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楠

刘宝楠
  • 姓名:刘宝楠
  • 别名:字楚桢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扬州宝应人
  • 出生日期:1791
  • 逝世日期:1855
  • 民族族群: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清扬州宝应人。


家寒素。五岁而孤,母乔氏教育以成。早年受业于叔父刘台拱。台拱硕学名儒,德盛礼恭,能令“顽夫骄士”抑然自敛,经其口传身教,宝楠学业日进,修持益坚,以学行闻于乡里。为诸生时,与仪征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嘉庆二十二年(1817)徙居府城,课徒授业,一度主讲广陵书院,当时缀学之士如刘文淇、包世臣、汪喜孙、吴熙载、梅植之、李兆洛等,皆与之游。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直隶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知县。文安境内,各庄堤岁久失修,遇水盛涨,辄为民害。宝楠遍视堤防,询知疾苦,率民冒雨护堤,堵塞决口;令堤工族丁及民均赴役,执法不阿,工赖以济。在县三载,竟无水患。官元氏时,值岁旱,蝗虫大作,广及二十余里,乃分设三厂,自捐金搜捕净尽,是岁得转丰稔。比调三河,东省兵过境,兵车补给,依例悉由地方摊派,宝楠谓兵多差重,非民所堪,乃遣往通州,以民价雇车应役,民得不扰。在官十六年,衣冠朴素,一如诸生时。官文安日,审结积案千四百余件,每鸡初鸣,秉烛入,进食少许,升堂入座,随鞫随结,毋许胥吏置一词,杜其奸也。以是远近翕然,著循良称。讼狱既简,吏多去籍归耕;曹舍昼闭,或售为书画肆,此诚官衙奇观,亦政清人和之征也。回观宝楠刘公,清廉若是,治绩称最,长守一知县凡16年,而略无升迁,竟老死官舍,此亦封建官场之奇闻也。殁前七日,自撰墓志,乡人私谥曰孝献先生。


宝楠为学,不矜名,不立异,不持门户之见,虽宗汉学,亦不非毁宋儒。初治毛氏《诗》、郑氏《礼》,后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相约,各主治一经。宝楠发策得《论语》,阅时二十七载,成《论语正义》24卷,为何晏《论语集解》之后最佳注本。是书据《论语》20篇依次为卷,《八佾》、《乡党》多言礼乐,名目繁夥,乃分《八佾》为2卷,析《乡党》为3卷,书后又疏何晏《论语序》1卷,总为24卷。《论语》于东汉称经,为“七经”之一。东汉郑玄有《论语注》(已佚,清宋翔凤辑得2卷),魏何晏有《论语集解》,梁皇侃有《论语义疏》,宋邢昺有《论语正义》,并为后世所重。刘氏服膺郑学,于皇侃、邢昺两家则多有微辞。以为皇氏所载魏晋诸儒讲义,“多涉清玄,于宫室衣服诸礼,阙而不言”;“邢昺又本皇氏,别为之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叙》),因以“芜陋”目之。乃于道光八年(1828),仿焦循《孟子正义》例,先为长编,凡数十巨册,而后荟萃勘核,折衷取舍。经注文从邢《疏》本,汉、唐、宋《石经》,皇侃《疏》,陆德明《经典释文》各本异文及清人惠栋、陈鳣、臧庸、宋翔凤所辑郑《注》,悉载于疏。“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论语正义·凡例)。可谓博综约取,精微周至。《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书中采择各家学说颇为不苟,故裁断众流而大义已皆该括无疑。良以渊源有自,知之确故择之精也。”“确”而且“精”,一语中其肯綮。其之谓“确”,真知也;其之谓“精”,卓识也。试举例说明之: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邢昺《正义》谓孔子“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浮筏,浮渡于海,而居九夷,庶几能行正道也”。邢氏之失,在未明“海”作何名,“九夷”为何地。刘氏《正义》据《史记·朝鲜列传》,指“海之在辽东者”为勃海,一曰勃澥;而九夷则确指朝鲜。《汉书·地理志》有玄菟、乐浪二郡,皆朝鲜诸部所居,而辖于幽州。东汉应劭注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刘氏据此立言,兼采别说,乃论之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可贵者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此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较之于邢说,著而且明,自是更胜一筹。


又《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是句难点之一为“滔滔”,何晏《集解》、邢昺《正义》皆未置一辞。而刘氏《正义》辨之曰:“滔滔”,陆德明《经典释文》作“悠悠”,又《后汉书·束修传》、《文选·养生论》、《盐铁论·大论篇》所引,皆作“悠悠”,当是《古论》(西汉古文经学家所传之本);今本作“滔滔”,《集解》从《鲁论》(西汉今文经学家所传本之一)改也。“滔”亦作“慆”,舀声,古音与幽同部,故与“悠”通。此说正其源头,辨其音义,能收言简义明之效。难点之二为“谁以易之”之“易”,邢昺《正义》谓“谁可易之为有道者”,释“易”为“改变”。刘氏以为邢说委曲难详,乃解之曰:“谁以易之,谁谓当时诸侯也。以,与也;易,治也。言当时诸侯无贤者,孔子得谁与治之耶?”是处释“易”为“治”,有变革社会、修明政治之义,与孔子本意至为洽合。


