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林鸿

    林鸿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明初诗人。字子羽。福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未详。少任侠不羁,读书能强记。洪武初,以人才荐。授为将乐儒学训导。7年后,擢拜膳部员外郎。明太祖临轩,试《龙池春晓》、《孤雁》2诗称旨,一时名动京师。性脱落不善仕,自免归。他与王恭、王偁、高、陈亮、唐泰、郑定、王褒、黄玄、周玄合称“闽中十子”,为其首。作品有《鸣盛集》4卷。林鸿论诗主盛唐。高《唐诗品汇》的凡例说:“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诗,上自苏李,下迄六代。汉魏风骨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齐梁而下,但务春华,殊欠秋实。唯李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唐调,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楷式。予以为确论。”《少洲诗话》还说:“鸿始以唐人音调,倡鸣乡党,遂为一时风雅之宗。”可见这一诗论的影响。对于他的诗作,评论者颇有分歧。或认为“诸体皆工”,或认为“唐临晋帖”。但他的确学习盛唐诗歌的许多优点,因此他的古诗顺畅,律诗精警。不少诗句,如“苦雾沉旗影,飞霜泾鼓音”,“关云遮越断,海雨入吴深”,“残烟野戍闻寒笛,落日枫林见驿梅”,“乱山背水孤城晚,独树临关一叶秋”等,确有风骨遒爽、气色高华、苍辣警策的长处,显然经过一番锤炼。虽时有摸拟痕迹,但并不严重。刘崧序其诗集指出:“子羽诗若殷所论,神来、气来、情来者,莫不兼备。”

  • 李通玄[道]

    李通玄[道]

    李通玄,金末元初人。号通玄子,全真道士,居锦屏山。著述有《悟真集》二卷,宣扬全真教旨,倡导性命双修。

  • 刘谧

    刘谧

    刘谧[mì],元代学者。号静斋学士。元英宗时(1321—1323)曾著《三教平心论》上、下二卷,综合三教之学,力驳傅奕、韩愈、欧阳修、朱熹、二程等唐宋儒家排佛论调。从理论上阐述了儒、释、道三教止恶扬善的现实立场,认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三教缺一不可,竭力主张儒释道三教调和:儒家示明人伦,端系纲常,而有功于天下;道教崇信清虚自守,而归于静默无为之境;佛教捨伪归真,自利利他。因此儒、释、道三教皆归一心之旨,当互补共存。指出三教之士当“平其心念,究其功极”,超越是非曲直,以达三教平等明心见性之效。其三教一致论对于后世三教合流思想有着较大影响。

  • 卢柟

    卢柟

    卢柟(1507-1560),明代诗文家。字少梗,一字次梗,又字子木。濬县(今属河南)人。以赀为国学生,博闻强识,负才忤县令,县令诬以杀人,搒掠论死。系狱数年,谢榛走京师,为称冤,适陆光祖代为县令,才平反其冤狱。后遍游吴会,落魄病酒而卒。著有《蠛蠓集》5卷。他被诬下获的生活经历,是其诗歌咏的主要题材。如《系狱敬呈王大伾侍御、李复斋工部丈六十韵》、《狱夜书愁敬呈吴少槐吏部》、《书怀投李篁台外传》、《狱结后书情呈王龙池二府》等长篇都是自写身陷囹圄的凄苦:“石室梏两足,仰无日月攀。我稽浔阳囚,迢迢如玉关。妻女阻会面,何时复生还?卫水东北流,日夜恣漰濞。如何耒枕上,化作万行泪?申包哭秦庭,七夜救楚地。掩面今三年,犹为蒿里质。”虽是个人的身世之悲,却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卢柟曾对谢榛论诗说:“格贵雄浑,句宜自然吾子何其太苦耶?刻削有伤元气尔。”(《四溟诗话》)他的诗作,才气横放,词情回荡,并无拘挛局促之态。即使是近体诗,也写得圆润、自然:“孟冬送客临沙浦,潇潇风动蓟门树。骅骝衔辔不肯行,一鹗南飞过天柱。燕台未筑且高歌,青樽酒尽红颜酡。五更鼓角星野平,看汝骑驷凌天河。”(《送崔秀才南还》)并不刻意追求属对的精警。这是与七子声调略有区别之处。陈子龙《明诗选》认为其诗“排荡自喜,有越石清刚之气。他善作骚赋。长于抒情,如《九骚》、《幽鞫赋》倾吐狱中悲愤之情,词旨沉郁。又长于描写,如《水亭赋》、《昆仑山人赋》、《沧溟赋》或写人,或状景,皆有较为细腻、生动的表现。他也能文但成就不如骚赋。

