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龄

李宏龄
  • 姓名:李宏龄
  • 别名:字子寿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西平遥县源祠村人
  • 出生日期:1847
  • 逝世日期:1918
  • 民族族群:

李宏龄(1847-1918),字子寿,山西平遥县源祠村人。李宏龄因经营票号而卓立于当时商界,创造了不少商界奇迹。他观察事物敏锐,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商人。


清同治初年,李宏龄学贾于本县某钱庄,学成而钱庄败。1868年经同乡曹惠林推荐,入蔚丰厚票号,以他的敏干,渐为主事者所器重,先后担任过蔚丰厚票号北京、上海、汉口等分庄经理。


李宏龄担任蔚丰厚票号分庄经理期间,值时局激烈动荡,许多商人纷纷破产。在面对纷乱的时局变故中,李宏龄以长远的眼光帮助与本票号有业务往来的商人渡过难关,避免了连锁反应带来的“一损全损”的局面,进而巩固了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扩大了业务关系。他将获利的资本拿出来继续投资业务,达到资产升值。李宏龄在主持票号时,坚持顾主利益至上,对顾主讲信义,由是蔚丰厚票号名声益显,生意愈盛。


在票号业务繁盛之际,国内、国外的银行成为票号的竞争对手。到1911年,国内共设立了官办和商办银行17家,都以开展汇兑为主要业务之一,这使票号受到影响。20世纪初,外国银行在华势力日益扩张,他们对票号的生存造成更大威胁。李宏龄看到民族商业的求生之难,在1908年与游历日本的祁县票商渠楚南联合京都祁、台、平三帮票庄,致函山西总号,要求改组为银行。


在李宏龄的带头下,各庄纷纷要求改组票号。但是,李宏龄发起的改革计划遭到总号守旧者极力反对,致使惟一改变票号出路的办法束之高阁。山西票商由此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数年之后,悄然无息。


李宏龄发动票号改革的远见之举如能实行,则山西商人的辉煌或可继续。由此,李宏龄作为一个商人,他的远见卓识确属不易。

李宏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数度衍

数度衍

中国清代数学书。方中通撰,共24卷,附录一卷。成稿于顺治辛丑(1661),但到康熙丁卯(1687)才刊刻于广东思州。全书二十三卷,分订八册。大致内容如下:卷首:数原、律衍、几何约、重学解;卷一:珠算;卷二、三:笔算;卷四:筹算;卷五:尺算;卷六至卷八:勾股章;卷九至卷十四:少广章;卷十五:方旧章;卷十六:商功章;卷十七至卷十八:差分章;卷十九,均输章;卷二十:盈朒章;卷二十一:方程章;卷二十二:粟布章;卷二十三:九章解法。书中对清初流行的“四算”,介绍较详。其弟中履在序中说:“合四法而论其长,则珠之加减,笔之除,筹之乘,尺之比例”。正确地指出了“四算”之长。其内容以西法为主,杂以中法,大抵集辑诸家之长,而增损润色,衍为此编。对“珠算”专写一卷,其内容有:加法、减法、因乘法、因乘定位法、定身因乘法、归除法、无除法、撞归法、归除定位法、定身归除法、商除法、折半法、乘除捷法、流法、乘除新法。后附“正珠乘除新法”。其中“乘除新法”,为“金蝉算”之发展,增加了五倍折半法。“正珠乘除新法”,系其子方正珠创立的方法,实乃今日之补数乘除法。

九成宫颂

九成宫颂

王勃撰,《九成宫颂》辞藻瑰丽,文字雄美,极力颂扬唐高宗继武德、贞观所建树的文治武功和九成宫的雄伟瑰丽,然而其中心思想却如魏徵《九成宫醴泉铭》,重在劝诫唐高宗,建造华丽的宫殿容易,治理好社会就相当困难,如不能使天下大治,建造宫室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会滋生贪图享乐进而腐败的恶习,最后导致政毁人亡。他举例说:“候离宫而从宴,尚惕三危,清近县而移銮,犹详再驾。以为三十六所,帝刘非舜禹之心;四十二宫,全赵异成康之历。”其意十分明确:建造华丽的离宫,享受美味盛宴,应该警惕蛮夷可能入侵;清除道路,移驾外游,应该详思是否还能再来;西汉建离宫三十六所,末世皇帝却没有了舜禹之德;前赵每四十里建一宫殿,石勒死后石虎当政,却已不是成康之治。所以,他指出唐高宗应屈己从人,朝乾夕惕,如此才能长治久安。《九成宫颂》写成后,高宗是否能接受他的规劝,成了王勃忧患的问题,因此他又特别写了《上九成宫颂表》一同上呈,表中表白他“虽望卑平叔,空勒景福之词;而文谢子云,愿竭甘泉之思”,像何宴、扬雄那样敢赞敢讽。

国朝诗评

国朝诗评

明代论诗著作。王世贞著。一卷。共品评诗人八十余位,与《明诗评》所评诗人,略有出入。品评体例也与《明诗评》有所不同,取消了对诗人生平的简介,三言两语,直接品评诗人及其作品的风格和优劣,如评刘基“如刘宋好武诸王,事力既称,服艺华整,见王谢衣冠子弟,不免低眉”。评高启“如射雕胡儿,亢急健利,往往命中;又如燕姬靓妆,巧笑便辟”。评刘崧“如雨中素馨,虽复嫣然,不作寒梅老树风骨”。评杨基“如西湖柳枝,绰约近人,情至之语,风雅扫地”。评汪广洋“如胡琴羌管,虽非太常乐,琅琅有致”。评语简洁形象。有明《天都阁藏书》本及源于此本的《丛书集成初编》本。清《学海类编》丛书亦收此书,题为《诗评》。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全唐诗》收集了48 900余首诗,流传众口的名篇也不下千首。清代文学家孙洙从中选择了三百余首,分体编排,名为《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据考证,孙洙编选此书时,夫人徐兰英也参与其事,应是夫妇合编。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动机在原序中说得很清楚,是“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他认为“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唐诗三百诗》收作者77位,从皇帝、和尚到歌女,题材包括抒发个人情怀、借物咏志、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生活琐事等等方面,大体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人们心态的复杂性,但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作品少。所选作品在艺术上力求上乘但又要浅近明白,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书一问世,风行海内,不仅是蒙学教材,也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诗歌集。从唐人选唐诗的元结《箧中集》始,历来编选唐诗的版本有一百余种,但持久而广泛地流传的首推《唐诗三百首》。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当年编《唐诗三百首》以其验证此谚语,从该书深入人心的社会效果衡量,有一定效果。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六卷,唐圆测撰,日本宗祐题记。

金刚经注释

金刚经注释

金刚经注释,一卷,清云峰乩释,子真乩订,曾应期跋,又云金刚经乩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