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

卢照邻
  • 姓名:卢照邻
  • 别名:字昇之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幽州范阳(北京大兴)人
  • 出生日期:637?
  • 逝世日期:689?
  • 民族族群:

卢照邻(637?—689?),初唐文学家。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北京大兴)人。自幼笃志于学,10余岁时即远道寻师,从文字学大师曹宪学《埤苍》、《尔雅》,又从王义方学经史。博学多才,善为辞章。据张《朝野佥载》卷6记载,卢照邻“弱冠,拜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邓王李元裕对其十分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李元裕卒于麟德二年(665),卢照邻当于此前离开邓王府。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入蜀为新都尉。秩满后,不愿再求仕,盘桓蜀中,放情诗酒。王勃于总章二年(669)入蜀,曾与卢照邻交游唱和。卢照邻约于咸亨二年(671)离蜀入洛。不久,即染风疾,曾于咸亨四年到长安,向名医孙思邈询问医道。上元年间,居太白山中,服食过方士的玄明膏。继又遭父丧,身体益受亏损,“三四年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此后一度寄居嵩高东龙门山,又迁至阳翟具茨山下。此时疾病日甚,足挛,一手又废,遂置田数十亩,引颍水绕舍,又预营坟墓,偃卧其中。武则天垂拱元年(685),作《释疾文》3篇,自谓已卧病10年,不仅“一臂连蜷”,而且“两足匍匐”,每至春秋,须人抬出庭户一观景色。约于垂拱二年(686)前后,与亲属执别,自沉颍水而死。


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然怀才不遇,屡遭磨难,故其文章多自悲身世之作。如《穷鱼赋》自叙“曾有横事被拘”,赖友人援救才得以出狱。《释疾文》对平生遭际之不偶深致感慨:“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不当。”《五悲文》、《病梨树赋》等皆属此类。其诗长于七言歌行,以《长安古意》为代表,闻一多曾盛赞其在初唐诗风转变中的作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卢照邻集》20卷,今传世最完备的卢照邻集是明朝张燮所辑《初唐四子集》中的《幽忧子集》7卷。《全唐诗》卷41、42存诗104首。《全唐文》卷166载文22篇。

卢照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宁古塔村屯里数

宁古塔村屯里数

记行著作。清佚名纂。一卷。据书内容推知,当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后。凡三千余字。所记宁古塔城周围村屯、名称、距城距离、户数诸事。最后叙述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清政府立“倭、那、玛、拉、喀、亦”字界牌八处位置、方向、与城距离,与《吉林通志》记载相印证。

策林

策林

唐白居易撰。四卷。成书于元和元年(806)。当时白居易为应制举,闭门“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后应试高中第二名。试毕,白居易将所拟策目“次而集之,分为四卷”。该书内容丰富,所拟问题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如“辨兴亡之由”;“议盐法之弊”;“备边并将置帅”;“禁厚葬”;“议释教”等。该书多与白居易文集并行,也有名《白氏策林》单行者。

古夫于亭杂录

古夫于亭杂录

笔记。清王士祯(1634—1711)撰。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罢官归田后所作,写于《香祖笔记》之后。因既无凡例,又无次第,故曰杂录,以所居鱼子山之“古夫于亭”名之。全书四万余字。内容颇杂,经史子集无不涉猎,遇有新奇可感之事亦录之。自序谓无凡例,无次第,故曰“杂”,以所居鱼子山有古夫于亭,因以为名。共收笔记三百余条。

次柳氏旧闻

次柳氏旧闻

或称《柳氏旧闻》、《明皇十七事》。笔记。唐李德裕(787—849)撰。一卷。德裕有《李文饶文集》已著录。该书系作者笔录传闻而成。首传自史臣柳芳,曾亲与内侍高力士谈及玄宗及其太子(肃宗)时宫廷旧闻十七事,或撰成书而佚。次传自芳子柳冕,冕讲与李吉甫,后吉甫述与德裕,故名。当成书于太和年间,约四千字。其中如张果饮堇汁、善无畏祈雨云术、吴后梦金甲神操剑刺肋,兴庆池小龙随玄宗奔蜀,皆属神怪故事;至若所载姚崇与魏好古相倾轧,萧嵩与韩休不睦,源乾曜为相,杨国忠请焚左藏库等事,皆信而有征,可资史家参考。此书传本甚多,题名及内容互有出入。《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历代小史》、《宝颜堂秘笈》、《四库全书》、《古今说部丛书一集》均题《次柳氏旧闻》,《丛书集成初编》据《顾氏文房》本排印,并附录故事二则。而《稗乘》、《五朝小说》、《学海类编》等均题《明皇十七事》。此中唯《丛书集成》本较为通行。

新人生观

新人生观

罗家伦著,1942年在重庆出版,到1944年,在重庆、上海等由商务印书馆承印,和在天津、青岛翻版共27版,影响极大。1960年9月在台北出版,1989年11月又由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2万字。全书共分十六讲,作者并未照传统写法分门别类论列人生各部分,而是把中国民族思想和生命中缺少或贫乏的部分,特别提出来探讨、发挥而自成一体。作者认为,建立新人生观,就是建立新的人生哲学,它是对于人生意义的观察、生命价值的探讨。随着人们宗教信仰的动摇,重估生命价值,以建立新的人生哲学便是非常必要了。新人生哲学与旧人生哲学不同,它不是专讲“应该”,而是要讲“不行”;不是专恃权威或传统,而是要以理智来审察现代的要求和生存的条件;它不讲“明心见性”,更不涉善恶之论,而是主张整个人生及其性格与风度的养成,从知识中探讨生命的奥秘,并从经验与习惯中培养理想的生活;它不把行为的标准建立在冥思幻想上,同时也不把它建立在冲动欲望上,而要从民族和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里,寻出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以决定个人所应养成的性格与风度。依据上述态度,应建立三种新的人生观:即动的人生观、创造的人生观和大我的人生观。

三教出兴颂注

三教出兴颂注

三教出兴颂注,一卷,宋宗晓注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