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如篪

    李如篪

    李如篪[chí],生卒年不详,字季牖,括苍(一作崇德)人。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少游上庠,博学能文。晚年,以特科官桐乡丞。据《东园丛说》卷首绍兴元年(1131)自序,则为括苍人,时为桐乡县丞。又有绍兴三年(1133)建安周庭筠刻此书跋,称为“东园先生”则“东园”当为如篪之号。其书诸家不见著录,莫考其所自来。

  • 刘玉

    刘玉

    刘玉,明代诗文作家。字咸栗,号执斋。万安(今属江西)人。生卒年未详。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辉县知县,发粟赈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武宗即位,屡上疏不报,遂引疾归。后刘瑾榜刘玉为奸党,诬构之,罚输粟塞下者三,最后逮系诏狱,削籍放归。刘谨伏诛,起为河南佥事,迁福建副使,皆董学政。正德十五年(1520),累擢至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宸濠反,攻安庆,刘玉以舟师赴援。事定,改抚郧阳。世宗即位,召为左佥都御史,历刑部左、右侍郎,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谥端毅。著有《执斋集》20卷。其诗作淡雅娟秀,如《仙村》:“路转俄闻鸡犬声,柴扉开处白云生。插花稚女有娇态,倚竹老翁无俗情。灵药雨余闲自采,好峰云外画难成。沿溪剩有桑麻地,拟卜邻居事耦耕。”虽无十分精警之作,但还清新可诵。罗钦顺志其墓,谓其博通载籍,尤长于天文、地理,凡军谋、师律、仪章、法制,皆详究其本末。

  • 刘献廷

    刘献廷

    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吴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生于顺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好读书,常至通宵达旦,终至一眼失明。《庄子》一书为其最爱,因此其字取为“继庄”。康熙五年(1666年),吴三桂弑南明桂王,时献廷十九岁,双亲已逝,举家南隐於吴江,并因不时济贫以致倾家荡产。此後南隐吴江,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为止。三藩之乱定後,献廷妻死,献廷遂抛家别子过著浪迹天涯的生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献廷因万斯同之荐,北上应徐乾学聘,入京参明史馆事,增订《明史·历志》和《大清一统志·河南志》,“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并结识当时名闻遐迩的学者,如王源。著作多佚,仅存《广阳杂记》5卷。


    刘献廷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并注重实地考察,对历法、数学、音韵等都有贡献,在地理方面尤大。据《广阳杂记》记载,他对古今气候变迁、各地物候的异同、河流侵蚀作用,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都有独到见解;认为地理书籍按照固定项目只讲“人事”是不够的,还必须阐述“天地之故”,即要探讨自然规律,为如何研究地理学指出了方向。

  • 陆莘行

    陆莘行

    陆莘行,字缵任,生卒年不详,七岁能诗,其父陆圻因庄廷鑨明史案论死,由吴六奇多方营救出狱。陆莘行长大后著有《老父云游始末》。

  • 李定夷

    李定夷

    李定夷(1890-1963),名不详,字健卿,一作健青,以笔名定夷行世,别署墨隐庐主等。江苏武进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与赵苕狂为同窗,皆为许指严的高足。在校时即发表短篇小说等作品。1912年毕业后,受《民权报》之聘任编辑,与戴季陶、何海鸣、徐枕亚、吴双热、徐天啸、蒋箸超、刘铁冷等人为同事。因在《民权报》连载创作小说《霣玉怨》、翻译小说《红粉劫》而知名于世。《民权报》因反对袁世凯,于1913年被迫停刊。1914年受国华书局之聘,创办《消闲钟》半月刊,任主编。1915年又创办《小说新报》月刊,仍由国华书局出版发行。其友人某创办中华编译社,聘李定夷为主任,某将函授学费一并卷逃,致使李定夷受到连累。事结后愤离上海,前往北京,仍以卖文为生。数年后重返上海,供职于中央银行,直至退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应聘为上海文史馆员,于1963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李定夷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徐枕亚、吴双热等齐名。所著长篇小说三十余种,除《霣玉怨》外,主要作品有《千金骨》、《伉俪福》、《同命鸟》、《鸳湖潮》、《双缢记》、《茜窗泪影》、《美人福》等。其中部分作品曾自辑为《李著十种》和《定夷小说丛书》。短篇小说辑为《定夷丛刊》、《定夷说集》、《定夷小说精华》。另有杂记《明清轶闻大观》。《中央银行的内幕》曾获奖。生平事迹见徐枕亚《李定夷》(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郑逸梅《李定夷》(芮和师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等。

