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陆烜

    陆烜

    陆烜(1761—?):字子章,一字秋阳,号梅谷,又号巢云子,浙江平湖人。性嗜山水,乡试不售即弃去,隐居胥山。兼通岐黄,以医自给。锐意著述,有《尚书义》、《曲礼要旨》、《梅谷诗文集》、《梅谷杂著》、《梦影词》、《人参谱》等。废产购书,家有奇晋斋、春雨楼,收藏甚富。其妾沈彩亦喜藏书,尝为其夫手书《尚书义》一部,“小楷绢秀”,“诚为玉台之佳话,镇库之尤物”。又手书《史记》、《斜川集》、《鄱阳集》等,助陆点勘,为夫妇共事藏书之又一佳话。陆烜还刻《奇晋斋丛书》十六种。自序云:“余家鲜藏,又力不能多藏,然惟好之深,故十余年来,得于书摊贾人者颇众,有出前人所见之外者。”

  • 赖良

    赖良

    赖良,元明间人,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积30年之劳,“不惮驾风涛,犯雨雪,冒炎暑,以采江南北诗人之诗。”(钱鼐《大雅集序》)为此,倪瓒专门写有《送赖善卿采诗》(《清闷阁全集》卷6、《大雅集》卷7)。书编成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呈请杨维桢审阅,杨维桢题为《大雅集》,为之作序,并就所选之诗作了评点。赖良的编选宗旨,是力图以此书“传隐而未白”的江浙诗人及其诗篇。在元末社会动乱中,保存一脉斯文。而赖良本人长期在云间(江苏松江)舌耕,对三吴诗人特别留意。书成、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板。由于受到战事波及,未能如期问世。乱后,赖良在云间士人支持下,终于使其流传于世。《大赖集》所选诗人,多数都是乡贤一类人物,名不振。位不显,在江山易代之际却以其诗干预社会生活,如阮拱辰《白露引》、《雷击蛇》,释继善《大雪行》,蒋惠《从军漫兴》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历史面貌。

  • 李钟伦

    李钟伦

    李钟伦(1663-1706),清福建安溪县人。字世得。李光地长子。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举人,未仕而卒。初受《三礼》于叔父光坡,又与宣城梅文鼎等游,敏而好学,事事必求本原。著有《周礼纂训》、《三礼仪制歌诀》、《经书源流歌》等书,均传于世。(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附《李光坡传》,《清史列传》卷六十七,《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七,《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二,《国朝先正事略》卷七,《文献征存录》卷四。)

  • 柳开

    柳开

    柳开(947年-1000年),字仲塗,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唐末战乱,文籍荡然无存,有赵姓老儒生持韩愈文数十篇授柳开,读之爱不能舍,以为著文当以韩、柳为宗尚,遂改名肩愈,字绍先。又仰慕唐王通经术,自以为能开圣贤之途,乃更今名与字。著《野史》、《东郊野夫传》、《补亡先生传》,以表白其志向。当时有范杲亦喜好古学,爱柳开文章,诵于朝野,为之延誉,世人并称“柳范”。开宝六年,登进士第,授宋州司寇。九年,迁录事参军。太宗讨伐后晋,擢为赞善大夫,知常州,移知润州,拜监察御史。太平兴国九年,知贝州,加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贬上蔡令。还阙,复侍御史,改崇义使、知宁边军。端拱元年,知全州。淳化元年,移知桂州。明年,诏归京师,为黥徒所诉,入御史台狱,贬滁州团练副使。召还,复崇仪使,知环州。至道元年,知曹州,移邢州。咸平元年,秩满入觐,出知代州,移沧州,兼兵马钤辖。于道中病卒,年五十四。开尚气自任,不拘小节,临终命笔云:“吾十年著一书,意今未毕,可传于世,吾将死矣。”其后门人张景命名为《默书》。宋初文章继五代之习,崇尚偶俪,自柳开始为古文,自谓“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也;而在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恕斋丛谈》引柳开论文语)。杨昭俭亦称开文章“世无如者已二百年馀矣”,其改变宋初文风之功,实不可没。然开亦能言而不能行,其文大多“词涩言苦”,令人难以卒读。叶适评柳开《补亡先生传》,谓柳开以藩篱未涉之狂气,“尊己陋物,叫呼以自誉,失古人为学之本意”,称为一病(《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八)。开不善词赋,诗作甚少,其文集仅存诗五首,有一些诗简古精要,如《塞上曲》诗“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之句,描绘塞上风光,甚为时人所称,谓“可画于屏障”(张师正《倦游杂录》)。其《讽虞嫔》诗,清翁方纲则以为语意艰涩,“词气近樊宗师之徒,于风雅殊远”(《石洲诗话》卷三)。著有文集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七),明刊本并附录增为十六卷,现通行版本有明吴氏丛书堂抄本、清乾隆柳渥川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本等。《全宋诗》卷五四录其诗八首。《全宋文》卷一一五至一二五收其文十一卷。事迹见张景《柳公行状》、《宋史》卷四四○本传。

