制冠礼。当时颁布这些条文作为格式,故列于书前。序文后为六卷目录。除书前之徽宗御制序外,此书含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卷首》,载局官随时酌议科条及徽宗御笔每事指挥。第二部分为《政和御制冠礼》10卷,这是徽宗为局官所颁示的修书样板。第三部分是《目录》6卷。第四部分为《政和五礼新仪》220卷,这是本书的主体。在这220卷中,前24卷为《序例》,是全书纲领。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原名《太上真人撰所施行秘要》,收入《真诰》卷九。今《正统道藏》本一卷,当系南北朝道士节取《真诰》之文,加以改编增补而成。收入《道藏)正一部。书中摘抄《太素丹景经》、《大洞精景经》等十多种上清派道书,言养生保健之法。内载按摩、吐纳、沐浴等方术,用以预防疾病衰老,抵御鬼神侵害,去除体秽,使青春常驻,耳目聪明。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顾随著,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谈出不同凡响之处。本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人生的境界,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散发着诱人的独特魅力,激励人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朱子学提纲

朱子学提纲

1970年钱穆先生因撰写了《朱子新学案》,“分篇逾五十,全书超百万言,恐读者畏其繁猥”,作《朱子学提纲》,“冠于书端,庶使进窥全书,易于寻究”从钱穆先生的《朱子学提纲》,我们可以归纳出朱某理学思想的特性。朱来理学思想是在孔子内在思想性特征基础上,通过包括苟子、董仲舒、张载、二程等人的演化、桥梁,寓政治、道德与思想意识为一体,“朱子精神气魄宏大,故能立大规模而兼斯两者。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简言之,“惟朱子,一面固最能创新义,一面又最能守传统”,而为集儒学之大成者,充分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体系的时代创新性、民族文化传承性、集大成科学理性和经世致用社会大众性。

枢言

枢言

清王柏心著。著有《枢言》《续枢言》。枢言,《管子》篇名,旧注云:“居中以运外,动而不穷者也;言则虑心而发口,变而无言者也。其用若枢,故曰枢言。”清娄姚椿《〈枢言〉序》:“枢言者所以济乎法之所不及,而使人以自为者也。”今人赵守正谓“即言本文各条理都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