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若腾

卢若腾
  • 姓名:卢若腾
  • 别名:字闲之,一字海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同安浯洲贤厝(今金门)
  • 出生日期:1598 年
  • 逝世日期:1664年
  • 民族族群:

卢若腾(1598 年-1664年),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明末福建同安浯洲贤厝(今金门)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崇祯丙子举人,庚辰进士,为南明忠臣。卢若腾系长泰县青阳村明代监察御史卢经之孙。据《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六世祖桥权:字经,号得一。七世祖火翟善、火翟道、火翟文乃巡按桥权之子,火翟善居杜桥,繁衍现在杜桥、香港、印尼等裔孙。火翟道分支金门,生子若腾中举兵部尚书。”


卢若腾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曾追随鲁王、桂王与郑成功抗清。据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一[诸老列传])》记载:卢若腾,1640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极获民众爱戴,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隆武帝即位,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


追随郑成功抗滑,晚年魂留金门


据清朝翁洲老民撰写的《台湾文献丛刊(第99种)——海东逸史》记载:卢若腾剔奸弊,抑势豪,风裁凛然,与宁波知府陆自岳平奉化奸民胡乘龙之乱,闾井晏然。京师既陷,南都命以都御史抚凤阳,未行而南都又亡,闽中拜兵部尚书,抚军永嘉。甫至而事势已瓦解,徘徊镇下关,浮海至翁洲,间行人大兰诸山寨,父老壶浆上谒,若腾垂涕而遣之。及海上之局,一时同袍泽者并极莫逆,诸人沦丧殆尽,独与张煌言同事最久,竟依郑氏以终。


清兵南下后,卢若腾守平阳(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力战清兵,城破中三箭而不降,幸遇靖海营水师救出。后与君尧等人回南都,闻闽事已坏,痛愤投水,为同官拯起。寻入舟山(今浙江舟山市),辗转至闽海。然其复明之心仍不死,又与旧部将领郭大河、傅象晋等回祖籍长泰县青阳村,伺机再举兵抗清。


不久,闻知郑成功反清,卢若腾乘机在枋洋镇望山寨聚兵抗清。卢氏堂亲感其忠义,不少人投奔幕下。后因粮饷不足,遂解散义军,同叶翼云、陈鼎率部入安平镇,又转徙鹭岛加入郑成功军。卢若腾被郑待为上宾,拜为军师,成为郑军中著名的南明耆老之一。后郑成功欲收复台湾,举兵东征,若腾及众堂亲随之。随郑后,卢若腾偕王忠孝、诸葛倬、辜朝荐、徐孚远等居浯州(今金门),自号“留庵”。


永历十七年(1663年,郑成功来台后二年),清军占领金门。1664年,卢若腾离开金门,拟与沈铨期等人东渡台湾,三月间至澎湖病革,问今日是何日,侍者以三月十九对。先生日:“是先帝殉难日也。”一恸而绝,享年六十七岁。郑成功之子郑经亲自从台南到澎湖埋葬之,墓葬于澎湖太武山南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纳入满清版图,卢若腾之子迎其骨归葬建墓于金门。卢若腾墓现在金门,俗称卢军门墓。


体恤民情,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作为一名抗清的勇士,卢若腾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突出的爱国诗人,有英雄豪情万丈的气概,也有诗人的无限惆怅。据《台湾诗乘·卷一》记载:“牧洲工文章,著作颇多。”著有《留庵文集》《岛噫诗》《岛居随录》《方舆互考》等作品。据1993年,施懿琳撰写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七人物》提到:卢若腾,生性豪迈,士大夫俱愿与之结识。晚年一意著书,举凡天文地理、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识,品藻古人成败得失,反覆详尽,断制谨严。


