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若腾

卢若腾
  • 姓名:卢若腾
  • 别名:字闲之,一字海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同安浯洲贤厝(今金门)
  • 出生日期:1598 年
  • 逝世日期:1664年
  • 民族族群:

卢若腾(1598 年-1664年),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明末福建同安浯洲贤厝(今金门)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崇祯丙子举人,庚辰进士,为南明忠臣。卢若腾系长泰县青阳村明代监察御史卢经之孙。据《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六世祖桥权:字经,号得一。七世祖火翟善、火翟道、火翟文乃巡按桥权之子,火翟善居杜桥,繁衍现在杜桥、香港、印尼等裔孙。火翟道分支金门,生子若腾中举兵部尚书。”


卢若腾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曾追随鲁王、桂王与郑成功抗清。据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一[诸老列传])》记载:卢若腾,1640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极获民众爱戴,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隆武帝即位,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


追随郑成功抗滑,晚年魂留金门


据清朝翁洲老民撰写的《台湾文献丛刊(第99种)——海东逸史》记载:卢若腾剔奸弊,抑势豪,风裁凛然,与宁波知府陆自岳平奉化奸民胡乘龙之乱,闾井晏然。京师既陷,南都命以都御史抚凤阳,未行而南都又亡,闽中拜兵部尚书,抚军永嘉。甫至而事势已瓦解,徘徊镇下关,浮海至翁洲,间行人大兰诸山寨,父老壶浆上谒,若腾垂涕而遣之。及海上之局,一时同袍泽者并极莫逆,诸人沦丧殆尽,独与张煌言同事最久,竟依郑氏以终。


清兵南下后,卢若腾守平阳(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力战清兵,城破中三箭而不降,幸遇靖海营水师救出。后与君尧等人回南都,闻闽事已坏,痛愤投水,为同官拯起。寻入舟山(今浙江舟山市),辗转至闽海。然其复明之心仍不死,又与旧部将领郭大河、傅象晋等回祖籍长泰县青阳村,伺机再举兵抗清。


不久,闻知郑成功反清,卢若腾乘机在枋洋镇望山寨聚兵抗清。卢氏堂亲感其忠义,不少人投奔幕下。后因粮饷不足,遂解散义军,同叶翼云、陈鼎率部入安平镇,又转徙鹭岛加入郑成功军。卢若腾被郑待为上宾,拜为军师,成为郑军中著名的南明耆老之一。后郑成功欲收复台湾,举兵东征,若腾及众堂亲随之。随郑后,卢若腾偕王忠孝、诸葛倬、辜朝荐、徐孚远等居浯州(今金门),自号“留庵”。


永历十七年(1663年,郑成功来台后二年),清军占领金门。1664年,卢若腾离开金门,拟与沈铨期等人东渡台湾,三月间至澎湖病革,问今日是何日,侍者以三月十九对。先生日:“是先帝殉难日也。”一恸而绝,享年六十七岁。郑成功之子郑经亲自从台南到澎湖埋葬之,墓葬于澎湖太武山南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纳入满清版图,卢若腾之子迎其骨归葬建墓于金门。卢若腾墓现在金门,俗称卢军门墓。


体恤民情,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作为一名抗清的勇士,卢若腾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突出的爱国诗人,有英雄豪情万丈的气概,也有诗人的无限惆怅。据《台湾诗乘·卷一》记载:“牧洲工文章,著作颇多。”著有《留庵文集》《岛噫诗》《岛居随录》《方舆互考》等作品。据1993年,施懿琳撰写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七人物》提到:卢若腾,生性豪迈,士大夫俱愿与之结识。晚年一意著书,举凡天文地理、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识,品藻古人成败得失,反覆详尽,断制谨严。


卢若腾抗清的意识也体现在其诗词里面,这基于他的生活体验。在《虏迁沿海居民诗》中,他记载了当时同安人民被官方“若驱犬羊”、背井离乡的流浪生活:“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去去将安适,掩面道傍泣。……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卢若腾擅于写长诗,是郑成功最为敬仰的文人之一。其《金陵城》写道:“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卢若腾的《东都行》、《南洋贼》等描写了郑成功驱荷复台和中国人艰苦卓绝开发台湾的历史。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突出描写了中国人筚路蓝缕开发台湾的诗歌,如《岛噫诗》中的《海东屯卒歌》等。

