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贞

鲁贞
  • 姓名:鲁贞
  • 别名:字起元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开化(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鲁贞,元代诗文家。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开化(今属浙江)人。元统三年(1335)中乡试。隐居不出,余阙曾拟举荐,但为其婉言辞谢。元末兵乱四起,一直在家乡居住。至正二十年(1360),迁居梧板的平安坞。因四面皆山,便为居室起名“万青轩”,并有《万青轩记》。在《迁梧板四首》中表述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入明,以遗民自居,诗文只以干支纪年,不提新朝年号。著有《桐山老农集》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今有传本。《元诗选·癸集》己集上、癸集下前后共收有他的诗三首(癸集下署为鲁起元)。诗不出元末之格,间有累句。其文涉及面狭窄,是见闻不广所致。《四库全书总目》指出他的诗文无足为观之后,又说:“然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其故正不在语言文字间矣。”还著有《春秋案断》、《古今文典》等,均未见传本。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四三、《(嘉靖)衢州府志》卷九。

鲁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复仇

复仇

复仇是隐秘的。在书中,作者对这两个字惜墨如金。然而,可怕的复仇在字里行间暗潮涌动。 在《监狱》中,隐藏多年的仇恨在血淋淋的命案后慢慢浮出水面。姐姐对妹妹开枪后,真相扑面而来。 在《不速之客》中,陌生人悄然来到美国北部的一个小镇,一位酒吧老板在莫名好奇心的驱使下展开调查,揭开陌生人是杀人凶手的真实身份,并把他交付给仇家。就这样,没有警察,没有审判,小镇又悄悄地恢复往日的宁静。 西默农钟爱的麦格雷在面对外国人时也会慌了阵脚。异乡人的行为,似乎有着麦格雷琢磨不透的独特逻辑。在《麦格雷与纳乌赫事件》中,麦格雷起初无法理解异乡男子的作案动机。真相大白之后,他才发现,血案的背后是经年累月的屈辱……

泰泉集

泰泉集

十卷。明黄佐 (1490—1566)撰。黄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佐学以程、朱为宗,惟理气之说,独持一论。学者称“泰泉先生”。及其他著述凡二百六十余卷。生平著作宏富,有《泰泉集》、《乐典》。佐文章衔华佩实,足以雄视一时,其诗谈吐冲和,颇见研练,古体微伤堆砌,律体与七言断句极得唐人格意。《泰泉集》初由黄佐门人李时行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刊刻,其稿乃黄佐官南京国子监祭酒时自定。凡十卷,前有屠应峻、林云同、薛应旂序。此外,万历年间,其嗣子在中、在素、在宏又重新编辑刊刻行世,署名《黄文裕公泰泉先生集》,凡六十卷。此集前载隆庆五年(1571年)制诰文,以及张璧、陈绍儒二序,后有其门人欧大任跋。现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及 《四库全书》本存世。

咽喉秘集

咽喉秘集

《咽喉秘集》,喉科专著,一卷。撰著者名佚。全书分总论、证治、列方三部分。总论部分首叙喉症辨证须辨病因、辨六脉、辨分经,次论咽喉治法要说十五则,继列喉症四绝症、十六绝形,最后为脉式及针穴。证治部分先列吴氏咽喉二十四大症歌诀,论及咽喉口牙诸疾,今存二十二症;次列张氏七十二症治图说,分门别类,有咽喉门十一症、乳蛾门七症、喉痹门七症、喉风门十二症、喉痈门十一症、舌门十三症、小舌门五症、杂门六症。列方部分包括汤药十三种、丹药三十种。本书条理清楚,叙述详备,用药精炼。首创“六味汤”,凡喉科七十二症,均可服用,“不论红白,初起口饮一服,后再加减”,此方为后世不少医家沿用;再如玉锁匙、通关散、回雪方等方药亦广为流传。尤其七十二症分类,切合临床,对后世影响较大。现存清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题署《养心小圃喉科》)、清同治元年(1862)海山仙馆刻本、清光绪九年(1883)合肥味古斋刻本、清善成堂刻本等二十余种,199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风骚要式

风骚要式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徐衍著。书中分“君臣”、“物象”、“兴题”、“创意”、“琢磨”5“门”论诗,往往以类刺讽颂、事父事君解诗。认为诗歌创作“言虽容易,理必求险;句忌凡俗,意便质厚”,反对“情奢”、“怒张”的轻浮、浅露之作。此书最早著录于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题作“徐衍《风骚要试》一卷”。其他目录类书“试”均作“式”。唐释皎然、辞远均有《诗式》,又有阙名《骚雅式》,以此推之,“试”亦当作“式”。《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风骚要式》一卷,徐衍述,亦未详何人。”

梁启超说佛

梁启超说佛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国学大师,集政治家、学者于一身,以激情澎湃的开风气文章,为那时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他留下的一千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不信,试看小乘俱舍家说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家说的百法,除却说明心理现象外,更有何话!试看所谓五蕴,所谓十二因缘,所谓十二处十八界,所谓八识,哪一门子不是心理学!又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种种法门所说修养工夫,也不外根据心理学上正当见解把意识结习层层剥落。”

律宗问答

律宗问答

两卷,是宋代临安不空教院了然律师、会稽极乐院智瑞律师和芝嵓净怀净梵妙音律师应日本僧人俊芿所问,而对同一个问题分别作出的回答。卷上主要是回答俊芿关于南山三观的问题,如南山的唯识妙观与天台一心三观的关系、事理二忏并与天台仪范的异同、第八识的体性等共30个问题。三位律师分别回答,互为补充。卷下主要是回答日僧俊芿的关于南山律学的十个困惑,由极乐寺瑞律师回答:一是对于道宣所说的本宗“五义分通”之疑;二是关于增受菩萨戒时,如何依南山律学而得受具缘发圆体疑;三是白四发圆体疑;四是对南山所言的圆宗所依疑;五是一心三观疑;六是唯识通四位疑;七是唯识修相疑;八是相空分别空疑;九是南山立宗违师疑;十是钞十门摄属诸篇疑。《律宗问答》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表达出对元照《资持记》观点的不认同或反对,如批评元照“谬以三观对三宗”;“今家所谓大菩萨者,盖指乎修唯识者,对前相空属小,故称大尔,资持及谓,特举深位,以彰理妙者,未免将错就错也”;“荆溪讹之在前,资持谬之于后,屈抑祖宗唯识妙观,扶持荆溪谬破之义,无过资持记主”;“资持记主正乖祖师止观双游、真俗并运之旨,其谬甚矣”;“资持以愿乐收加行,十信济缘,又以愿乐收三贤,进退俱失,无定涉言”。从内容上说,《律宗问答》所言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俊芿所不能理解之处。即使今天读来,其内容也是显得十分艰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