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 姓名:李清
- 别名:字心水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扬州兴化人
- 出生日期:1602
- 逝世日期:1683
- 民族族群:
李清(1602—1683),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李春芳玄孙,清初扬州兴化人。
幼年早孤,伯父长敷爱同己出,悉心课读,清亦刻苦自励。崇祯四年(1631)登进士第,授宁国府推官。在任循法无私,当罪则罪,不当者,悉予平反,治绩称最。擢刑科给事中,因上书论尚书刘之凤不职状,又疏言尚书甄淑用刑刻深,反为淑所劾,谪调浙江布政司照磨。旋起为吏科给事中。弘光立,为工科都给事中。先是,清请定开国靖难及正德、天启死谏诸臣赠谥,不果行,议者或以为迂。清浩然而叹,曰:“士大夫廉耻丧尽矣,不于此时显微阐幽,激发忠义之气,更复何望耶!”至是复上疏请之,而李善长等14人、方孝儒等78人、陆震等14人、左光斗等9人并有追谥或赠官追谥者。清奉事两朝,三居谏垣,先后上数十疏,均不获报。寻迁大理寺左丞,遣祀南镇(在今福建境内),甫及杭州,而南都(今南京)已失守。乃间道趋松江,又渡江寓高邮。后归里,隐居枣园凡三十八年,杜门撰述,屡荐不起。清初修《明史》,诏征天下书,子李柟以《南渡录》、《三垣笔记》上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卒,年八十二。明年,康熙首次南巡,曾优礼垂问,御书“多识畜德”额表闾里。
李清治学严谨,持论公允,尤邃于史学,著述至千余卷。举其要者,如:
《南北史合注》191卷。此书与清别著《诸史同异录》《历代不知姓名录》《南唐书合订》原已收入《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弘历帝抽阅李清所作,以为“妄逞臆说,任意比拟”,下令禁毁。所幸除《诸史同异录》外,余三书皆撤出而未毁。今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三垣笔记》3卷补遗3卷附识3卷补遗1卷。此书记崇祯、弘光两朝李清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朝章典故,大臣言行。目见者为本书,耳闻者为附录,记事翔实,去取惟精。1982年中华书局印行之顾思点校本最为完备。
《南渡录》6卷。此书为纲目日记体逐日记载弘光朝之大事记,始于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迄于弘光元年(1645)五月,所记皆李清耳闻目验,较他书为详实可信,且无门户之见,堪称实录。此书为李清后人家藏,而抄本多有流传外地者。及至1986年,扬州师院黄俶成君,费数年搜罗之功,竟获致《南渡录》抄本共十二种,复以徐恕旧藏之贻安堂本、李详迻录并具眉批之家抄本为底本,与别本逐一参校,补阙正讹,去芜存菁,出校记凡262条,经其剔抉爬梳,《南渡录》庶得近乎本来面目。1999年入编《南明史料》8种,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别著存世者,尚有《甲申日记》8卷、《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1卷、《史略正误》2卷、《鹤龄录》1卷、《三垣奏疏》5卷、《谏垣疏草》不分卷、《折狱新语》10卷、《女世说》4卷、《梼杌闲评》50回、《公余录》2卷。已佚者,不具录。
李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菲利贝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菲利贝》成于何时,专家们尚未得出定论。有人认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间。也有人认为是在1839年。但法国文学史家克鲁才分析了菲利贝与《红与白》中的主人公吕西安的性格特征,觉得两者相近,便认为它成于1835年至1839年间。严格地说,这篇东西也许够不上短篇小说,只能算一个短故事,也有点像中国的笔记小说。内容也确如副标题,是一位膏梁子弟的几个生活片断,如经商、恋爱、搬家等,写得比较粗放。
针灸大全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捷法大全》、《徐氏针灸大全》。明徐凤辑。六卷。凤字廷瑞,江右 (今江西省) 人。收集历代针灸文献资料,选辑编次,于正明四年(1439)成书。卷一、二载针灸歌赋。卷三载周身穴法歌,以按经列穴两种形式介绍腧穴,且以歌括概述。卷四、五载窦氏八法流注、梓岐凤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及子午流注、论按时取穴法及针刺手法。卷六主要论述灸法,载定取膏盲俞、定取肾俞、骑竹马灸、灸气穴等几种灸法及特殊定穴法。所择资料,多为歌赋,其中如“十二经脉歌”、“周身经穴赋”、“禁针穴歌” 、“千金十一穴歌”、“经脉气血多少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灵光赋”、“席弘赋”、“标幽赋”等,均为较有影响的针灸歌赋。为综合性针灸著作。书中对经络、腧穴、手法、禁忌、治疗等内容都有记载,并配有插图。内容丰富,简明实用。对于研究针灸学及临床应用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参考书。有金陵三多斋刻本,万历三十三年(1605)金陵唐翀宇刻本,一九五八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博物院的秘密
有许多朋友,常常捉住了我,要我说故事。
在我遇见那个红领带的朋友时,我便捉住了他,要他为我说些故事,以便转述给我的朋友们听。
他是一个奇异的人物,生平最多奇异的经历。他常常把他的奇异的经历告诉我。
李贺诗集
唐代诗人诗歌辑选,李贺,字长吉,生于贞元七年,卒于元和十二年(即公元790-816年),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昌谷,以乐府诗著称。本集以施铁民(DavidSteelman)先生输入的《全唐诗》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李贺诗歌集注》中的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为校本,共编入一百七十六题,二百四十三首。李贺存世之作,古本只四卷,二百一十九首。逸诗二十三首编为外卷,内多伪作,其中《白门内》与卷四《上之回》重文,删去。补遗二首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似皆后人拟作。另有《锦绣万花谷》、《海录碎事》所引断句数则,尤不类,故弃而不录。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大哀经
全称《如来大哀经》。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八卷。是《大集经》中《璎珞品》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的异译本。共二十八品。经中谓佛陀成道后第十六年为诸菩萨宣说菩萨所行之无碍法,又为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宣说应修戒、定、慧三学及陀罗尼之四种璎珞庄严法。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