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曾禹

- 姓名:陆曾禹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陆曾禹,清代前期人,生卒年待考。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氏,撰有《救饥谱》一书,以古鉴为线索,加以发挥,系古代关于备荒、救灾资料和理论的比较完善的一部著作。乾隆时期令内直诸臣删改润色,更其名为《康济录》刊行。《康济录》一书分为四门:一为前代救援之典,系历朝灾情及救灾措施之汇集; 二为先事之政,系灾害发生之前的防灾及救灾准备; 三为临事之政,系灾情发生时的救灾活民措施和减灾办法;四为事后之政、系救灾工作结束后的善后工作。此书为清代中后期防灾救灾的指导性书籍。
陆曾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清秘藏
二卷。杂著。明代张应文撰。应文,字茂实,号彝甫,又号被褐先生,江苏昆山人,致力于搜讨古今法书名画、奇琛异宝。就平生所见,一一题识,逝后由其子张丑润色成书,取元代倪瓒“清秘阁”意为书。上卷分二十门,下卷分十门。在论法书中,专述书法真迹的欣赏与鉴定,指出:“欲观古法收,当澄心定虑,勿以粗心浮气乘之。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真率造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丁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真伪无能逃吾鉴中矣。”皆为经验之谈。对摹本的鉴定,指出“得其结构而不得其锋芒”者往往为摹本,而临本则“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集书则“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此书多采前之旧说,而不注所出,然于收藏装裱等言之最详,多有可取之处。有《述古丛钞》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藏修堂丛书》本、《真迹日录》附刊本、《美术丛书》本。
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
经名: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北宋初。假托太上老君传授正一天师,言醮祀东斗帝君忏罪延命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道教经书《五斗经》中之一篇。经文假托太上老君向正一天师张道陵演说,称东斗帝君主算延年,使传下世,能度三途五苦八难之厄,能与削死上升大计之令,总监形魂,无极无穷。又称宜于本命生辰,或月之朔望,月之九日,或家庭观宇,以时花珍果,焚香静念,望东斗帝君醮谢罪业,求延年益寿。
明熹宗宝训
明熹宗朱由校语录汇编。温体仁等编纂。崇祯元年(1628)敕修,崇祯末年成书。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五十三页。
往生拾因
全一卷。日本永观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这本书讲述了可以往生于阿弥陀佛净土的一百种因缘。在南都,法然以前关注善导的《观经疏》、《就行立信释》一文。开卷开头写着“往生拾因念佛宗永观集”。关于永观所说的念佛宗,虽然在之后的记录中没有开设新宗的记录,但在永观自身的内心中,本书中可以看到意识到“念佛宗”的记述。特别是初期的抄本、版本中引用了道绰《安乐集》诸说的六大德相承,刊登了“念佛宗六祖”的系谱,可以说永观中有意识到念佛宗这个集团的东西。但是,由于卷末记载为“南都东大寺沙门永观草愿共结缘者往生安乐国”,所以并不是从东大寺独立建立新的一宗,而是将志同道合的念佛者聚集在一起称为念佛宗。在其序文中,用十六句对句阐述了无常观,接着,关于往生的十个原因之一,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故必得往生”为标题阐述了见解。十因是指广阔善根、众罪消失、宿缘深厚、光明摄取、圣众护持、极乐化主、三业相应、三昧发得、法身同体、随顺本愿,都强调一心称念。永观以一心为定心,但在第八个原因中,至今未得定心的未得定心的人不能往生,得定的人不需要称念吗。在第十个原因中,在善导《观经疏》、《就行立信释》一文中发现了一心称念是随本愿的行为。
金刚经决疑
亦称《金刚决疑》。佛典注疏。明德清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前言中称,《金刚经》“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故本书注解“先出疑在本文(指经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全书列三十二疑。据作者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所撰《刻金刚决疑题辞》记载,本书有多种刻本。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般若灯论释
凡十五卷。又称般若灯论释、般若灯。清辨(梵Bhavya )着,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清辨自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aka -sva^tantrika )之观点,对龙树中论各章加以注释而成者。本书之思想特征系以严守龙树以来中观学者之传承为其本位,故不仅处处论破外道及小乘各派之邪见,且批判同是中观派的佛护论师之学说。另一特点即针对瑜伽派之立场,本论之主张一反历来中观学者之观点,尤以对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见解更是大异其趣。此外,本论之作者擅长运用因明论理,全书之中,论式结构锐利巧妙,宗因喻各支完备整然,并以之击破反对论者之立义;此为本书另一特点。本论之梵文原本今已不存,汉译本颇不完备。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中,题为般若灯根本中论颂(梵Prajn~a^ -pradi^pa-mu^lamadhyamaka-vr!tti ),迄今犹存,较汉译本受学者之重视。本论之注疏较著名者有观誓(梵Avalokitavrata )之般若灯疏(梵Prajn~a^pradi^pa -t!i^ka^ ),为了解印度末期中观派与瑜伽派之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