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

李克
  • 姓名:李克
  • 别名:里克
  • 性别: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克,战国初政治家。《韩诗外传》作“里克”。与吴起、西门豹同时,曾为中山君相。认为治国的原则应该是“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史载魏文侯曾问他魏成子和翟璜谁可以为相?他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史记·魏世家》)魏文侯便根据他提出的标准确定魏成子为相。魏武侯曾问他吴国为什么会亡?他说:“骤战而骤胜。”因为“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吕氏春秋·适威》)。看到了屡战屡胜中包含有走向自己反面的因素。《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李克》七篇”,早佚。清马国翰有辑本。关于李悝、李克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历来有不同说法。唐司马贞、清崔适、今人郭沫若等均认为是一个人,认为悝、克一声之转。从《汉书·艺文志》看,李悝、李克都曾为魏文侯相;从《史记》看李悝、李克都有“尽地力之教”(《孟荀列传》作“李悝”,《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作“李克”),似乎是一个人。但也有可疑之处,《汉书·艺文志》把李悝归之法家类,把李克归之儒家类,且都有著作,而把“尽地力之教”仅归之李悝。其他如《韩非子》、《吕氏春秋》并言李悝、李克,但所记事不同,似乎又不能断为一人。

李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巢林笔谈

巢林笔谈

《巢林笔谈》6卷,《续编》2卷,清龚炜撰。龚炜字巢林,自称巢林散人。江苏昆山人,生活在康熙至乾隆间,一生怀才不遇。这部笔记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三十三年,又撰成《续编》2卷。作者在自序中说:“四十余年来视履所及,暨胸中所欲吐,稍稍见于此矣。”所记大抵系其平生见闻。本书分卷而不分类,内容大致按时间顺序编排,记事起康熙末年,迄乾隆二十八年左右。内中以有关清初史事及吴中风俗掌故的记载居多,尤其是所记昆山一带乡村生活的情况引入注目,如第5卷记当时乡村中粟米布帛鱼肉的市价,就为清史研究者所引用。第4卷记当时赌风之盛,“闾巷小人无论已,衣冠之族以之破产失业,其甚至于丧身者,指不胜屈”;又谓陇西有一深受其害的赌徒,曾抽刀自断左手一指,誓不再赌,但“左创未愈,而右执叶子如初”。这些记载是清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本书作者知识不是很广博,见闻也较狭,但所记本乡本土的见闻,仍足资参考。此书记事之中时夹议论,有些意见颇显通达。如第4卷谓南宋权臣韩侂胄未可尽非,对其封岳飞鄂王、夺秦桧王爵乃至出兵北伐都给予了肯定,不以成败论人。又如《续编》上卷引史载秦桧和罗汝楫的后人均在谒岳庙时吐血而死,作者认为这是出于后人附会,不足据信。此书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兰室秘藏

兰室秘藏

《兰室秘藏》,三卷,元·李杲撰,刊于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全书分二十一门,包括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卷上,共六门,首列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以突出其脾胃学说;卷中自头痛至妇人门,共六门;卷下自大便燥结门至小儿门,共九门。每门之下,先有总论,其内容是以症候为主,详论各症候的病源和治疗原则,然后根据治疗原则载列各种处方。其中不少处方为东垣创制,药味虽偏多,但配伍精当,疗效颇高。本书为李东垣代表作之一。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代王重阳撰。以问答形式论述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述去欲清静之修行、定性命积精气之诸法,又有三教合一之说。主要包括修真妙理、五行法诀、三乘妙言、富国安民诀、强兵战胜诀、金关玉锁定、三岛回生换死定、九曲黄河逆流定、芦芽穿膝法、七返还丹法、铁车黑牛功、肘后飞金晶、治疾病诀、刀圭法、天地交泰法、钟离背剑法、吕翁钓鱼法、九重铁鼓法、金鞭指轮法、降天关地轴法、玉女摸身法、陈抟大睡法等。盖王重阳早期之作,为研究全真道早期内丹说的重要资料。载《道藏》第七百九十六册。

虹

长篇小说。茅盾著。初载于1929年6至8月《小说月报》第20卷第6至8号。1930年3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小说原计划要“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茅盾《〈虹〉跋》),但只写到1925年的“五卅”为止。从已完成部分看来,也能自成一个整体。它在“五四”至“五卅”的时代背景上,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梅行素从封建统治下觉醒、反抗、走向新的生活的历程。梅行素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开始追求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她冲出了包办婚姻组成的家庭而独立走向社会。在黑暗险恶的生活中,她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征服环境和命运,同时用意志的利剑去斩断“过去”在情感上的纠缠。但现实生活里的一切都使她感到苦闷和彷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仅仅基于“自我价值的认识”和“生活意义的追求”而进行个人奋斗的知识青年的共同的苦闷。最后,她离开了固陋的四川来到更广阔的天地上海,认识了许多青年革命家,开始对社会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并奋不顾身地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中。本篇通过梅行素的生活和思想发展道路,典型地表现了二十年代中国知识青年推翻封建压迫和寻求光明前途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并为二十年代初中国壮阔的历史留下了鲜明印记。主人公的青春活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象彩虹一样绚丽,昭示着光明和希望,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作者思想从苦闷转向振奋的新起点。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生动而有层次地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梅行素的发展道路是合乎生活发展的逻辑的,她的道路是旧中国知识青年逐渐摆脱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道路。表现了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进展。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凡三卷。北宋法贤译。又作大乘无量寿庄严王经。略称无量寿庄严经、庄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其净土之相。系无量寿经之同本异译,惟本经初无序说,终无‘五恶段’之说,而于三十六愿文之顺序内容亦颇有出入。注疏有誓铠之庄严经毛渧记六卷。[大藏目录卷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四、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二]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频婆娑罗王子请问佛号功德?佛以十方各一佛名答之,并出夙愿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