  • 林表民

    林表民

    林表民,字逢吉,号玉溪,祖籍东鲁,寓临海(今属浙江),师蒧子。仕历不详。曾为《天台前集》、《续集》增补别编,《前集别编》辑补晋、唐以来诗,《后集别编》补录宋人诗,二编分别成书于嘉定十六年、淳祐十年。又曾续陈耆卿《赤城志》,复别辑诗文纂为《赤城集》。亦能诗,其诗多应酬之作,也有一些写景之作,如“千古湖山难模处,淡烟微雨更斜阳”(《西湖》),“掩卷听蝉韵,凭栏数雁行。井风梧叶雨,篱月菊花霜”(《山斋书事》),“池馆春方谢,连朝雨似烟。乱荷藏睡鹭,繁木集嘶蝉”(《初夏别墅》),清新平易,饶有情趣。著有《玉溪吟草》一卷,收入《台州丛书》己集。《全宋词》第四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三○○一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四一九收有其文。事迹见其所编书自序、吴子良《赤城集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

  • 刘诜

    刘诜

    刘诜[shēn],元代诗文家。字桂翁,号桂隐。吉安庐陵(江西吉安)人。2岁失母,7岁失父,9岁而宋亡。12岁作科场律赋策论,宋代遗老一见即以斯文之任期许。成年后以教授门徒为生,江南行御史台屡以教职举报,均未赴职。延祐初恢复科举,益着力于训诂笺注之学。10年不第,乃刻意于诗、古文。终生未仕。卒年83。门人私谥为文敏。其为文不事摹拟,文章自出机杼。时人评其诗,以为风格高古逼人。至正年间,门人罗如篪编其诗为《桂隐存稿》14卷。明人重编为《桂隐文集》4卷、《桂隐诗集》4卷。《元诗选》二集选入其诗320余首。刘诜诗以律诗水平最高,且多佳句。七言律诗中“不妨小雨留人住,未觉东风到酒寒”(《丁巳上元前一夕留饮萧氏盘中和友人韵》),“百年客鬓东风里,两岸人家落日中”(《重游青原回途过清都台和坡韵》)等诗句,虽然都是应酬之作,却道出了真切的生活感受。刘诜少年时就经受了丧亲亡国之痛,成年后尽管文名颇大,却自甘贫贱,淡泊一生,这在元代诗文家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 罗玘

    罗玘

    罗玘(1447年-1519年),字景鸣,南城(今河南孟县)人。博学好古文,务为求奥。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祭酒丘濬试以文,大为惊异。弘治元年(148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读。正德初,累迁至南京太常少卿、吏部右侍郎。因忤时宰,致仕归,走避深山中。学者称圭峰先生。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明史》卷二八六有传。词仅存三首,且为幛词,赵尊岳以为其“所作尚有拙致”,并就其《谒金门》加以称述:“向来作幛词,多赞颂语,一无雅致,令人不堪卒读。兹圭峰以南宋人寿词之法作幛词,仅于收处以‘金鼎调羹’,微致企颂,而‘车骑如云’,“天风两袖’,“明春宫柳’,均以词笔扣住颂扬,借物写生,真所谓融情入景。明词得此,亦正复未多也”(《明词提要》)。有《圭峰文集》、《圭峰词》一卷,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

