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

卢照邻
  • 姓名:卢照邻
  • 别名:字昇之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幽州范阳(北京大兴)人
  • 出生日期:637?
  • 逝世日期:689?
  • 民族族群:

卢照邻(637?—689?),初唐文学家。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北京大兴)人。自幼笃志于学,10余岁时即远道寻师,从文字学大师曹宪学《埤苍》、《尔雅》,又从王义方学经史。博学多才,善为辞章。据张《朝野佥载》卷6记载,卢照邻“弱冠,拜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邓王李元裕对其十分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李元裕卒于麟德二年(665),卢照邻当于此前离开邓王府。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入蜀为新都尉。秩满后,不愿再求仕,盘桓蜀中,放情诗酒。王勃于总章二年(669)入蜀,曾与卢照邻交游唱和。卢照邻约于咸亨二年(671)离蜀入洛。不久,即染风疾,曾于咸亨四年到长安,向名医孙思邈询问医道。上元年间,居太白山中,服食过方士的玄明膏。继又遭父丧,身体益受亏损,“三四年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此后一度寄居嵩高东龙门山,又迁至阳翟具茨山下。此时疾病日甚,足挛,一手又废,遂置田数十亩,引颍水绕舍,又预营坟墓,偃卧其中。武则天垂拱元年(685),作《释疾文》3篇,自谓已卧病10年,不仅“一臂连蜷”,而且“两足匍匐”,每至春秋,须人抬出庭户一观景色。约于垂拱二年(686)前后,与亲属执别,自沉颍水而死。


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然怀才不遇,屡遭磨难,故其文章多自悲身世之作。如《穷鱼赋》自叙“曾有横事被拘”,赖友人援救才得以出狱。《释疾文》对平生遭际之不偶深致感慨:“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不当。”《五悲文》、《病梨树赋》等皆属此类。其诗长于七言歌行,以《长安古意》为代表,闻一多曾盛赞其在初唐诗风转变中的作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卢照邻集》20卷,今传世最完备的卢照邻集是明朝张燮所辑《初唐四子集》中的《幽忧子集》7卷。《全唐诗》卷41、42存诗104首。《全唐文》卷166载文22篇。

卢照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画说

画说

画论。明代莫是龙。一卷。 约1590年。 有《广百川学海》本、《续说郛》本、《画论丛刊》本。论画以李思训为北宗, 王维为南宗,对王维尤为推崇。论画重传神,提出“传神者必以形”、“味外之味”等。学习古代优秀作品,“集其大成”,“一变其法”,“自出机杼”又认为有轮廓无皴法谓之无笔,有皴法无轻重、向背、明晦谓之无墨。此论颇合画家宗旨。书中为论只有十五条,不为详尽。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南宋朱佐编撰。该书是一部方书,全书共15卷,载方900余首。其特点是汇集了历代效验医方。 以疾病分类,共分为15大门类,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临床各科的内容。每一疾病都先立论,后列方,间附效验之医案。载方多为宋以前方剂,不仅收录历代医书之方,而且收录了许多士大夫家藏秘方及笔记小说中记载的医方,内容丰富,颇具实用价值。对学习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均有很大的帮助。

李义山诗集笺注

李义山诗集笺注

又名《李义山诗集注》。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朱鹤龄注。三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此集成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录诗二百四十首。系注者据明末释石林(道源)注本,加以增补删改而成。鹤龄特重李诗内容,并揭示其诗多比兴寄托之特色。博考时事,解说翔实,一扫诸家穿凿附会之说,繁简颇为得当。此注本较佳。故后来注商隐集者如程梦星、姚培谦诸家大抵以此为蓝本。并附录诗谱。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多斋刻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曾国藩家书选

曾国藩家书选

商务印书馆三四十年代所出普及读本,《曾文正公家书》通行本共八卷,有千余封,都是写给自己的祖父、父亲及兄弟的。龙榆生选取了其中五六十封,并对其中典故和所及人物加以注解,编成这本《曾国藩家书选》,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成为商务“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集”中的一种,由王云五等三人主编。所选标准据龙先生导言说,是治学和做人两类,即“修德读书”。猛地一看,这些信往往家常琐碎,静下心来反复涵泳,才能得其意蕴所在,近代以来,曾、梁(启超)二家子弟最出色,恰巧两家皆以家书名,应该不是单纯凑巧的事。好家教,好家风,皆在家常琐碎,潜移默化中养成。

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

北宋龙衮撰。此书专记南唐事,旧来著录多入载记类。宋初人记载南唐史事的著作是最为丰富的,五代十国的其他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宋初撰录南唐史事的有6家,仅举今天尚存于世的来说,就有郑文宝的《江表志》、陈彭年的《江南别录》、作者佚名的《江南余载》以及龙衮的《江南野史》。北宋末至南宋初更出现了马令和陆游两家颇具规模的《南唐书》。南唐偏安一隅,传闻异辞较多,因此这些众多的撰著都各有其参考价值。《江南野史》一书,宋代各家书目都著录为2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还说全书共有84篇传文,但明清以来传本都只有10卷,传文也只剩下34篇。此书虽不用记传之名,但实为纪传之体,其情形类似陈寿《三国志》中的吴志和蜀志。该书第1卷为先主李昪传,第2卷为嗣主李璟传,第3卷为后主李煜传,第4卷以下才是臣僚的传记,共有宋齐丘等引人的传,像韩熙载,冯延巳这样的名臣都未见其传,估计是已经亡佚了。另外王明清《挥麈后录》说此书有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的传,今本也未见,当亦在亡篇之中。此书所记南唐事,以出自故老传闻者居多,其中自不免有传闻失实之处,宋人书中曾对其有所纠正,但本书在诸家记南唐史事的书中时代较早,亦有为它书所不及处,如孙晟林文肇等传就与新旧《五代史》颇有异同,可资参考。后来马令和陆游两家《南唐书》均有不少内容采自此书。此书有《四库全书珍本丛书》本。

睒子经

睒子经

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