卢若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医庐医话录存

医庐医话录存

医话,卢觉愚著。全书以医话形式辑录,不拘泥于传统医案的刻板体例,内容涵盖内科、妇科、儿科、伤寒温病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独到阐释,也有对疑难杂症的临床辨析。书中大量真实病案记录详实,如针对岭南湿热气候引发的温病治疗,卢觉愚既遵循《伤寒论》辨证体系,又结合地方环境特点调整治法;对于妇科经带胎产诸疾,他融合脏腑学说与气血理论,注重调畅情志与药物协同。尤为可贵的是,面对清末民初西医东渐的冲击,卢觉愚以开放姿态探讨中西医理异同,例如尝试用西医解剖学印证经络学说,或借细菌学解释疫病流行规律,展现出一代医家立足传统、求索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潮神庙

在潮神庙

现代短篇小说。彭家煌著。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10月初版。列入“一角丛书”。小说描绘沿海小镇底层社会惊人的黑暗与污浊。贫病交迫的朋加,为了摆脱彻夜失眠的折磨,离家来到钱塘江畔的朋友处休养。朋加的友人在一所由破败的潮神庙改建的小学里当校长,由于工资菲薄,过着举债度日的生活。在这个肮脏贫穷的小镇上,朋加每天见到的是男子吸毒、姑娘卖身、夫妻殴斗,甚至连和尚也热衷于赌博和宿娼。这些丑恶的现象,在他忧郁的心灵上更增添了许多烦恼,使他感到“宇宙是愁惨的”,失眠症越发严重,终于逃离了潮神庙。作品以深沉的笔触,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患和愤懑,在平淡素朴的描述中流露出“比同情心更为伟大的一种意识”(茅盾:《彭家煌的〈喜讯〉》)。

弁山小隐吟录

弁山小隐吟录

元诗别集。2卷。黄玠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正五年(1345)黄玠自序。卷上为五言古诗,卷下为七言古诗。黄玠寓居吴兴,筑室于弁山,自号弁山小隐。晚年思归故乡慈溪而未成,所以自编诗稿以示子孙,名为《弁山小隐吟录》。由于本集未收近体,论者或以为他不作近体诗(《四库全书总目》),但在《玉山名胜集》等书中,收有黄玠所作五、七言律诗、绝句数十首,所以清人陆心源曾判断本集并非全帙,仅只前半部。《四库全书总目》以为黄玠此集“中多劝戒之词,其上者有元结遗意,次者亦近乎白居易。虽宏阔深厚不能及二人,要于俗音嘈囋之中读之,如听古钟磬矣!”

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民主宪法十讲》是张君劢阐述自己宪政理念和对宪草条文意见的真实记载,不仅凝聚着他多年赴外习法的艰辛成果,而且包含着他用民主宪政对中国未来前途命运进行探索,试图为中国的强大复兴寻找一条强国之路的孜孜追求。全书十讲,内容包括国家为什么要宪法,吾国宪政何以至今没有确立,人权为宪政基本,国民大会问题,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立法权等内容。 本书是张君劢宪法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宪法学经典读物。本书讲述了中国宪法的十大基本问题:国家为什么要有宪法,吾国宪法何以至今没有确立,人权为宪法基本,国民大会问题,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立法权(立法院等),司法独立,民主国政党,立宪国家财政,朝野上下之大责任等。

辛丙秘苑

辛丙秘苑

《辛丙秘苑》,是中华民国初期的“小报之王”所发掘出来的独家新闻,由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所写,于1919年成书,有10万字。袁克文的《辛丙秘苑》分22期连载于1920年的上海《晶报》三日刊上,专门记载从1911年至1915年这一时期内北京政坛上的人事秘闻。除去《启》和《序》之外,共有篇目30篇,记述的内容包括重大事件的内幕、袁世凯集团一些重要人物的秘闻及对他们的评述、袁家内部的一些事件等,在内容上十分丰富。由于作者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使其在写作时较多地掺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使得本书的内容除了具有材料上的第一手性之外,同时还被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从而使得本书面貌显得愈发的复杂与多样。而本书原本欲写二三十万字,但由于作者与《晶报》主编张丹翁因交换古玩闹翻以致中断连载,最终仅仅完成数万字,故此书又可被称为一部腰斩之作。

看命一掌金

看命一掌金

看命一掌金,一卷,唐一行著。唐代一行禅师所著命理方术奇书,收在续藏五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