  • 卢琦

    卢琦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立斋,泉州惠安(今属福建)人。登至正二年(1342)进士第,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赈济饥馑,制止横征暴敛,均赋役,振兴教育。至正十六年改调宁德,历官漕司提举,至正二十二年迁平阳知州,命下而卒。因世居圭峰之下,故名所著为《圭峰集》,系他人编定,集中真赝杂陈,多杂萨都刺诗,又误人陈旅等人诗,明徐火勃《笔精》指出集中“误入萨都剌诗六十馀首”。清顾嗣立将重见于他人集者删除,采入《元诗选》,说:“良吏高风,情调婉约,蔼然自见于言外,是则《圭峰》之真而已矣。”卢诗对元末干戈四起的社会现实多有反映,他所向往的是“人有居,鬼有享,卖刀买犊耕山田”(《中元回家拜祭感怀》)的太平景象。作为一位良吏,他能体恤民情,这突出地表现在五古《忧村氓》中。前人说卢琦诗和萨都剌诗“体格相近”,并不确切,萨诗偏于清丽,卢诗则显得淡远,如《游洞岭寺》、《和林子苍湖亭晚钓》、《游吴廷用南庄》等,都有悠闲淡远的意境。其七言古诗如《秋千》、《烛》,七律《美人折花》等写得较华丽,与萨氏某些诗(如乐府诗)相似,可说“体格相近”。《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清词雅韵,亦不在陈旅、萨都刺下”,当不是毫无根据的话。他工于写景,《笔精》曾摘其写景佳句,以为“清典可咏”,“实有唐调者也”,而无纤弱之病。所传《圭峰集》二卷,末有附录,系清四库馆臣重编,非原本。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陈忠《卢平阳哀辞》、林以顺《永春平贼记》,《元史》卷一九二、《(弘治)八闽通志》卷五○、《(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二及一三、《(嘉靖)永春县志》卷五、《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二九。

  • 刘通微

    刘通微

    刘通微(?~1196),金代道士。字悦道,号默然子,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一带)人。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赴山东传道,收其为徒。后刘通微离山东到陕西,在终南山修道。又赴山西、河南等地传播全真道。金明昌(1190~1195年) 初年, 章宗召至京城,问养生及治国之道,刘通微以清静自正相对,为章宗所悦,敕命居于天长观,后又迁往永寿道院,开堂讲道。其后在山东、河南继续传道,逝于山东商河县, 著有 《全道集》。

  • 李天根

    李天根

    李天根,生卒时间不详,清戏曲作家。原名大本,字云墟。江南江阴(今属江苏)人。康熙间在世。不事科举,学画,学医,学园艺,均无师自通。诗规模陶渊明、韦应物,尤擅作戏曲。生平不妄言,严于自律,顾好为人所不为之事。康熙四十五年(1706)春,同人集为惜字会,以素纸刷印虫鱼草木花板,装订成帙,易城乡女子夹针线破书,数年中得稗官野史千余种,又得计六奇《明季南北略》残稿,编次整理南明弘光、永历朝事,著成《爝火录》。另著有诗集《云墟小稿》及杂剧《紫金环》、《白头花烛》、《颠倒鸳鸯》。其中,《爝火录》三十二卷,“附记”一卷,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用编年形式,排日编纂,以《明史》为经,摭拾《江南通志》、《山东通志》等各省通志,载甲申以后(1644年)南明福、潞、唐、桂、鲁诸王事迹,止于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薨于金门。“附记”记康熙二年(1663年)至二十九年(1673年)郑成功及其后人事迹。生平事迹见《民国江阴县续志》卷二○、《清诗纪事初编》卷一。

  • 李如圭

    李如圭

    李如圭,南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字宝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官至福建路抚干。曾助朱熹校订《仪礼》。著有《仪礼集释》三十卷、《仪礼释宫》一卷,《仪礼纲目》一卷。魏了翁称其密致。(事迹见《宋元学案》卷六十九。)其《仪礼纲目》,未见传本。

