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瞻

- 姓名:李士瞻
- 别名:字彦闻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荆门(今属湖北)
- 出生日期:公元1313年
- 逝世日期:1369年
- 民族族群:
李士瞻(公元1313年-1369年),字彦闻,先世南阳(今属河南)人,后徙居荆门(今属湖北)。幼时英敏好学,至正初,以布衣入京,游公卿间,被荐为知印,至正十一年(1351),登进士第,中书辟充右司掾,除刑部主事,改户部侍郎,擢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因功就拜行省左丞,召参议中书省事,进参知政事,改枢密副使,拜翰林学士承旨,封楚国公,至正二十七年病卒,年五十五。《元史·顺帝纪》记至正二十二年李士瞻上疏极言时政,凡二十条,所言大抵当时急务。其文集所载往来书牍七十馀篇,几乎占全集之半,虽多属一时酬答之作,而当时朝政之姑息,兵事之乖违,藩镇之跋扈,多可藉以考见,可补《元史》之阙。他一生忠于元室,诗中时有这种感情的流露,以至于有“到家一饭忍忘君”的话,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元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社会动乱在他诗中多有反映,有时直接从题目或自注中点出,与他的文章一样,表现了他的“拳拳忧国之忱”(清四库馆臣语),其实就是为元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而深怀忧虑。其诗无论五言或七言,都写得平易,然而缺乏特色。七言歌行《坏舵歌》是集中较好的一首,当是在福建督海漕所作。有《经济文集》六卷,系其曾孙李伸所编,所录起于为右司掾时,迄于奉使闽中。生平事迹见集末陈祖仁《元翰林学士承旨楚国李公行状》、李守成等《楚国李公圹志》、《万姓统谱》卷七三、《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一六(讹作李士赡。)
李士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两交婚小传
全称《新编四才子二集两交婚小传》,又名《双飞凤全传》。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卷,十八回。旧题“步月主人订”。书叙甘颐与古钗、辛发与甘梦的婚姻故事。四川重庆府有才子甘颐,为求佳偶,游学扬州。其妹甘梦,亦才女。甘颐游学亦有代妹求婿之意。江都乡宦辛受有女古钗及子辛发,均有才貌。古钗为弟选妇,开红药诗会以为媒介,同时也为自己择配。甘颐男扮女装,遇古钗,冒妹名甘梦入社唱和。后几经波折,甘颐、辛发金榜高中,两对男女双双成配。有道咸间枕松堂刻本、光绪十四年(1888)姑苏红叶山房刊本等。王多闻《清人小说提要十二则》(《文献》1981年七辑)可资参考。
随园诗话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清人袁枚(1716—1798)撰。十六卷,补遗十卷。枚有《小仓山房文集》已著录。初刊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内容多记当时诗歌创作的趣闻、轶事,间有对古今诗人和诗作的议论品评。其核心在于阐发作者的诗歌理论——“性灵”说,批评沈德潜的“格调”论、翁方纲的“肌理”说,评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本乎性情,注重灵机。袁枚认为,“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抱”,他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强调:“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诗写性情,唯吾所适”;“诗,以言我之情也”。本书是继《原诗》之后的清代最重要的诗话著作。
荀氏家传
十卷,《隋志》失载,两《唐志》史部传记类著录,后佚。前人尚无辑本。今从《三国志》袭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御览》诸书辑得36条,勒为一卷。荀伯子,颍川颍阴人,事迹具《宋书》、《南史》本传。据《三国志·荀彧传》注及《宋书·荀伯子传》,知伯子乃荀彧之七世孙。荀彧,祖父荀淑,《后汉书》本传称淑乃荀子十一世孙,然则荀伯子乃荀子第十二世孙。《荀氏家传》所记,最早者为荀淑,最晚者为荀伯子。荀淑至荀伯子,凡十世。原书次序不可知,今依家传之体,将作者荀伯子直系父祖排列于前,伯子旁系父祖排列于后,概以昭穆先后为序。荀氏为颖川大族,在历史上曾经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当时的社会。《史通·採撰》云“至如江东五隽,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錄。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从这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认识。第一,伯子对其父祖多有一溢美(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二,修《后汉书》、《晋书》者,曾经取材于《荀氏家传》。
满洲实录
清初官修编年体史书。8卷,插图80余幅。用满、蒙、汉3种文字书写。一说成书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内容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大致相同,流传的汉文本与《皇清开国方略》基本一致,说明乾隆年间改写过。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写两部,分藏于北京故宫和沈阳崇谟阁。四十八年又抄一部,藏于热河行宫。今流传的《清实录》本,是沈阳崇谟阁的影印本;1930年辽海通志馆出版的是崇谟阁本的汉文及图的影印,1934年《辽海丛书》附集又据其铅排出版;《国学文库》本据热河行宫本铅印。(日)今西春秋将此书译成日文,题名《满和对译满洲实录》,附有汉文。该书卷1叙长白山是满洲发源的重地,载有布库哩雍顺的传说,努尔哈赤前的世系,及努尔哈赤起兵的早期活动。卷2至卷4,记述努尔哈赤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至四十四年(1616)统一满洲诸部、创制满文、建立八旗制度及创建后金政权等事迹。卷5至卷8,叙述努尔哈赤从后金天命元年(1616)至天命十一年为巩固后金政权所作的斗争,如天命三年(1618)以“七大恨”誓师伐明,四年萨尔浒之战,六年在辽东实行“计丁授田”制度,十年定都沈阳,十一年攻明宁远城受伤,后因病死于叆鸡堡等。是研究满族开国的重要史料之一。
大胜金刚佛顶念诵仪轨
大胜金刚佛顶念诵仪轨,一卷,唐金刚智译,日本亲尊题记,编号九八〇。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东山沙门遵式,始于天台国清集,于四明大雷山兰若再治。叙缘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庄严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召请,六具杨枝净水,七诵三咒,八披陈忏悔,九礼拜旋繞,十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