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汝

- 姓名:刘玉汝
- 别名:字成之
- 性别:男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刘玉汝,字成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元代经学家。举乡贡进士。著有《诗缵绪》十八卷,发明朱子《诗集传》。
刘玉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浅说
蒋方震、刘邦骥撰。1935年大中书局出版。作者在绪言中说: 《孙子》十三篇,自汉迄明,注者多达二十余家。传至今日的《孙子十家注》本,虽为善本,然“通训定声、引经据史,博瞻鸿富、灿然杂陈”,学者恒苦其汗漫无涯,莫得其纲,难寻其条目,初学者更是无所适从。鉴于如此状况,即以“言取其近,旨取其约”的原则编撰此书。该书将原著分门别类,提要钩玄。卷首对十三篇逐篇说明其要旨。如《计篇》为“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作战篇》为“论军政与财政之关系”;《虚实篇》为“论虚实之至理”;《九变篇》为“论临机应变之方略”。同时,开宗明义,指出十三篇“以主德始,以妙算终,此《孙子》之微言大义也”。并以此为主线解说全书。在每篇标题之下,以简要的文字加以概说。如《计篇》,作者指出:“此一篇,论治兵之道,在于妙算,而以‘主孰有道’一句,为全篇之要旨。盖主有道,则能用正道,亦能用诡道,无往而不胜矣。所以篇末,即专重于妙算也。”又如《势篇》,作者指出:“此一篇,发明第一篇‘因利制权’及诡道之义也。财政外交均已修明,然后可言用兵。故首篇谓‘五校’‘七事’均已详备,然后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即诡道也。然诡道之界说有二,一曰奇正,一曰虚实,此篇专论奇正之诡道。以‘兵事不过奇正’一句,为一篇之纲领也。”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为《八素真经诀》之一,徒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八素真经》为六朝古上清经。《真诰》著录,《无上秘要》引 文。《云笈七签》卷9《释八素真经》曰:“又有《地仙八素经》,论 服王气吐纳之道也。”本经盖《地仙八素经》残卷,与 《八素真 经》为姊妹篇。本经述《服北斗九星法》与《服五方五星法》,劝 人存思星斗,服日月北斗五星王气。
湖上
晚饭后,那个姓王的混名叫做“老耗子”的同事,又用狡猾的方法,将我骗到了洞庭湖边。
他是一个非常乐天的,放荡的人物。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却已留着两撇细细的胡子了。他底眼睛老是眯眯地笑着的。他的眉毛上,长着一颗大的,亮晶晶的红痣。他那喜欢说谎的小嘴巴,被压在那宽大的诚实的鼻梁和细胡子之下,是显得非常的滑稽和不相称的。他一天到晚,总是向人家打趣着,谎骗着。尤其是逗弄着每一个比较诚实和规矩的同事,出去受窘和上当,那是差不多成为他每天唯一的取乐的工作了。
右台仙馆笔记
笔记。清人俞樾(1821—1907)撰。十六卷。 樾有《春在堂全书》已著录。是书为著者六十岁时所作。时夫人新逝,作者于其墓右筑屋三间以居,名之曰“右台仙馆”。仿《搜神记》、《述异记》笔法,集一时见闻成是书。六百余篇,约二十六万八千字。内容虽未脱狐鬼之谈,然较之他书,人事渐多。多取材市井传闻,表现了城市生活的诸方面。有些作品直斥时弊, 如卷一《刑阿金》、《王惠芳》反映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害。卷四的《土四街》揭露恶霸鱼肉乡里的罪行,令人发指。卷十六《李信》考证了李信的真实家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清末志怪小说中较好的一部。有宣统二年(1910)朝记书社石印本,光绪九年(1883)刻本,齐鲁书社一九八五年铅印本等。
隋唐两朝志传
又名《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明罗贯中 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述自隋公杨坚受周主禅即帝位建立隋朝(581年)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之间二百九十多年的隋唐两朝历史故事。是集自隋公杨坚于陈高宗大建十三年辛丑岁(581)受周主禅即帝位起,历四世禅位于唐高祖,以迄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岁(878)唐将高元裕戮王仙芝止,凡二百九十五年。记述了隋唐两朝重大事件和主要战争,两朝重要人物皇帝、名将、忠臣、义士、仁人等。罗本《隋唐两朝志传》,乃隋唐系列小说的祖本,如熊大木的《唐书志传》、褚人穫的《隋唐演义》,后来的《隋炀帝艳史》、袁于令的《隋史遗文》都由此演变而来。明万历刊本,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书末云“万历己未岁(1619)季秋既望金阊书林龚绍山绣梓”。卷首有杨慎序,另有林瀚序,谓曰:“访有此作,求而阅之,始知实亦罗氏原本,因于暇日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风化者悉编为一十二卷,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罗氏原本难见,林本存日本东京尊经阁。
元朝秘史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历史最重要的资料。钱大昕《跋〈元秘史〉》云:“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秘史》叙次颇得其实,而其文俚鄙,未经词人译润,故知之者少,良可惜也。”经钱大昕的宣扬,人们开始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同时,《秘史》也是当时蒙古语难得的语言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有《四部丛刊》本(十二卷,即顾广圻本),较善。另有《连筠簃丛书》本(十五卷)等。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日本学者村上正二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以及那珂通世的《成吉思汗实录》等均为研究《秘史》的重要着作,可资参考。方龄贵编辑的《元朝秘史通检》为我们利用《秘史》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