  • 李复言

    李复言

    李复言(公元775年—833年),名谅,字复言,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诗人。在乡应举时,因缴纳“省卷”中有小说《纂异》一部,被斥为“事非经济,动涉虚妄”而遭罢举。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与白居易同中进士,任同州澄城县尉,结识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王叔文荐其为谏官,同年夏任拾遗。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任徐州澎城县令,后升为安徽寿州剌史。在这期间,他写出了《辛公平》《杨恭政》《定婚店》《韦氏子》等十多篇传奇小说。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调任苏州刺史,与大诗人、杭州刺史白居易及著名诗人、越州刺史元稹相友善,有诗酬答唱和。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为桂管观察使。他游历巴蜀,与进士沈田会于逢州(今四川营山县东北)。沈田讲了许多逸闻轶事,为李复言提供了创作素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升为岭南节度使。大和七年(公元833年)3月,卒于任上,终年58岁。


    李复言的政治生涯大体上是“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这两次锋芒指向宦官集团的政潮中度过的,因此未能大展宏图。李复言在文学事业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传奇小说的创作。他的传奇小说。结集在《续玄怪录》里,但传本残缺,没能完全流传下来,北宋李昉编篡的类书《太平广记》仅收存34篇故事,使我们无法窥知《续玄怪录》原来的全貌。从《续玄怪录》仅存的故事来看,绝大部分以耳闻的真人真事的形式结撰而成,有些有名的历史人物如李靖、房玄龄等也进入了他的作品,其中以《辛公平》《杨恭政》《刁俊朝》《杜子春》等最著名。


    《辛公平》这则小说,章士钊认为它是“顺宗被拭之幸存史迹”。作者以精巧的构思,把“永贞革新”失败后,顺宗在深宫被弑的真实故事用虚构的形式加以表现,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顺宗“上仙”“命驾”“云升”的场景,假借道家“兵解”之说,虚设“绿衣使”王臻的身份是“阴吏之迎驾者”,迎顺宗“上仙”,掩饰被弑的真相。故事情节迷离,扣人心弦。对顺宗被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李复言的小说中,还有不少着力描写下层百姓,讴歌他们的优秀品德,勾勒出当时的人情世态的作品,如《杨恭政》篇。在李复言笔下,即使是写那些轮回报应、奇遇、幻化故事,也在努力把握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因此,这些传奇小说尽管涂着光怪陆离的色彩,但仍然充满了人情味。其中,以《杜子春》篇最为出色。这些故事对后代白话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醒世恒言》中的《杜子春三入长安》便取材于《杜子春》。《定婚店》对后来的诗歌也有较大的影响,成为其后历代诗中常见的典故。

  • 罗勉道

    罗勉道

    罗勉道,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详。撰有《南华真经循本》三十卷。生平事迹不详。

  • 林志坚

    林志坚

    林志坚,元末道士,生卒年不详,字仁斋,号玄门开真弘教大真人。广陵 (今江苏杨州)人。撰有《道德真经注》二卷。

  • 李荣

    李荣

    李荣,唐代道士,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650~683)时。蒙文通先生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境)人。自少笃志好学,才思敏辨。唐初出家为道士,精修道业,成为蜀中道教名流。唐高宗即位后,召入京城,长住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明观。他经常与名僧、硕儒相往来,谈道论学,深受佛学三论宗的思想影响,在当时的道、佛论争中,极力阐发“本际”、 “六洞”、 “道玄不可以言象诠”等道教义理,成为京城的“老宗(道学)魁首”。显庆五年(660年),因故被放还蜀中。龙朔三年(663年)复召回长安,主持道教事宜。武则天执政后,崇佛抑道,李荣受到排斥,不久逝世。在唐代初期,李荣是道教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与西华法师成玄英齐名。他提出“道者,虚极之理也”,不能用语言或物象来解释,将“理”提升等同于“道”,作为万物之本。他认为“魏晋英儒,滞玄通于有无之际”,因此他“借‘玄’以遣有、无”, “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最后, “境智双泯”, “能所都忘”,将自身心灵与外界事物全部忘掉,就达到了至真的“重玄”境界。他的思想以道家义旨为本,吸取佛学三论宗与魏晋玄学的部份思想内容,熔铸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道教义理之学。对后世道教理论和宋代理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著作有《老子注》、 《庄子注》、《西升经注》等,都已佚失。近世学者蒙文通辑有李荣《老子注》四卷,1947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刊行。