  • 刘以芬

    刘以芬

    刘以芬,字幼衡,号荔翁,福建福州人,1885年 (清光绪十一年) 生。幼年获选优贡后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习法政。毕业回国后,即与湖北汤化龙,福建刘崇佑、林长民、河北孙洪伊、山西梁善济,四川蒲殿英,江西谢远涵等组织民主党。后与共和党合併,成立进步党。1917年11月,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

  • 李逊之

    李逊之

    李逊之,生卒年不详,字肤公,江阴(今属江苏)人。是明代天启年间遭党祸为魏贤所害的御史李应升的儿子。明亡后,李逊之自称为“江左遗民”,素以明朝遗民自居,专心治史。关于《崇祯纪略》的写作缘由,据作者自称,是因为当时野史丛出,他有感于“国政乱于朱紫,欲语流为丹青,缘饰爱憎,增闻易见者有之矣,党庇奸逆,抹杀忠义者有之矣”,于是辑录成《三朝野纪》,记述明朝泰昌,天启、崇祯三代之事。《崇祯纪略》又名《崇祯纪事》,便是《三朝野纪》卷四至卷七的单行本。

  • 龙辅

    龙辅

    龙辅,生卒年不详,字佐君。女,为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常阳之妻。《女红余志》作者,相传为元人。据该书卷首常阳小引,知其父为“兰陵守元度公”之后人。龙辅能诗,嫁武康常阳。常阳曾官于京师、太平。其性情平和淡泊,德行善美,兼善属文。有《龙辅诗选》四卷,已佚,今存《女红余志》二卷。清同治《湖州府志》卷八、九有传。龙辅诗,以《吴兴诗存》本为底本,编为一卷。《安徽名媛诗词征略》录词三阙。

  • 茆泮林

    茆泮林

    茆泮林[máo pàn lín](?— 1845年),清著作家。字雩水。江苏高邮人。室名“梅瑞轩”。道光时诸生。著述较多。笃学好古。积二十年之力,辑得《十种古佚书》,为清代重要辑佚成果。著有《毛诗注疏校勘记校字补》、《周礼注疏校勘记校字补》、《老子河上公注》、《唐月令注续补遗》、《宋孙莘老年谱》,辑有《楚汉春秋》、《司马彪庄子注》、《淮南不毕术》、《计然万物录》、《伏候古今注》等。

  • 刘元卿

    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明朝吉安府安福县西乡(今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刘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贤弈编》被收入“四库全书”。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明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字调父,号旋宇,学者称泸潇先生。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举人,会试不第,遂绝意功名,师同邑刘阳,专攻学问。后因累荐,召为国子监博士。万历(公元1573——1619年)中,官至礼部主事。寻引疾归,肆力撰述。 《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弈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弈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事迹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三,《明史稿》卷二百六十五,《国朝献征录》卷三十五,《明人小传》卷三,《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六十八,《明儒学案》卷二十一,《明诗综》卷五十一。)