  • 李孝美

    李孝美

    李孝美,宋代制墨师。赵郡人。字伯扬。好金石,尤精泉布,亦擅製墨。所著 《墨谱法式》,持论剖析毫芒,具有精理。

  • 李承勋

    李承勋

    李承勋(1473年-1531年3月22日),明朝将领。字立卿。嘉鱼(今属湖北)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由太湖(今属安徽)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再迁南昌知府。正德初年,江西北部爆发农民起义,以华林山(在今奉新县西南、高安县西北、上高县东北间)为根据地,称华林军,克州府,杀明将,一时势盛。承勋招抚起义军叛徒,并率军镇压,内外策应,遂平华林军,以功超迁浙江按察使。历陕西、河南左、右布政使,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边备久弛,开原(今辽宁开原北)尤甚。承勋到镇后,请得明廷允准,领得帑金数十万两,修补城堑墩堡,筑铁岭(今属辽宁)、抚顺等城以扼要冲,招逋逃以开屯田,边防乃强。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任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十二月,改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提督团营。次年三月,掌都察院。八年二月,复任兵部尚书,兼督京营。十年春,上疏议陕西三边、河西、云南、交阯等边镇应因地制宜加强。三月卒。

  • 吕大临

    吕大临

    吕大临(1042~1090),中国宋代金石学家,学者。字与叔,吕大钧弟。京兆蓝田(今属陕西)人。兄弟俱登科,唯先生不应举,以祖荫入官,后登进士弟,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其好学修身可为讲官,未及用而卒。终年52岁。在治学上,初学于张载,与吕大忠,吕大钧同为张载得意门生;为关学的传播和发展卓有贡献。曾为张载立传,作《横渠先生行状》以表其志,传其学。张载死后,关学开始分化,三吕、苏昞等人转而投师二程,归依洛学,其中吕大临最为典型,成为程氏门下“高于诸公”的“四先生之一”,深得程、朱的赞许。二程称其“深潜缜密”,“深淳近道”、“有如颜回;”朱熹认为其“高于诸公,大段有筋骨,天假之年,必理会得到”(《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在哲学上,受二程影响很深,本来他是以关学的“防检穷索”为学,程颢以“识仁且不须防检,不须求索”开导他,使他豁然明白了“默识心契,惟务养性情”的理学旨趣,写出了《中庸解》、《克己铭》以见意。并赋诗自诩:“学如无凯方成癖,文到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子得心斋。”被程颐称赞为“得圣人心传之本矣”(《宋史·吕大临传》)。认为“道或天理”是“寂然不动,虚明纯一”的,它降至人心中而成为“良心”,良心“亦寂然不动,虚明纯一,与天地相似,与神明为一”,“故云我心即天心。”(《吕蓝田语录》)又说良心如一面镜子,能照一切物而不为外物所动摇,“不为物欲所迁动,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乃所谓正也。”(同上)认为人的知识是在“俨然危坐”而“默识心契”中领悟出来的“良心所发,莫非道也”(同上)。只要启发良心,便可合乎“道”或“天理”。由此,关学赢得了洛学“涵泳义理”、“空谈心性”的特点,却日渐丧失了它“正而谨严”、“精思力践”的古朴风格,开始洛学化。即便如此,关学还不等于洛学。因为三吕始终没有改变关学“躬行礼教”的主旨。就以吕大临来说,他“通《六经》尤邃于《礼》,每欲掇习三代遗文旧制,令可行,不为空言以拂世骇俗”(《宋史·吕大临传》)。他论选举,明兵制、行井田,参与制定乡约乡规,并亲自在家乡蓝田推行,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依然继承着张载“学贵有用”、“务为实践”的学风旨趣。即使在理学思想上,他同二程也不尽同。比如在“性与天道”这个理学的根本问题上,他们师徒之间有过争论。吕大临基本上严守古义,对“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如何二而一,提出了疑问,认为“中者道之所由出”。程氏批道:“此语有病”,坚持用“理一分殊”来解释,认为“中即道也”不是“道在中内”(《河南程氏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朱熹对吕大临的“求中之说,则深非之”(《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即使是在归依程门之后所作的《克己铭》中,也有“凡厥有生,均气同体”“立己与物,称为町畦”的论述,与张载的思想相近。朱子评此铭“谓不合以己与物对说,不曾说著本意”(同上)。由此可见,三吕在张载死后,虽然在形式上依附洛学,但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却严守师法。正如程颐所说:“吕与叔守横渠学甚固,每横渠无说处皆相从,才有说了,便不肯回。”(同上)其主要著作有:《礼记解》、《横渠先生行状》、《大学中庸解》、《克己铭》和《程门问答》等。

