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章

龙之章
  • 姓名:龙之章
  • 别名:字绘堂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项城县永丰乡人
  • 出生日期:1812
  • 逝世日期:1883
  • 民族族群:

龙之章(1812-1883)字绘堂,项城县永丰乡人。龙之章出生于清嘉庆年间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父龙复(字培元),乾隆丁酋萃科,著有《四树堂文集》。父龙廷霖(字怡如),嘉庆辛酋拔贡,尝在京都游稿,著有《学古斋文集》二卷,此书以“议论纵横,出入经史。笔力奇奥……”著称于世。其叔父龙廷圭亦岁贡生,兼通岐黄。


龙之章为龙廷霖季子,幼时即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且专心致学,不事戏嘻。其父恐其幼弱太专而影响身心,常以玩耍诱之,终不能变其特性。继而功夫纯熟,为文卓然成章。十三岁即能明辨事物,有独特见解。据清代《项城县志》:之章“束发受书,即不屑屑于章句俗学,必求有济于世……,功名富贵视之蔑如。”(旧县城县志卷·卷二十五·人物志·451页)。至十八岁,以其“才隽学博、落落有大志”而选入府学,取为岁贡生。由于他蔑视功名利禄,不入仕途,潜心有济于社会人生的事业,于课读之余,兼及医学,专心致志地攻读《素问》、《灵枢》、《伤寒》、《金匮》、《石室秘录》等经典及医学名著,他博览百家,穷深探微,善于独立思考,嗜骨能化,师古而不泥于古,不为成说所缚,对许多危症痼疾每能起死回生,被时人誉为“神医”。


龙之章的前大半生以教学为业,兼治医而不售药,因他不忍取病家之利。他四十二岁丧妻,晚年丧子,诸孙幼小,家业衰微,加之战乱频繁,才不得不以医为生计。并将平时临床经验及心得之妙,以诗歌夹叙的形式写成《蠢子医》。此书初为家藏本,继而在亲友中争相传抄。后脑经其侄龙金门、其孙龙镇川、侄孙龙浚川篆编整理,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集资刊行(石印本)以传于世,从之章始,今龙门医学以相传七代,代代有得力于这部著作而闻名乡里者十七人,其在传门人不可胜数。

龙之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

18世纪英国启蒙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4)所著。分批出版于1776—1788年。共6卷71章。概略回顾奥古斯都时代至公元180年罗马帝国早期历史,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按时间顺序详细备述了180年康莫杜斯皇帝即位后至640年的罗马史,此后800年历史记述简略,止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以罗马帝国衰亡的千余年史事为主,兼及波斯、匈奴、日耳曼、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帝国的历史,勘称欧洲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通史巨著。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原始资料,至今仍是所述时期历史的权威性著作。体现启蒙思想,叙述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寓论于史,证明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种种弊病起因于基督教传播,称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繁荣幸福的时代,视基督教主宰的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沟底”。缺陷是未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忽略社会经济现象。

影评与剧论

影评与剧论

《影评与剧论》收录了夏衍的《在〈春蚕〉座谈会上的发言》、《“告诉你吧”——所谓软性电影的正体》、《历史剧所感》、《几个比喻和联想》、《关于文艺创作的几次谈话》等作品。

孔北海集

孔北海集

一名《孔少府集》。诗文别集。一卷。汉孔融撰。初刊于明崇祯间。孔融,字文举。生于汉元嘉三年(153年),卒于建安十三年(208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今山东寿光)相,时称“孔北海”。又迁少府,亦称“孔少府”。性刚直,直言敢谏,但政治上较保守,后为曹操所杀。原有集九卷,已佚。《孔北海集》为明末人张溥所辑。《孔北海集》一卷,共收诗文三十六篇,其中诗八首,文二十八篇。融曾官北海相,文辞锋利简洁,为时人称道。著诗、颂、碑文、议论、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等多篇。其集至宋已佚,今本系明人所辑,得36篇。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乾坤正气集》本。

曾国藩家书选

曾国藩家书选

商务印书馆三四十年代所出普及读本,《曾文正公家书》通行本共八卷,有千余封,都是写给自己的祖父、父亲及兄弟的。龙榆生选取了其中五六十封,并对其中典故和所及人物加以注解,编成这本《曾国藩家书选》,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成为商务“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集”中的一种,由王云五等三人主编。所选标准据龙先生导言说,是治学和做人两类,即“修德读书”。猛地一看,这些信往往家常琐碎,静下心来反复涵泳,才能得其意蕴所在,近代以来,曾、梁(启超)二家子弟最出色,恰巧两家皆以家书名,应该不是单纯凑巧的事。好家教,好家风,皆在家常琐碎,潜移默化中养成。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唐澄观述并序,宋圆证补全,日本澄贤题记,宋溥濬、溉濯等刊刻题记,内题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按此释四十华严。

天公经

天公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本经好几处经文实据《观世音经》及净土经典敷衍而成,重点在宣传净土思想。文内“螺文”、“重光”等提法,证实本经确为中国人所撰。本经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卷四,被判为伪经。其后诸经录均有著录,但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略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