  • 刘壎

    刘壎

    刘壎(1240-1319)元代学者、诗文家。字起潜,号水云村(或作水村)。南丰(今属江西)人。刘壎学问广博,研经究史,网罗百家,为文思如涌泉。在宋末以诗文知名于乡里,但落落不偶,没受到文坛重视。南宋亡国后,他隐居乡里近20年,受权臣推荐才出任建昌路学正。70岁高龄,又受命出任延平路儒学教授。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去世。刘壎在亡国之初曾以遗民自居,又以古希之年转食元禄,颇受讥议。刘壎长于骈文,是元初的四六体名家。所著有《隐居通议》31卷,《水云村稿》15卷,《水云村吟稿》12卷,都有传本。《元诗选》二集选入他的诗18首。他的诗比较直露,文章则讲究词藻,较有文彩。刘壎的古文多是入元之后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指出:“灏瀚流转,颇为有气。而时以俳句绮语搀杂其间,颇乖典则。”这是相当精辟的看法。他还写有《哀鉴》、《经说讲义》、《英华录》等著作,都没有流传至今。清人朱祖谋曾把刘壎词辑为《水云村诗余》1卷,刊入《疆村丛书》。

  • 陆楫

    陆楫

    陆楫,生卒年不详,字思豫,号小山,明上海人,以父荫由廪生入太学,主持纂辑《古今说海》,辑录历代野史、杂记、传奇凡135种,142卷。著有《蒹葭堂稿》,其中部分内容汇以《蒹葭堂杂著摘抄》一卷收入《记录汇编》丛书刊行。其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的“黜奢崇俭”论不同,反对禁奢,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蒹葭堂杂著摘抄》)认为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因“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能“均天下而富之”(同上)。夸大奢侈的作用,将风俗奢侈看作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原因,认为苏杭和上海等地所以繁荣发达,“其大要即在俗奢”,“特以俗甚奢”。(同上)其尚奢反节俭言论一定程度上是明中叶后苏南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思想反映。(参见“侈靡论”)

  • 李诩

    李诩

    李诩(1505—1593)字厚德,号戒庵,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南直隶常州府江阴人。他七次入试皆落第。后来放弃仕途,居家读书著述。他阅读藏书很多,见闻较广。淡于仕进,居家以读书著述自娱。性耽文籍,搜罗古今,建世德堂。更潜心性命之学,与唐顺之辈互为砥砺。晚谢举业,发藏书手披口诵,目数行下无停晷,评骘古今,高言斐亹。尝著《戒庵老人漫笔》。


    李诩是明嘉靖间一位著名学人,曾与武进薛应、唐顺之相砥砺,后又受业于安福邹守益、龙溪王畿,是“阳明学派”的重要传人。其著述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记》等多种,今传世者唯《戒庵老人漫笔》,此书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广为学人所重。但世人对李诩的行迹了解甚少,对其表字也往往误记,至今沿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鉴于《戒庵老人漫笔》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将其整理出版,该书卷前《点校说明》中记作者道:“李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江阴县人。”此一版本是该书目前最为通行的本子,这一说法广为人们接受。事实上,李诩字“原德”而非“厚德”,称李诩字“厚德”是错误的。这一错误说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五收录该书,称:“明李诩撰。诩字厚德,江阴人。少为诸生,坎坷不第,年八十余而卒,所作《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记》诸书,皆已亡佚。

  • 李衷纯

    李衷纯

    李衷纯,字元白,浙江秀水人(今浙江省嘉兴)。早负鸿才,名满天下。万历壬子年(1612),以选贡领顺天乡,被推荐,于己未十月(1619)出任如皋县令。


    他性格外向,聪明,廉洁,办事有毅力,治邑如治家。针对如皋的不良风气,提出大力端正民俗风尚,提倡发展农桑之本。


    过去,县民为昂贵的嫁妆所苦,以至生了女儿,多不报户口。他下令举报有赏,隐瞒连坐。对那些家境贫寒的户,发给仓粮以抚养。这样,全县人口出生统计才得以正常。一度,如皋恶少成群结党,滋延蔓长,危害治安,难以治理,他调查研究之后,捕捉了几个为首分子,进行惩治,使余党尽灭。少数奸民以投掷骰子引诱良家子弟,一旦落入圈套,以至生产不再,家财化尽,夫妇不和,贻害无穷。李县令深知其害,严密查访,处以重刑,使此风稍有收敛。如皋人过去不熟悉纺织,布匹多从江南购买。