  • 吕敏

    吕敏

    吕敏,明诗人。字志学,无锡(今属江苏)人。少时向学,欲举进士,遭兵乱,隐于梁溪、汾湖之间,授徒为生,颇历艰辛,遂着黄冠人道。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年,官无锡教谕。洪武十三年(1380),举人才,不知其官所终。张士诚据吴时曾居吴北郭,与高启、徐贲等唱和,称“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其诗多题赠酬酢之作,诗风遒丽,与高启、杨基等风格相近。如《为惠机长老题徐幼文写〈惠山图〉》云:“天寒华表鹤归迟,隔世令人起远思。偶见漪澜堂上画,犹看悟澹卷中诗。”著有《无碍居士集》。传附见《明史》卷 二八五《王行传》。

  • 刘仔肩

    刘仔肩

    刘仔肩,明初诗人。字汝弼。鄱阳(今属江西)人。生卒年未详。陶安守饶州时,荐其有文行,洪武初曾应召至京师。洪武三年(1370),他曾集一时名人,上至公卿,下至衲子,凡50余人的诗作为《雅颂正音》5卷。他自己所作的诗亦附于其后。《雅颂正音》虽然各家选诗不多,但皆是雍雍乎开国之音,可以窥见明初诗坛的风貌。他的诗作,较善于抒写情怀,如《别墅晚晴》:“郊原初雨歇,散步出荆扉。落日在高树,凉风生客衣。佛香僧舍近,江影塞鸿飞。亦有南邻叟,忘言相与归。”景色较好地渲染、烘托了其闲适的心情。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即使用典,也较浅显,如《荆南江晚眺有感》:“沙头寂寂晚维舟,词客重来感旧游。江上夕阳诸葛庙,雨中芳草仲宣楼。天连锦水来春色,云暗襄陵起暮愁。回首可怜梁甫意,一官牢落向南州。”毫无做作之态。但其诗格局不大,缺乏气势。

  • 李庚

    李庚

    李庚,字子长,临海(今属浙江)人。绍兴十二年进士,调长沙尉。二十六年,召为御史台主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次年,为监察御史,守兵部郎中(同上书卷一七八)。奉祠,起提举江东常平,历知南剑、抚二州,徙知袁州,未上卒。与楼钥相友善,楼钥称其晚年诗文益高,时出一篇,为时传诵(楼钥《詅痴符序》)。其《同丁致远司户游东掖山》诗“若问生公讲堂事,青山门外自横陈”,亦稳健清新。著有诗文集《詅痴符》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陈起编《前贤小集拾遗》卷一收有其诗。《全宋诗》卷二○六○录其诗十五首。《全宋文》卷四六六八收有其文。事迹见楼钥《詅痴符序》(《攻媿集》卷五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 蓝浦

    蓝浦

    蓝浦,字滨南,号耕余,江西景德镇人。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无功名,以教书为生。中年致力于陶瓷研究,博览众家之说,潜心核实验证,尤其是对本地的制瓷工艺,经过了长期的、仔细的观察和访问,点滴收录,集腋成裘,于乾隆末年写下了六卷书稿,未终而逝。生前无子,遗腹子又早殇,书稿搁置将近二十年,幸得门生郑廷桂在县知事刘丙的支持下,加以整理、补辑为十卷,于嘉庆二十年(1815)刊刻成书,名为《景德镇陶录》,为后人留下了第一部全面总结景德镇制瓷技术和经验的珍贵专著。