卢若腾抗清的意识也体现在其诗词里面,这基于他的生活体验。在《虏迁沿海居民诗》中,他记载了当时同安人民被官方“若驱犬羊”、背井离乡的流浪生活:“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去去将安适,掩面道傍泣。……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卢若腾擅于写长诗,是郑成功最为敬仰的文人之一。其《金陵城》写道:“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卢若腾的《东都行》、《南洋贼》等描写了郑成功驱荷复台和中国人艰苦卓绝开发台湾的历史。此外,他还有大量的、突出描写了中国人筚路蓝缕开发台湾的诗歌,如《岛噫诗》中的《海东屯卒歌》等。

卢若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暗夜女子

暗夜女子

达希尔·哈米特著。该书主人公布拉希尔蒙冤入狱,刚刚重获自由不久的他,遇上了深夜从家中逃出的美丽女子路易丝,得知她是一个有着复杂的过去,被当地人指指点点的女人,正试图逃离自己不爱的男人。她醉酒的男友携一名同伴追来,在打斗中同伴摔伤了头部,二人只得离去。旋即传来了伤者命在旦夕的消息,警方也对布拉希尔展开了追捕。他避免再次入狱的唯一希望,就是病床上的伤者能够醒来。然而,似乎有人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本书同时收录了萨姆·斯佩德系列的三个短篇。《太多人曾经活过》《他们只能绞死你一次》《一个名叫斯佩德的人》

永乐东昌志

永乐东昌志

明钟彦彰、曾钝编纂的永乐《东昌志》,是现存最早的江西志书,原本不存,仅有清初手抄本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是志收录了庐陵籍文人及游客自宋至明永乐间撰写的诗文二百九十七篇,实为东昌艺文志。东昌,今吉安县永和镇。“昔班史纪艺文,仅列篇目。及有明修志,乃载及词章,非体例异也。志以纪事,文艺即纪事之言。凡政治所系,因革所宜,以及山川风物,吊古言情,皆有不容自已之心,然后其事传者文亦传,其人亦因以并传。”(乾隆《安福县志·艺文志序》)《东昌志》翔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可补正史之阙,极具文献价值。《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认为永乐《东昌志》“对研究东昌县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原本早已不存,传本甚少,其价值长期湮没。永乐《东昌志》三卷附志一卷,以“忠臣烈士之砺志砥节、名公巨儒之擢科登仕、仙翁释子之留迹遗踪” 为吟咏对象,记载了东昌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事迹、宗教信仰、文人交游等,翔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怎样读书

我怎样读书

《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面向青年讲授怎样求学,怎样读书,怎样生活,怎样谋职,以及关于健康、婚姻的种种问题,共十九章,丰富多彩。撰著人王云五,一个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而成了胡适的老师、孙中山秘书的人,成了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的人,成了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杰出贡献的学问家、发明家。他将自己“怎样读书”、“如何读书”的经验,在《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详尽实用,一一道来。每一章都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它对希望成为有用人才的青年,特别是对走出了学校围墙都还需要充电的年轻人,的确具有学习方面的指导作用。无论你是在校求学,还是已经走出校园又想继续充电的年轻人,《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都具有学习方面的指导作用。

红楼识小录

红楼识小录

《红楼识小录》,堪称一部“红楼博物学”。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作者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方面,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瞽言

瞽言

瞽[gǔ]言,明清之际陈确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论文集。共4卷,30余篇。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曰《瞽言》。反对宋儒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造成“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指出富贵福泽和忠孝节义一样,是庸圣皆同的人欲。要求人们“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同上)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揭露周敦颐“无欲”之说为“禅障。”提出气、情、才即性,人性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生命,批判“另悬静虚一境莫可名言者于形质未具之前,谓是性之本体”的理论是“援儒入释”的学说。(《圣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并进而提出“素位”的道德修养方法,宣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只要人们各安其分,诚身改过,“正己反求”,则能“自得而无怨尤”(《生计》),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瞽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思想。

妙法圣念处经

妙法圣念处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说十善法,及厌离行等。诃酒过失,及十恶等。赞叹护戒,及说天上诸偈,大意与正法念处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