    他特地宣传劝说大家种植棉花。制作了纺织机杼用具,摆放在四个城门口,教群众学习,而且对种植棉花的农户减免课税。如皋人过去不养蚕。他从湖州购买几千棵湖桑,分发民间,教给大家种桑、养蚕、缫丝之法。还因地制宜,辅导群众种植花卉苗木。这样,凡是诸如救灾防荒的措施都一应俱全,所以,遇到大的灾害年景,就能救活成千上万的人。如皋地势较高,介于通扬运河与如泰运河之间,形如倒扣的锅子。运河之水过而不留。庄稼生长多依靠老天下雨。长期不雨,井水不敷其用,田如焦土石板,大片田园无收。根据这一情况,他一方面在江边打石坝,引江潮水灌溉。另一方面,


    他组织民工在东北海边,堵塞牙桥,使内河水位在非汛期保持稳定,以利灌溉。在高沙土地区,他下令开凿池塘蓄水,大约一百亩为例,其中开一池塘,十亩见方。田属于一家的,由一家负责。属于几家的,由几家共同负担。农闲时奋力开挖,深七尺。池塘周围种植树竹和其他杂粮,这样,池塘可养鱼,池水可灌田。而且农家洗涤,用水也很方便。为纪念岳飞、文天祥,如皋在定慧寺之西改建二忠祠,李知县特地撰写了《如皋县改建二忠祠记》。如皋县衙始建于明朝初年,至天启三年已经二百多年。不少地方要倒塌,就用木头支撑着。大门狭窄,大堂仅高二寻半(1寻为旧8尺),前檐低垂盖以轩楹,刚中午时分,堂内就昏暗,不点蜡烛,就看不清文稿。而且,火药库与宿舍、办公的地方连在一起,比较危险。于是,择吉日动工,门制加高,加阔。凿双井于门左右,方便居民打水。大堂原址不能扩大,只是提高屋脊,敞开前檐。廊庑倾斜要倒的,扶正整理一新。移火药库于空旷处,使之与室寓不相接。这项工程,只是以工代赈,抵交赋庸,加上罚款收入共计150缗(1000文为1缗),没用官库一两银,不费百姓半粒菽。5年任期届满,经考核升任扬州运使,不久又被提拔为户部郎中。李衷纯离任如皋后,如皋人民建造了两个生祠,一个在江边石坝处,一个在海边牙桥边,把他当活菩萨供奉着。

  • 李中馥

    李中馥

    李中馥,生卒年不详,字凤石,山西太原人,天启(1624)甲子举人,为孝廉五十年,未尝一入公府。其《原李耳载》所记,多为自己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山西太原及相关地区的政治、经济、习俗以及李自成起义等,对研究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极有参考价值。中馥生平著述很富,但不注意保存,大多散佚,流传至今的除该书外仅有《石鼓文考》、《银杏园文集》、《本草目录》。