  • 刘黻

    刘黻

    刘黻[fú](1217—1276),字声伯,号蒙川,乐清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试入太学。次年,侍御史陈垓诬劾程公许,右正言蔡荣诬劾黄之纯,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论垓、荣专为朝廷去正人以成奸党之恶。痛言“其势必终于空国无君子,举朝无公论”。又上书谏幸西太乙宫,提到“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数,败降者相继,福何在耶?”宝祐四年(1256),丁大全谄事太监,得宠于理宗,发兵包围相府,迫使丞相董槐辞职,黻激于义愤,和陈宜中、林测祖、陈宗、曾唯、黄镛等6人上书参劾丁大全奸邪误国,反被削去学籍,分别拘管他州,时称“六君子”。黻送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安置,其母解氏勉其速行。黻至南安,尽取濂、洛诸子精切语辑成《濂洛论语》10卷。及丁大全败,得还太学。景定三年(1262)中进士,对策触时忌,授昭庆军书记。咸淳二年(1266)三月,以太学博士召试馆职,四月除正字。三年正月,除校书郎,拜监察御史。首疏论内降恩泽之滥,建议窒内批,诏命必经三省。又上疏明正学,息异端。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沿海制置使,知庆元(今宁波)府事。曾建济民庄,以济士民之急,资贡士春官之费,备郡庠耆老缓急之需。并曾请建慈湖书院。八年召还,拜刑部侍郎。九年,改朝奉郎,试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舍人,兼修玉牒,兼侍读。 十年,丁母忧。德祐元年(1275),江上溃师,丞相陈宜中起复黻为端明殿学士、参政知事,不赴。及贾似道等死,陈宜中谋拥二王由温州入海,以兵迎黻共政,于是黻托宗祀于其弟成伯,率眷属随王邸入广东罗浮,罹时疫卒于海上,谥忠肃。其妻林氏随之举家蹈海而死。遗著有《蒙川集》10卷,此外有《谏坡奏牍》、《经帷纳献》和《濂洛论语》等。《宋史·刘黻传》赞黻“分别邪正,侃侃敢言,亦难能者”。

  • 凌廷堪

    凌廷堪

    凌廷堪(1757年10月2日—1809年7月14日),清曲论家、学者。字仲子,次仲,安徽歙县人。曾任宁国府学教援。去官后,主讲敬亭、紫阳书院。又侨居海州板浦荡,曾为修改词曲至扬州寄居,与黄文旸为忘年交。善属文,通诸经,兼好天文历算之学,与焦循并称于世。美学思想上,认为“律吕”之事,本是“纤儿学语亦能讴”,但作为演唱艺术,其本质却与宇宙精神相通:“区区竹肉寻常事,认取乾坤万里流。”(《论曲绝句》)揭示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在于真假、虚实融为一体,认为元人“杂剧事实”,多与“史传”乖迕,其“关目往往有极无理可笑者”,正是“明其为戏”的创作基本原则。批评“近之作者,乃以无隙可指为贵,于是弥缝愈工,去之愈远”。指出不明艺术特征而妄加修改的作者:“是真是戏妄参详,撼树蚍蜉不自量”。认为戏曲语言以合本色为美,赞扬徐渭和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开创了新的流派。对一些文人苦学汤显祖而不得其精神表示轻蔑的态度:“玉茗堂前暮复朝,葫芦怕仿昔人描。痴儿不识邯郸步,苦学王家雪里蕉。”(同上)其论曲绝句表现的民族戏曲美学思想,对尔后的评论家和鉴赏家有较明显的影响,其理论价值不亚于曲论专著。著有《校礼堂文集》三十六卷,诗集十四卷,《梅边吹笛谱》三卷,《充渠新书》二卷,《燕乐考原》六卷,《元遗山年谱》二卷,《礼经释例》十三卷及《魏书音义》。