  • 刘瑾

    刘瑾

    刘瑾,生卒年不详,元学者。安福(今江西安福县)人。字公瑾。隐居不仕。学宗朱熹,博通经史,著有《诗传通释》传于世。事迹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附《杨璲传》,《经义考》卷一百一十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

  • 梁益

    梁益

    梁益,生卒年不详,元学者。字友直。江阴人,其先福州人。博洽经史,工于文辞,发挥朱熹之学为精,教人以变先气质为先务,学者不远千里从之。自陆文圭卒后,浙以西称学术醇正,为世师表者,惟益而已。著有《三山稿》、《诗绪余》、《史传姓氏纂》、《诗传旁通》等。

  • 吕南公

    吕南公

    吕南公(约1047-1086),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出身贫苦,于书无所不读。治平末出游,熙宁初试于礼部,屡试不第。退而筑室灌园,不以进取为意,益务著书,借史笔褒贬善恶,以“衮斧”名所居斋舍。元祐初,立十科取士,曾肇等举荐,欲命以官,未及除授而卒,年四十。南公力学不倦,苦节自守,潜心为文,他曾自称“读书为文辞,不肯止于苟售,则探高究远,以寻圣贤之阃奥”(《上徐龙图书》)。符中行谓“其为文章,雄深浩渺,自成一家”(符中行《灌园集序》)。在文、道关系上,他强调“言以道为主,而文以言为主”(《与汪秘校论文书》),而又不否认文的重要,以为“无志于立则已,必有志焉,则文何可以卑浅”(《上曾龙图书》)。他鄙弃那种“诡伪剽窃、穿凿猥冗”的场屋之文,以为文章“必若黄河泰山,峻厚高简,浑灏奔注,与天地齐同,而日月不能老”(《与汪秘校论文书》)。现存诗歌以议论见长,如《游子篇》以富家游子与遐方寒士的遭际作对比,慨叹“当知帝里游,有祸亦有福”;《中山感怀》诗表达自己“且阅灌园技,必可了馀生”的心愿,隐含着为自己遭际鸣不平的郁懑之情。他也有一些诗写得生动有趣,如《稚女》中的“衣无罗绮且贫清,口有诗书亦性灵。论客须多如反冠,笑爷帽破似穷伶”,活脱脱描绘出一个天真烂漫的贫家小女儿的形象。其文章议论纵横,文辞雄深,风格劲健,《与汪秘校论文书》历论文章的源流盛衰,上起周秦,下迄唐宋,是很重要的宋代文论名篇。其《杂著》各篇亦庄亦谐,议论叙事纷陈,《书刘瑾事》歌颂刘瑾一诺千金的优秀品德,《达佣述》记述一个达天知命的下层农夫;《义鹰志》描写一只机敏善搏的鹄鹰,体现出其文不拘一格的风格。吕南公的诗文在生前未曾结集,殁后由其子吕郁编为《灌园先生集》三十卷,已佚;至清初仅存抄本《吕次儒集》一卷:后来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编为二十卷。《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三三至一○三八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二三六五至二三七四收其文十卷。事迹见《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 李嘉谋

    李嘉谋

    李嘉谋,生卒年不详,字息斋,宋四川双流 (今属四川成都南)人,曾官任襄阳府宗正丞。传说他精通道术、儒学,晚年信道。撰有《道德真经义解》、《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等。

