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翰

- 姓名:林之翰
- 别名:字宪百,号慎庵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乌程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林之翰,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清代康雍间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长于中医诊断,著有《四诊抉微》,《嗽证知原》和《温疫萃言》三部医书。年少嗜读,博览群书,崇尚岐黄之术,周游四方,虚心请教,学识日渐渊博."迨业成行世,远近敦请者,户外之履恒满",因此累积丰富经验,并且心存高尚医德,济世之志。然而明清以前,医家往往多重望色与诊脉,四诊中脉诊的地位特别突出,脉学文献成为诊断学专著主流。
林之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真诰》卷十一、《无上秘要》卷四引《河图内元经》,当即此书。今本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分五篇,其中第一篇(序文)已残缺。第二篇《太一秘讳》,言存思人首太一神之法。第三篇《九皇宝箓》,言存思北斗九星之神九星真君、九皇夫人,佩符礼神,以求消灾得福之法。第四篇《香灯谢文》。言设置九灯酒席,醮祀七灵大神、九皇真君,祈求诸神赐福保佑之法。第五篇《观星要法》,言学道者夜观北斗,识别九皇所镇星座,存神念真,以求消灾赐福之法。全书道法以存思醮祀诸神为主。
三国志通俗演义
嘉靖壬午本。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二百四十则。罗贯中著,约成书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此外还有成书于宋以前、宋、元、明中叶等说法。它最初是以抄本流传,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刊本,是弘治间蒋大器作序、嘉靖元年(1522)刊行的大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此书刊本很多,书商刻书时屡易名色,如《三国志》、 《三国志传评林》、《三国志传》、 《三国英雄志传》等,明刊本不少于二十余种。明建阳吴观明刊本题《刻李卓吾批点三国志全像百二十回》,以二则合并成一回, 目录每回二句,取前后两则标题合并而成,唯第九回稍有不同。它与嘉靖本其实并无二致,但却开了合并回目的先例。 清康熙刊本《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一百二十回,是此后三百多年流传很广的刊本。毛评本是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毛宗岗(字序始)在父亲毛纶的帮助下评改的。他舍弃分卷,整顿回目,合两则为一回,用两个偶句作目录,用删、增、削的方法,将正文修改润色,删除大部分诗词韵文,每回都作了评点,遂成为定本。
笑赞
文言谐谑小说。凡七十二则。明赵南星撰。存明刊《赵南星全集》本。全书内容皆为古今笑谈。其卷首《题词》将本书的内容、特点、作用等都有所点明: “书传之所记, 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时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道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聊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理,可以通世故,故染翰舒文者能知其解,其为机锋之助,良非浅鲜。”全书每则故事都由两部分组成:前故事,后评赞。故事中有不少佳作,讥刺了种种社会病态。采用笑话与评赞相结合的形式。 著名的有《仆入城》、 《和尚》、 《惧内》、《岂有此理》、 《甘蔗渣》、 《神像》、 《买靴》、《隐身草》、 《善忘》等。
楚辞全译
楚辞研究专著。今人黄寿祺、梅桐生合著。黄寿祺(1912—1990),福建霞浦人。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本书由梅氏注译,黄氏审阅。全书兼收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两书的篇章,共译注楚辞作品67篇,为目前最全的楚辞注译本。《全译》的体例是:每篇前均有“题解”,主要考释作品的名义、写作年代、作品归属、内容特色等。接着用明畅的现代诗句与原文对照翻译。然后是注释,疏解难字难词的音义。注释中附以“按语”,以补注释之不足,主要对前人错误有选择地予以考辩,并分析作品艺术特色,段落大意。篇末殿之以“说明”。本书的特点是译文以直译为主,较准确;注释博采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言而有据,扎实可信,能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汤炳正教授认为:“此书为世之读《楚辞》者,在古语、今语之间搭起了一座方便之桥,是有功于屈学的一部力作。”郭维森教授说:“译文准确畅达,富有文采,颇能传达楚辞的韵味。本书对传播楚辞极为有益,对于研究者也具有参考价值。”198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属该社《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50种之一。
书传大全
十卷。明胡广等奉敕撰。元代科举,习《尚书》者用蔡沈《书集传》,兼用古传疏。明太祖洪武年间,敕令刘三吾等人修《书传会选》。书成,颁行天下。其书于蔡传驳正者66条,是洪武中尚不独宗蔡《传》,专主蔡《传》定为功令,自《书传大全》始。该书疏证蔡沈《书集传》。基本抄袭陈师凯《书蔡传旁通》、陈栎《尚书集传纂疏》。顾炎武《日知录》谓“《书传会选》虽不及先儒而尚有功于后学,至永乐中修《尚书大全》,不唯删去异说,并音释亦不存矣。吾尝谓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此书现存明刻本多种,详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长者子制经
全一卷。略称制经。东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藉长者之子‘制’(又译逝),向其悭贪之母,叙说供养佛陀之无量功德,及供养之虔诚心较供物之多寡更重要。经中并述及弥勒佛与其教化,推测本经系于诸佛、净土思想流行之后所成。同本异译经有佛说菩萨逝经、佛说逝童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