  • 李衎

    李衎

    李衎[kàn](1245-1320年),元代画家。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邱(今北京)人。少孤贫,20多岁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历官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后以荣禄大夫致仕(退休),追封蓟国公,谥文简。其性温厚,人不见喜愠。其擅画墨竹。初师王庭筠,继师文同、李颇。间作钩勒青绿设色竹,亦写古木松石,驰誉当时。曾至东南一带,远使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对竹详加观察,了解竹的生长规律和各种竹的形色情状。故其所画竹一枝一节、一梢一叶,达到真实生动,用意精到,无人能比。赵孟頫评论说:“吾友仲宾为此君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状,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者也.”尝奉诏画宫殿、寺院壁,有“上当天意、宠誉赫奕”之称。传世作品《双钩竹石图》竹枝叶双钩染汁绿,钩笔圆劲,湖石以浓淡墨晕出,备见精整。著有《竹谱》10卷,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画竹谱》,言画竹之法有五: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第二部分《墨竹谱》,言墨竹之法有四:画竿、画节、画枝、画叶;第三部分《竹态谱》,言竹之各种姿态、性质以及在不同气候、环境里的变化。记载画迹有《野竹图》、《怪木疏篁图》、《潇湘烟雨竹图》、《墨竹画卷》、《沐雨图》及墨竹图多幅。现存《修篁树石图》、《四清图》等。

  • 鹿善继

    鹿善继

    鹿善继(1575—1636),明诗文家、学者。字百顺。定兴(今属河北)人。少读王守仁著作,不肯与俗浮沉。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户部主事。坐事降级外调,光宗立,复职。从大学士孙承宗巡阅榆关。崇祯初为太常少卿,告归。清兵攻定兴,自乡入城助守,城破而死。谥忠节。著有《认真草》、《无欲斋诗钞》、《四书说约》等。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六七、《明儒学案》卷五四、清陈鎔《鹿忠节公年谱》。

  • 李龏

    李龏

    李龏,字和父,号雪林,祖籍菏泽(今属山东),家吴兴三汇之交(今属浙江)。以诗游士大夫间,据本集《八月三十日小园桂香清甚招同僚吟赏忆刘判官叶令君》诗,似曾短期出仕。享年登八十。家吴兴三汇之交,效元、白歌诗,不乐仕进。年登耄期,自作墓志,死后葬河道两山间,梅树百株。有《吴湖药边吟》、《雪林采蘋吟》、《雪林撚髭吟》、《雪林漱石吟》、《雪林拥蓑吟》等,均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辑《江湖后集》中存诗一卷,另有集句诗《梅花衲》一卷、《剪绡集》二卷传世。《湖州府志》卷九○有传。 李龏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后集》为第一卷。汲古阁影宋抄《梅花衲》、《剪绡集》为第二至四卷。均分别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读画斋本)。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五卷。

  • 刘弇

    刘弇

    刘弇[yǎn](1048-1102),字伟明,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二年登进士第,除通州海门县主簿。历临颍县令、洪州教授、兴化军录事参军。绍圣二年,知嘉州峨眉县。三年,应宏词科试,中第,擢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除秘书省正字。徽宗即位,改承议郎,为礼部参详官。进著作佐郎,充实录院检讨官。崇宁元年卒,年五十五。刘弇早年旷达不羁,博极群书,为文章祖述韩柳,规摹欧阳修(周必大《龙云集序》)。《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文不名一格,大都气体宏整,词致敷腴”,《南郊大礼赋》铺张扬厉,有汉赋气概,深受宋神宗赏识。其诗歌气格稍弱,但亦“峭拔不俗,异于庸音之足曲”(卷一五五)。集中多古体诗,象《忆昨》、《丫头岩》、《黄洴》、《鄱阳湖四十韵》、《大孤山》,都意象阔大,波澜起伏。近体诗如《蒋沙庄居》十首、《莆田杂诗》二十首,描写田园生活,饶有情趣。也能词,《清平乐》(东风依旧)怀念已故爱妾,写得情意绵长,颇深伤悼之感(《词综偶评·宋词》)。刘弇原有文集二十五卷,初刻于浦城,南宋绍兴时罗良弼别求版本,增补诗文,编为《龙云集》三十二卷,刊刻传世,其后遂为定本,今存明弘治十八年刊本、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八首。《全宋诗》卷一○四四至一○四九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二五四七至二五六一收其文十五卷。事迹见李彦弼《刘伟明先生墓志铭》(《龙云集》附录)、《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 李珣