  • 李霖

    李霖

    李霖,金代人,生卒年不详。字宗傅,金饶阳 (今属河北饶阳)人,精研老氏之学。撰有《道德真经取善集》。

  • 刘惟永

    刘惟永

    刘惟永,字月屋,元初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著《道德真经集义》20卷。

  • 陆希声

    陆希声

    陆希声(?~895年),字鸿磬,号君阳,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陆翱的儿子。初为岭南从事,又为商州刺史郑愚表为僚属,后隐居于义兴,自号“君阳遁叟”。乾符初,召为右拾遗,后累迁为歙州刺史。大顺初,召为给事中。乾宁二年,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几,罢为太子少师。后李茂贞兵犯京师,避难病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其诗以七绝为主,尤以《阳羡杂咏》十九首为著名。其《梅花坞》“冻芯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雪,羞共千花一样春”诗,尤为杨慎所称赏,赞其“乃‘疏影暗香’之先鞭也”(《升庵诗话》)。广明后,希声为李观编辑文集,且撰《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提出“文以理为本,而辞质在所尚”,并盛赞李观文“激扬发越,若丝竹中有金石声,每篇得意处,如健马在御,蹀蹀不能止”。所论对于抑制当时浮艳文风不无裨益。又精于正书,得擫、押、钩、格、抵笔法,“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唐诗纪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周易传》二卷、《春秋通例》三卷、《道德经传》四卷、《颐山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尚记有其《易传解说》一卷、《微旨》三卷。所著今皆散佚,今存诗二二首,见《全唐诗》卷一一六,文六篇,见《全唐文》卷八一三。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卷一一六《陆元方传》附、《宣和书谱》卷四、《唐诗纪事》卷四八。

  • 励宗万

    励宗万

    励宗万(1705年—1759年),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子大、信天居士,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励廷仪子,清代藏书家、书画家。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入翰林,年才十七。历官刑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笔意恬雅,设色古淡。书法褚、颜、苏、米,圆劲秀拔,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卒年五十五。《清画家诗史》、《归石轩画谈》、《熙朝名画录》、《桐阴论画》、《香树斋文集》、《读画辑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卒,葬于北五里庄。好诗词,尤工书法。书法直追晋人,兼融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各家之长。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尤工书。与张照齐名,时称“南张北励”。富藏书。著有《京城古迹考》、《衣园遗稿》、《青箱堂集》等。《京城古迹考》为其抄本。书法老练工整。藏书室名“清箱堂”、“教忠堂”。藏书印有“臣宗万”、“静海励氏”、“竹溪居士”、“竹溪珍玩”、“衣园藏真”、“衣园珍藏”、“衣园图书”、“衣园审定”、“教忠堂藏”等。子励守谦,亦富藏书。

  • 李材

    李材

    李材,元代诗人。字子构。京兆(陕西西安)人。生卒不详。早慧,未成年即有诗名。年仅17岁时,与赵孟頫同赋《海子上即事》,赵孟頫对李材之作十分惊叹,以为杂于唐人诗中也很难分辨。在一次聚会时,有人赋10月桃,李材应声云:“刘郎再来岁云暮,王母一笑天回春”,与会者都再也想不出比这更新颖贴切的诗句了。可惜的是,他很早就去世了。顾嗣立曾把他比作唐人中的李贺(《元诗选》二集小传)。《元诗选》二集选入他的诗11首,题为《子构集》,内容同于《元文类》所收入的李材诗,其中8首又见于《元音》卷3。他的七律《海子上即事》是最有影响之作,赵孟頫同赋之作见《松雪斋集》卷5。另外,七言歌行《悬瓠城歌》气韵流畅,节奏紧迫多变,也是元诗中的佳构。李材的诗传世不多,但几乎篇篇可读,其特点正如顾嗣立所说:“诗多奇句。”生平事迹 见《元诗选·二集》小传、《元诗纪事》 卷一○。《元书》卷八九。 

  • 吕大圭

    吕大圭

    吕大圭,南宋经学家。字圭叔,号朴乡。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淳祐进士。累官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出知兴化军。德祐初,蒲寿庚降元,大圭不肯署降表,变服逃入海岛,被蒲寿庚追杀。少好学,为杨昭复门人,宗朱熹之学。精《春秋》,曾撰《春秋集传》,今已佚。好说《易》,取阴阳对卦并论。著有《易经集解》、《学易广见》、《论孟集解》等。今存《春秋或问》、《春秋五论》。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