  • 刘仕义

    刘仕义

    刘仕义。明代人。撰有《新知录摘抄》。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刘廷玑

    刘廷玑

    刘廷玑,清代诗人。字玉衡,号在园、葛庄。汉军镶黄旗人。生卒年不详,荫生。康熙间官至江西按察使,后降补分巡江南淮徐道。工诗,与洪昇相友善。其戏曲美学观点,注重创作中文词之美和才情之美。好吟咏,年轻时所作即已得到王士禛的称赏,后更驰名一时。孔尚任编《长留集》,取其诗作为首卷。他的诗文辞清浅,“一片性灵”(袁枚《随园诗话》,诗味隽永,尤以近体见长。五律诗句如:“溪声争乱石,山色变残阳。”(《奉化道中柬施明府》)“两溪分燕尾,一径转羊肠。”(《班竹岭早发》)七律诗句如:“人盘叠嶂开樵径,江锁浮船作渡桥。”(《署楼寓目》)“清光忽向云中没,凉气初从水上来”。(《水村即景》)七绝如:“一家一个打鱼舟,结得姻盟水上浮。有女十三郎十五,朝朝相见只低头。”(《渔家》)等等,都耐人咀嚼、涵咏。内容以写景,酬赠为主,但也有少数涉及现实之作,如《秋郊有感》对“凋敝哪堪频水旱,转输况未息兵戈”的状况感到忧伤;《劝农行》对一味扰民,而“未闻一语及民生”的劝农使君进行讽刺,等等。著有《葛庄诗钞》13卷。另外,他著有笔记《在园杂志》4卷,其中有些记载,对研究小说、民俗颇有助益。

  • 柳堂

    柳堂

    柳堂,字纯斋,别号勖菴,河南扶沟人。祖籍陕西朝邑县,后其家随祖母定居河南扶沟,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一月二十六日生于河南扶沟县吕潭集,幼而好学。同治元年(1862)考取秀才,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拔贡,是年联捷中举,后教读近二十年。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会试举进士,以知县分发山东,光绪二十一年(1895)署任定陶知县,次年补惠民,二十七年(1901)二月,任东平州知州,二十九年(1903)四月,调德平,三十年(1904)六月,复任惠民,三十一年(1905)正月,调乐陵,三十二年(1906)五月复任惠民两次,三十三年(1907)四月,调牧济宁直隶州,三十四年(1908),以新政急迫,不能尽职,再改任章丘,不愿赴任,请求告老,从此入居济南城西第二虹桥寓所。清灭亡后,每日与诸位遗老徜徉于诗酒之中,并自称亡国大夫。著述有《宰惠纪略》、《史外韵语书后》、《莲西吟草》和《北上吟草》。

  • 梁亿

    梁亿

    梁亿,字叔永,广东顺德人。正德时进士,官至广西参议。撰有《遵闻录》一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乐

    李乐

    李乐,字彦和,别号临川。生卒年不详。浙江湖州府桐乡县人。隆庆二年进士。历任县令与给事中等官,有政绩,升江西东河道参议,又荐为太仆、太常少卿,终以年老未就。所著除《见闻杂记》外,有《拳勺园小刻》、《乌青志》、《李氏族谱》等。

  • 刘时俊

    刘时俊

    刘时俊,字勿所 隆昌人 万歴中知吴江下车即令民具沿门册就册摘大憝歴举其隐罪人以爲神徵输先分缓急赋办而民不困公馀每微服轻舆讲道学舍雅好琴瑟声彻公廨(吴江县志)(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三)

  • 刘璟

    刘璟

    刘璟,明浙江青田人,字仲璟。刘伯温(刘基)之次子,刘琏之弟自幼读书,通晓经典,尤善谈兵。太祖每岁召见,待如家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任閤门使。二十八年以谷王府长史巡视诸藩。“靖难”兵起,献平燕十六策,未被采用。后同李景隆伐燕,兵败还乡。成祖即位,被逮入京,自经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袭父爵,刘璟以让兄子刘琏。乃特设閤门使授之,以刚直闻。寻改谷王府长史。燕王朱棣起兵时,命参李景隆军事。兵败,上书不见省,遂归里。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至京,下狱自经死。福王时,赐谥刚节(一作谥忠节)。刘璟撰有《易斋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璟,字仲璟,基次子,弱冠通诸经。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袭父爵。璟言有长兄子廌在。帝大喜,命廌袭封,以璟为閤门使,且谕之曰:“考宋制,閤门使即仪礼司。朕欲汝日夕左右,以宣达为职,不特礼仪也。”帝临朝,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阙遗者,随时纠正。都御史袁泰奏车牛事失实,帝宥之,泰忘引谢。璟纠之,服罪。帝因谕璟:“凡似此者,即面纠,朕虽不之罪,要令知朝廷纲纪。”己,复令同法司录狱囚冤滞。谷王就封,擢为左长史。