    李珣

    李珣(855-930),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其祖先为波斯人。妹李舜弦,能诗,为前蜀后主王衍昭仪。但李珣未曾做官,故《花间集》卷十称他为“李秀才”。《十国春秋》有传。李珣精通医理,兼卖香药,著有《海药本草》,已佚,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曾加引用。亦有诗名,《鉴诫录》说他“所吟诗句,往往动人”。著有《琼瑶集》,已佚。《花间集》收其词三十七首,《尊前集》收十八首,王国维辑为《琼瑶集》一卷,凡五十四首。其词有较广阔的内容,词风也比较朴素。《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写行旅的愁思,可说是花间词中的别调。《南乡子》描绘南国风光和劳动妇女的生活情趣,饶有南朝乐府民歌清新的风味。《浣溪沙》、《渔歌子》表现词人隐沦之情和故国之思,也不同于一般花间词秾艳之作。况周颐云:“李秀才词,清疏之笔,下开北宋人体格。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蕃锦;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如《酒泉子》(秋雨联绵):‘秋雨连绵,声散败荷丛里。那堪深夜枕前听,秋初醒。’《酒泉子》(秋月婵娟):‘秋月婵娟,皎洁碧纱窗外照。花穿竹,冷沉沉。印池心。’《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所云下开北宋体格者也。有以质胜者,《西溪子》(马上见时如梦):‘归去想娇娆,暗魂消。’《中兴乐》(后庭寂寂日如长):‘忍孤前约,教人花貌,虚老风光。’宋人唯吴梦窗能为此等质句,愈质愈厚,盖五代词已开其先矣”(《历代词人考略》卷五)。

  • 刘安节

    刘安节

    刘安节(1068一1116),字元承,永嘉(今属浙江)人。与从弟刘安上俱有文名,为士友所推重,号称“二刘”。元符三年进士,调越州诸暨县主簿,改河东提举学事司管勾文字。召对,擢监察御史,摄殿中侍御史。明年,除太常少卿。谏官劾其在任无所建明,责知饶州,移宣州。政和六年,卒于官,年四十九。安节早年从二程学,为永嘉学派之先,文章也多具道学家特色,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明白质实,不失为儒者之言。经义尤明白条畅。盖当时太学之程式,后来八比之权舆也”(卷一五五)。其现存文集的策论,如《兵论》、《君臣同心论》、《名节论》、《用人论》等篇,均能援据经典,对现实问题提出见解,体现出“明白质实”的特色。著有《刘左史集》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艺文志》七作《刘安节文集》五卷),其集自明代以来一直以抄本流传,清孙诒让据以刊入《二刘文集》中,今存王士禛跋清钞本、清乾隆四十四年古欢楼抄本、《四库全书》本、孙诒让刊本。《全宋文》卷二九五九至二九六二收其文四卷。事迹见许景衡《刘公墓志铭》(《刘左史集》附录)、《宋史翼》卷七。

  • 刘炳

    刘炳

    刘炳,生卒年不详,约1361前后在世。字彦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其父斗凤,与元名诗人虞集、揭傒斯交好。炳值元季战乱,与弟煜结里闬自保,后依固守安庆、反抗红巾军之元将领余阙,以其孤军不振辞归。元顺帝至正(1341—1368)末,明太祖起兵淮南,炳上书献策,平江西,授中书典签。太祖洪武(1368—1398)初,为大都督府掌记,出为东阿知县,旋引疾归,卒年六十九。炳生活于战乱时期,一生经历丰富,其诗多以生平经历为题材;许多作品写其从军生活,如《东武吟》回忆其“壮年投笔去,手提三尺箠。戎衣才至骭,短剑光陆离”。这正是当时许多士人的出路。《予昔与孟思鲁参戎事于三衢监司宋公幕府及兵溃得间道还乡遂归休之志故历叙之》诗中叙述其从军作战及归乡过程。作者身在军中,很少看到军队对人民的祸害,但也感到战乱给社会带来的萧条,因此,在许多怀古忆往之作中表现出感伤情绪,如《浔阳行》、《明妃曲》、《题李陵苏武泣别图》以及一些古乐府等。在描写自己生平的作品中也有些反映了沧海桑田之变,从而笼罩着悲剧气氛,如《寄徐宗周兼柬杨焕文、阮宗泰》、《寒食客秦淮忆旧》。特别是《见月行》通过诗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情境下望月,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作者一生中时局的重大变化。炳擅长古体与七言歌行,其诗于平易流畅中有一股雄爽挺拔之气。著有《春雨轩集》(一名《刘彦昺集》)。传附《明史》卷二八五《王冕传》。