凡此二例,可略知刘氏为学,其特点有二:一以小学治经。上例之释“海”、释“九夷”,下例之释“滔滔”、释“易”,皆为明证。《念楼集·问经图序》言其心得云:“欲治圣经,先通小学。世有薄小学为不足道者,非真能治经者也。”二以变革为帜志。其旨要盖从《周易》得之,尝谓《易》之道,“主变通”,“所以有变易者,时异势殊,非有变易,则无所救其弊也”(《论语正义·为政》)。然于“因革损益”,其范围犹有不同。若政权之更替,习俗之变易,科技之演化,“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至于“纲常”之道,乃政体之大本,“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知其所言变革,尚有“得”与“不可得”之别。此时代局限使然,未可求之太苛也。宝楠官务剧繁,是书编次泰半,犹未竟,自《卫灵公》以下,命子恭冕续成之。


宝楠邃于经学,于农田、水利、舆地诸科著述亦丰。又能诗,诗慕三唐,人谓“无事模镌,自然声振”。著述存世者尚有:《释谷》4卷、《胜朝殉扬录》3卷、《文安堤工录》6卷、《宝应图经》6卷图1卷首1卷、《汉石例》6卷;辑有《象求集》5卷二集3卷三集1卷、《杂选》4卷、《清芬集》10卷、《清芬外集》8卷、《宝应文征》不分卷、《宝应诗事》2卷、《刘氏二家诗录》6卷;又有《论语正义补》、《说文杂著长编》、《宝应人物志例传》、《愈愚录》、《愈愚续录》及《念楼集》、《念楼诗稿》等未刊书稿10余种。

刘宝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帝京岁时纪胜

帝京岁时纪胜

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万九千余字。专记北京岁时风物。由正月至十二月,分记元旦、进春、星灯、喇嘛打鬼、天诞、上元、三元、烟火、中和节、花朝、清明、端阳、天坛、仲秋、赏菊、占雪、送寒衣、丢百虫等九十四条。对了解北京旧时四时八节、风俗颇有参考价值。特别有关厂甸、隆福寺、花市、什刹海、钓鱼台等市场和名胜古迹的记载,以及有关烟火、溜冰、放河灯等内容,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颇为重要的资料。所记衣着饮食,雍容华丽,海味珍餐较多,对下层社会淳朴风习记载较少。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北京史迹丛书》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校改本。

绘宗十二忌

绘宗十二忌

中国画论著。又称《画家十二忌》。元代饶自然撰。一卷。成书于至正庚辰(1350)年。主要版本有明崇祯八年罗周旦《古今画鉴》刻本、《绘事微言》本、《画论丛刊》本、《中国画论类编》本及人民美术出版社邓以蛰、马采标点注释本。饶自然,字太虚,号玉笥山人,江西临川人。以诗画名于时,画得马远笔意,精于画理。本篇原为所著《山水家法》的附录。主要从布置、形象、比例、用墨、设色等方面论述山水画练习中的偏失,一一皆为形像而言,共列“十二忌”,依序为:一曰布置迫塞,二曰远近不分,三曰山无气脉,四曰水无源流,五曰境无险夷,六曰路无出入,七曰石上一面,八曰树少四枝,九曰人物伛偻,十曰楼阁错杂,十一曰滃淡失宜,十二曰点染无法。言简意赅,系统地对山水画表现中的种种弊病进行了归纳分析,反映了作者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的经验体会。

大丹问答

大丹问答

大丹问答。撰人不详,约出朴唐代。内客与《太清玉砖子》大祇一相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由《太清玉碑子》之篇首葛洪与郑思远问答和太清真人歌、石壁古文三部分组成。强调一金一石为丹,述火候、斤两。

传习录

传习录

明王守仁哲学、伦理思想语录和信札集。由其门人徐爱、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辑成。徐爱自正德7年(1512年)始,陆续录下王守仁论学的谈话,据《论语》:“传不习乎”,取名《传习录》。正德11年(1516年)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和他与陆澄等新录部分合在一起,在虔(今江西赣县)刻印,仍名《传习录》。嘉靖3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守仁论学书信8篇,仍以原名在越(今浙江余姚境)出版。嘉靖34年(1555),钱德洪就曾才汉所辑《遗言录》加以删削,编成《传习续录》,在宁国(今安徽境内)刻印。隆庆6年(1572),浙江巡抚谢廷杰出版《王文成公全书》时,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辑书信8篇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以王守仁所编《朱子晚年定论》,统称《传习录》。该书上卷经本人审阅,为门人所提问题的答问。偏重批评朱熹增改的《大学》古本,反复阐述他的格物致知见解和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等伦理思想;中卷为王守仁亲笔,是晚年成熟时期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等伦理思想;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解说其晚年各种思想比较具体。该书是研究王守仁哲学、伦理思想的主要资料。收入《王文成公全书》。单行本有道光11年(1831)活字印《学海类编》本、光绪32年(1906)国学保存会排印《国粹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叶绍钧校注本等。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

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助咒少。

所欲致患经

所欲致患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五所欲造成之忧患痛苦。内容叙述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逢诸外道异学等问彼五阴六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等苦患之因;诸比丘遂诣佛所请示,佛告以五所欲产生之因缘,并举事例示其忧患,特以‘不净观’观女色之例,劝彼等断爱欲、入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