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佐

- 姓名:李公佐
- 别名:字颛蒙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人
- 出生日期:约公元770年
- 逝世日期:850年
- 民族族群:
李公佐(约公元770年—850年),唐代小说家。字颛蒙。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人。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反罢职,淹留于苏州、常州一带。李公佐与白行简有交往,曾怂恿其写《李娃传》。其所作传奇小说今存有《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和 《古岳渎经》。《南柯太守传》为其名作,传中写游侠淳于棼,家住广陵郡东,宅南有古槐一株。一日,淳于棼醉归,昏然入梦,随二紫衣使者入“大槐安国”,招为驸马, 又出为南柯太守,守郡二十载,颇有政绩,受国王宠任,赐爵位, 居台辅, 生五男二女,一门荣耀无比。后出战檀罗国军,大败,公主薨。又因其威福日盛,国王疑忌,终被遣回故里。觉起,斜阳未落,酒友犹在,方知是醉后一梦,深感浮生若梦,遂栖心道门。作者在此描写了一个想爬上高位的读书人的一生,以使“窃位著生,冀将为戒”; 又将“贵极禄位,权倾国都”的统治集团比作“聚蚁”,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之徒的鄙视和嘲讽。当然, 文中也反映了浮生若梦、消极出世的人生观。此文巧妙地将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文辞精炼,描摹尽致。鲁迅评此文说,篇末“假实证幻,余韵悠然,虽未尽于物情,已非 《枕中》之所及矣” (《中国小说史略》)。此文流传极广, “南柯一梦”成语即由此而来。汤显祖的《南柯记》等即取材于此。《谢小娥传》亦为名篇。写少妇谢小娥女扮男装,历尽艰苦,杀死仇人,为父亲和丈夫复仇,终出家为尼的故事。此传亦广为流传。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 《尼妙寂》一则即据此写成;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李公佐巧解梦中语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亦取材于此;清代王夫之又将其演为《龙舟会》杂剧,足见其影响之大。《庐江冯媪传》和 《古岳渎经》均写鬼怪故事, 颇为离奇, 而文辞较为简质。
猜你喜欢的书
定斋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蔡戡著。全书以奏议策论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集中所上奏札,条列明确,类皆侃直忠亮,为经世有用之言。其论边事,专以严备自守为主,而不汲汲于和战纷争,远虑深谋,亦非好事偷安者所可几及”。如《乞备边札子》,论严守边防之重要性,言词剀切,切合实际。第12卷为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陈平、王陵。申屠嘉等一系列帝王将相的人物论,含借古喻今之意。诗歌亦多忧国之作,如《题盱眙》:“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中原父老应遗恨,只见毡车岁往还。”情调慷慨悲凉,抒发了对朝政的不满。又如《天柱峰》:“壁立千峰紫翠浮,一峰直上更孤遒。世间有此擎天柱,何用人怀杞国忧。”情真意切,寄托了对振兴国家的热切期望。
古今印制
一卷,清孙光祖撰。孙光祖,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作品为时所重。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蒹葭堂杂著摘抄
明陆楫撰。一卷。书成于嘉靖年间。本书主要记述嘉靖以前史事、吏治、人物事迹、社会风俗等。有关学校科举事亦有收录,如设进士科始末,两京十三省贡士定额,状元费宏轶事、陆楠下第以诗免税等。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今有《中华野史》标点本。
本草约言
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的讨论。次引前贤对于此药的论述,有时也加以一些按语,发表薛立斋本人的用药经验体会。总之,此书主要讨论药性、用药法及药物炮炙。《食物本草》亦2卷,分水部(34种)、谷部(35种)、菜部(87种)、果部(57种)、禽部(56种)、兽部(38种)、鱼部(58种)、味部(23种)等8部,共载品物385种,多为日常食品。各物品均先注出性味功效,次引前人的论述,偶尔记载此物的形态、产地及优劣选择。如“井水”条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河中渗来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成碱,用须煎滚,停顿一时,候碱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则气味俱恶。”“粳米”条也指出此米有早、中、晚三熟,而以白晚米为第一。书中还记载落花生的形态为:“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异常,人所称羡。”
李希声诗话
一名《李錞诗话》。诗话。宋人李錞撰。一卷。錞字希声,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官至秘书丞。为诗宗黄山谷,亦江西诗派中人。与米芾友善。约撰成于大观三年(1109)后,绍兴元年(1131)前。此书《直斋书录解题》及《通考》均未著录,《宋史·艺文志》称《李錞诗话》,诸家称引,皆用今名。原书在宋代流传较广,其后亡佚。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王直方诗话》、《皇朝事实类苑》等书中辑得17则,见其所编《宋诗话辑佚》。
诗传大全
二十卷,明胡广等著。为明永乐年间所修《五经大全》之一。本刘瑾《诗传通释》损益而成。仅删刘书冗蔓者数条,余皆如故。唯改原书“瑾案”二字为“刘氏曰”,并将刘氏原书以《小序》分属各篇,合为一篇。顾炎武、朱彝尊对此都有辨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述其沿革:“自北宋以前,说《诗》者无异学。欧阳修、苏辙以后,别解渐生。郑樵、周孚以后,争端大起。绍兴、绍熙之间,左右佩剑,相笑不休。迄宋末年,乃古义黜,而新学立。故有元一代说《诗》者,无非朱传(《诗集传》)之笺疏。至延祐行科举法,遂定为功令,而明制因之。然元人笃守师传,有所阐明,皆由心得。明则靖难以后,耆儒宿学,略已丧亡。广等无可与谋,乃剽窃旧文以应诏。此书名为官撰,实本元城刘瑾所著《诗传通释》而稍损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