  • 刘永澄

    刘永澄

    刘永澄(1576—1612),明末学者。字静之,一字练江。扬州宝应(今江苏宝应)人。8岁读《正气歌》、《衣带赞》,即立文公位,朝夕拜之。19岁,举于乡。登万历辛丑(1601)进士第,授顺天学教授,迁国子学正。遂归,杜门读书。壬子(1612)起职方主事,未上而卒。北方学者称其为“淮南夫子”,与东林诸君子为性命之交。为学倡刻苦自励,认为“一日之内,一事之间,有多少不合义处,有多少不慊于心处,事事检点,不义之端渐渐难入,而天理之本体渐渐复旧,浩然之气不充于天地之间者鲜矣”(《绪言》)。“物来顺应,顺者顺乎天理也,非顺乎人情也。”(同上)尚“君子”恶“小人”、“乡人”。“与君子交者,君子也,小人交者,小人也,君子可交,小人亦可交者,乡人也。乡人之好君子也不甚,其恶小人也亦不甚,其用情在好恶之间,故其立身也,亦在君子小人之间。天下君子少,小人亦少,而乡人最多,小人害在一身,乡人害在风俗。”(同上)有《刘练江集》。《明儒学案》卷六十中辑有《绪言》。

  • 凌义渠

    凌义渠

    凌义渠(1591~1644),明代诗文作家。字骏甫。乌程(浙江吴兴)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除行人。崇祯三年(1630)授礼科给事中,三迁为兵科都给事中,居谏垣九年,建白甚多。出为福建参政,寻迁按察使,转山东右布政使。崇祯十六年入为大理卿,京师陷,自经死。谥忠清。清顺治中改谥忠介。其诗深靓幽洁,情景交融。如《潜山旅舍》:“满酌聊将浊酒沽,行行转复怯前途。四周草树兼风猛,一带茅茨照月孤。饥鼠欲来灯已暗,啼螀不止梦全无。可知一夜寒侵骨,馋说经秋意蚤枯。”其诗还总含有几分悲凉,如《微雨》:“一雨飘何向,因风不尽同。幽凉起暮色,迷漫结秋空。冷铺投鞍入,荒心觅路通。隔溪烟缕缕,愁望是湘中。”这当是身处国事日非的明末王朝的必然心态。著有《湘烟录》、《凌忠介集》。

  • 卢照邻

    卢照邻

    卢照邻(637?—689?),初唐文学家。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北京大兴)人。自幼笃志于学,10余岁时即远道寻师,从文字学大师曹宪学《埤苍》、《尔雅》,又从王义方学经史。博学多才,善为辞章。据张《朝野佥载》卷6记载,卢照邻“弱冠,拜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邓王李元裕对其十分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李元裕卒于麟德二年(665),卢照邻当于此前离开邓王府。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入蜀为新都尉。秩满后,不愿再求仕,盘桓蜀中,放情诗酒。王勃于总章二年(669)入蜀,曾与卢照邻交游唱和。卢照邻约于咸亨二年(671)离蜀入洛。不久,即染风疾,曾于咸亨四年到长安,向名医孙思邈询问医道。上元年间,居太白山中,服食过方士的玄明膏。继又遭父丧,身体益受亏损,“三四年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此后一度寄居嵩高东龙门山,又迁至阳翟具茨山下。此时疾病日甚,足挛,一手又废,遂置田数十亩,引颍水绕舍,又预营坟墓,偃卧其中。武则天垂拱元年(685),作《释疾文》3篇,自谓已卧病10年,不仅“一臂连蜷”,而且“两足匍匐”,每至春秋,须人抬出庭户一观景色。约于垂拱二年(686)前后,与亲属执别,自沉颍水而死。


