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良

- 姓名:赖良
- 别名:字善卿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天台(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赖良,元明间人,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积30年之劳,“不惮驾风涛,犯雨雪,冒炎暑,以采江南北诗人之诗。”(钱鼐《大雅集序》)为此,倪瓒专门写有《送赖善卿采诗》(《清闷阁全集》卷6、《大雅集》卷7)。书编成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呈请杨维桢审阅,杨维桢题为《大雅集》,为之作序,并就所选之诗作了评点。赖良的编选宗旨,是力图以此书“传隐而未白”的江浙诗人及其诗篇。在元末社会动乱中,保存一脉斯文。而赖良本人长期在云间(江苏松江)舌耕,对三吴诗人特别留意。书成、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板。由于受到战事波及,未能如期问世。乱后,赖良在云间士人支持下,终于使其流传于世。《大赖集》所选诗人,多数都是乡贤一类人物,名不振。位不显,在江山易代之际却以其诗干预社会生活,如阮拱辰《白露引》、《雷击蛇》,释继善《大雪行》,蒋惠《从军漫兴》从不同角度再现了历史面貌。
赖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倥偬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传世者有19种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过是其中一种。《隋书·经籍志》著录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录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两《唐志》亦著录《魏武帝集》30卷,《宋史·艺文志》则不载,说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传,至宋已散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魏武帝集》1卷,收入诗文百余篇。
近百年湖南学风
思想史著作。钱基博著。全书9篇,为作者抗日战争时避兵湖南所作。在第一篇“导言”中追溯了屈原、周敦颐、王夫之对湖南学风之影响。在第2~8篇中,分别介绍了汤鹏、魏源、罗泽南、李续宾、王錱、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刘蓉、郭嵩焘、王闿运、阎镇珩、邹代钧、罗正钧、谭嗣同、蔡锷、章士钊等17人的思想。其特点是突出强调各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如作者在第9篇“余论”中所云,这17人中“其人有文人、学者、循吏、良相、名将,不一其人,而同归于好学深思;其事涉教育、政治、军谋、外交、欧化,不一其术,而莫非以辅世长民”。作者写作此书之宗旨也是为了激励今人:“张皇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抗日战争时期由兰田袖珍书店和安化桥头河求知书店印行,1985年岳麓书社将此书与李肖聃《湘学略》合刊重版。
太上感应篇
道教劝善书。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现《正统道藏》收入有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30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主要内容是劝导世人行善去恶。从“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想出发,劝人遵守儒家道德规范和佛教、道教戒规。宣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又称人身中有“三尸神”,时刻记录人之罪过,至庚申日上报天庭,天神据此决定人命寿夭。非义而行,背理而行者,天将夺其算纪,短命而死,罪大者殃及子孙。依道而行者,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有过而能改恶从善者,则可转祸为福。此书在南宋至明清时代流传甚广,对世俗民众影响甚大。类似道书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等。
陆游词集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蔚为大观,其词作量虽远不如诗作巨大,但成就和影响却也很大。前人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超爽处似辛弃疾。本书备搜陆游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还加以简单的注释,此外更有词学泰斗夏承焘先生的导读和编年,为读者欣赏和研究陆游的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拿破伦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拿破伦》钱智修著。拿破伦即拿破仑,法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建者。出身于贵族家庭。1784年毕业于巴黎军事学校。受启蒙思想影响,参加法国革命。1793年土伦堡战役中表现出色。1795年镇压王党军有功。1796年远征意大利获胜。1798年入侵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任执政。1804年称帝。执政期间,执行强硬的内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专政。1812年侵俄失败。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他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重掌朝政即“百日王朝”。不久滑铁卢战役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直至病死。
楞伽师资记
全一卷。唐代净觉集于景龙二年(708)顷。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书记述楞伽经八代相承传持之经过。我国禅宗初期,原有南北宗之分,而各宗所撰之传承史皆以其本宗之传承为正统。本书即为站在北宗立场所撰述之初期禅宗传承史。由于初期宗师之传法特重楞伽经,故名为‘楞伽师资记’。本书内容次序如下:(一)楞伽经之译者求那跋陀罗,(二)菩提达磨,(三)慧可, (四)僧粲,(五)道信,(六)弘忍,(七)神秀、玄赜、老安,(八)普寂、敬贤、义福、惠福等八代传承,以上均属北宗禅系统。本书为初期禅宗史研究之基础资料,内容不仅为传记,更包含许多禅宗思想,如求那跋陀罗传中有‘四种安心’之说,于僧粲传中有‘一即一切’之华严思想,于道信传中有‘即心即佛’、‘一行三昧’、‘守一不移’之说,此外并叙及坐禅工夫。本书于敦煌发现后,对研究北宗禅有急速之发展。此外,本书另一特色,即对于弘忍之付法一事,与一般所习知者(即‘坛经’等南宗禅所传者)大异。本书谓,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即神秀、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义方、玄赜等。其中以神秀、玄赜二人最为弘忍所重视,至于惠能之地位,并无突出之处。本书原本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民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