    璟论说英侃,喜谈兵。初,温州贼叶丁香叛,延安侯唐胜宗讨之,决策于璟。破贼还,称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温儿矣。”尝与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靖难兵起,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法官希旨,缘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许。宣德二年授貊刑部照磨。

  • 柳玭

    柳玭

    柳玭[pín],生卒年不详,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柳仲郢子。明经及第,补秘书正字。书判拔萃,累官左补阙。咸通末,为昭义节度副使,入为刑部员外郎。乾符中为岭南节度副使。黄巢占广州后,逃归长安,除起居郎。中和初至成都行在,历中 书舍人、御史中丞。光启三年、四年,以尚书右丞权知礼部贡举,放郑谷、崔涂等及第。文德元年,以吏部侍郎修国史,拜御史大夫。景福二年,坐事贬泸州刺史,寻卒。柳玭有文学,工楷书。著有《续贞陵遗事》 一卷,为续令狐澄《贞陵遗事》,记宣宗朝故事,凡十七条,已逸,《资治通鉴考异》、《唐语林》、《类说》等书录 有逸文。又著《柳氏叙训》(一题《柳氏训序》)一卷,记其祖柳公绰以次 朝野事迹,以诫其子弟。亦不存,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考异》、《唐语林》等书中录有逸文。《全唐文》卷八一六收其文三篇。《旧唐书》卷一六五、《新唐书》卷一六三有传,参《新唐书·艺文志》、《北梦琐言》卷四、一二、《登科记考》卷二三、 《唐语林校证》附录。

  • 李容

    李容

    李容(1627—1705),《国朝先正事略》本传作李 ,字中孚,号二曲,一号惭夫,又自署二曲土室病夫,学者称二曲先生,陕西周至人。少孤家贫,苦读经史子集,旁及佛、道经藏、稗官小说、九流百技,遂成关中大儒。他极重躬行实践,以讲学救正人心为儒者第一义,认为一药真可去一疾,一方真可疗一症。康熙时,李目睹社会风俗颓敝,生民阽危,于二十八年(1689)录辑《司牧宝鉴》,作为“千古父母斯民者之宝鉴”(王心敬《序》)。初名《牧民须知》,友人改题为《牧民宝鉴》,后又改为《司牧宝鉴》,约在康熙四十年前后刊行。

  • 罗迪楚

    罗迪楚

    罗迪楚(1861-?),字锦江、一字肇樟,号南贞,嘉定府犍为县杜吴乡人(今乐山市犍为县龙孔镇)。邑人秦拱北门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铨选内阁中书。与蔡元培、赵熙均为“壬辰科”同科进士。铨选内阁中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奉朱批外放湖北监利县任知县。任监利知县期间著有《停琴余牍》。1911年,参与了成立于宣统三年三月的“帝国宪政实进会”1912年,参与筹备成立“中国回教俱进会”,为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做出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贡献。除《停琴余牍》外,罗迪楚还著有《新疆政见》流传于世。二书常被引用于研究清末新疆经济开发和法学方面的著述论作中。


    罗迪楚,一代通儒,一代循吏,四川犍为龙孔人。据生于清宣统年间的家父讲,迪楚先贤自中举、进士及第、入仕离乡后,再也没有回过故里。先生一生宦海沉浮,天涯沦落,最后终老何地,逝于何处,不得而知。乡愁,怀念先家沟流经老文滩那条瘦瘦的小河,还有那远去的年代,荒芜的乡村,那飘逝的古韵炊烟,以及先家沟、挖脉坳、龙孔场至犍为古道,一路留下迪楚先生的足迹。百年追忆,翻开尘封的往昔,打开历史的扉页,追寻先生于乱世为官,在宦海生涯、改朝换代中参与革故鼎新的政治活动轨迹。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内阁中书、湖北监利知县、参与“千名举人联名公车上书”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