    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然怀才不遇,屡遭磨难,故其文章多自悲身世之作。如《穷鱼赋》自叙“曾有横事被拘”,赖友人援救才得以出狱。《释疾文》对平生遭际之不偶深致感慨:“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不当。”《五悲文》、《病梨树赋》等皆属此类。其诗长于七言歌行,以《长安古意》为代表,闻一多曾盛赞其在初唐诗风转变中的作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卢照邻集》20卷,今传世最完备的卢照邻集是明朝张燮所辑《初唐四子集》中的《幽忧子集》7卷。《全唐诗》卷41、42存诗104首。《全唐文》卷166载文22篇。

  • 骆宾王

    骆宾王

    骆宾王(约626年—约687年),唐初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幼年聪颖,7岁即能赋诗。《全唐诗》卷79所载《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题下注为“七岁时作”。其父骆履元为博昌县令,骆宾王曾随父就读,未成年而父死任上。服满后奉母移家兖州。迫于生计,曾干谒求仕。22岁前后赴京应试,落第后在京洛漫游。30岁前曾在京任职,具体仕历不详。约于永徽二年(651)为道王李元庆掾属。永徽六年前后离开道王府,回兖州闲居达12年。麟德二年(665),唐高宗封泰山,骆宾王受齐州父老之托撰《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乾封二年{667)被当道者荐举,赴京对策中式,授奉礼部,兼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670)因事被谴,罢详正学士。遂上诗吏部侍郎裴行俭,请从军自效,得以奉礼郎从军西域。唐代诗人中,骆宾王是踏上西域土地的第一人。咸亨三年随军调赴姚州(云南姚安)平叛,军中书檄均出其手。后曾宦游蜀中。上元二年(675)为武功主簿。调露元年(679)授长安主簿,擢侍御史。因多次上疏言事,武后不悦,被诬贪赃下狱。次年遇赦。贬临海丞。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李敬业在扬州举兵讨伐武氏,骆宾王即赴扬州,参加李敬业军,任艺文令,所拟《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使朝野震撼。据《酉阳杂俎》卷1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2句,责叹“宰相何得失如此人”。李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旧唐书》本传谓“伏诛”;《新唐书》本传谓“亡命,不知所之”;孟棨《本事诗》以为“逃亡为僧”,但所记宋之问于杭州灵隐寺与骆宾王月夜对吟故事,不足凭信。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6《骆宾王冢记》载,正德九年(1514)在南通发现骆宾王墓,则骆宾王于兵败后也可能客死南通。


    骆宾王为人纵放任侠,闻一多称之为“博徒革命家”(《唐诗杂论》)。诗多悲愤之辞,感情激荡,词采富赡。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七言迭用,气势磅礴,当时传为绝唱。明人胡应麟说“(初唐)长歌,宾王《帝京篇》为冠”(《诗薮》内编卷3)。它如《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也是初唐长诗中的杰构。五律《在狱咏蝉》,为风骨凝炼的名篇。胡应麟称其五律“沉雄富丽,沈宋前鞭”;称其排律“流丽雄浑,独步一时”(《诗薮》内编卷4)。然其作品身后悉皆散失,唐中宗时诏令搜访其遗文,由郗云卿编成文集10卷,此后亦散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百道判集》1卷,亦佚。今所传《骆宾王文集》,有文38篇、诗125首、赋颂3篇。清人陈熙晋有《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曾出版新一版排印本。今人研究著作有杨柳、骆祥发著《骆宾王评传》(北京出版社·1987年)。

  • 令狐澄

    令狐澄

    令狐澄,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旧唐书·令狐楚传》谓吏部员外郎令狐缄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作宣宗朝宰相令狐绚子。登进士第,后累辟使府。咸通二年书令狐楚《登白楼赋》,八年为浙西观察判官。乾符间官中书舍人。著有《贞陵遗事》(又名《大中遗事》)二卷,记宣宗朝遗事十七则,今不存。《资治通鉴考异》、《类说》、《唐语林》、《绀珠集》、《说郛》等书中存逸文十馀则。另《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五存其所撰《令狐统墓志》。《旧唐书》卷一七二、《新唐书》卷一六六《令狐楚传》附事迹,另参《新唐书·艺文志》、《宰相世系表》、《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唐语林校证》附录《唐语林援据原书提要》。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