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玄

李光玄
  • 姓名:李光玄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光玄,五代宋初渤海国(今松花江流域)人。常乘舟于青社淮浙间货易。云游中岳少室山,遇玄寿先生,传授还丹秘法,遂著《金液还丹百问诀》一卷(又名《海客论》)。

猜你喜欢的书

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是尼采中期的代表作,编者甚至认为它在尼采哲学中具有“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它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该书主体部分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共有383节;开头部分是德语韵律短诗,标题取自诗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剧《戏谑、诡计与复仇》;结尾部分(附录)则是尼采作于西西里岛的一组诗,立题为“自由鸟王子之歌”。从这本书开始,尼采作为哲学家越来越走向孤独,越来越偏离严格学术的方法理想。尼采此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箴言体哲学写作风格,它超越科学和艺术,又将两者合一,构成一种“快乐的科学”。《快乐的科学》被视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先声,也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的尼采与科学对立,又以哲学家的身份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哲学家的语言。尼采处在艺术和科学的彼岸,为这个主题倾注了持续不断的热情,这部作品正是这种热情的成果。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中关于科学和艺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尼采并不是要压抑和抑制科学和艺术,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美化的领域使之共存。

逻辑大全

逻辑大全

中世纪奥卡姆的威廉著。1408年出版。从极端唯名论立场论述逻辑学。认为科学起源于个别物,但它却说明一般事物,即以一般概念来说明个别事物。把科学分为实在科学和唯理科学两类。实在科学以一般概念代替个别事物,而唯理科学则以一般概念代替别的一般概念和术语。认为逻辑学是一门唯理科学,它研究概念组合的方式方法,逻辑不是指示和代替某一事物,而是一种语言科学和记号系统,词项可以非意指地用为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名称,或者用为它们作为实例的口头或书面词语的名称。当词语非意指地用为词语名称时,它们具有实质指代;当非意指地用以称谓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时,它们是作为简单指代而使用。在推论方面,对析取命题与合取命题的对偶关系作了论述,还提出一些其他命题逻辑的原理和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的理论。认为归纳法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个体以相似方式作用或反作用于相似的情况。着重说明逻辑是概念的概念,记号的记号,它制定一些规则,以确定记号之间的关系,使记号从知识的工具变成知识的客体,从而陷于逻辑形式的推演。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

端木蕻良的红学论集,详细描述自己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不解之缘,共收其红学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如《红楼梦》的艺术、人物描写特色、《红楼梦与饮食文化》、服饰,《红楼梦》与其它文学创作的关系,曹雪芹的生平、创作观、情欲观,曹家的遗迹文化等等。为了阐释曹雪芹精深的思想,端木先生从《红楼梦》的情节中爬梳剔抉,找出一个个闪光点拿来与孔夫子、屈原、戴震、王夫子等思想大家作比较,梳理出曹雪芹的唯物哲学思想。这一点在别的红学著作是很少见的,而这又可以加深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散杂的几十篇短文里,是端木蕻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理解的精髓。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

元杂剧剧本。一作《陶秀实醉写风光好》;简名《风光好》。戴善甫撰。旦本。剧写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太祖祖命出使南唐。南唐丞相宋齐丘托言唐王有疾,不能接见,却令韩熙载设宴款待陶谷。席间使妓女秦弱兰相诱惑,陶谷伪作道学,正色而拒绝,但又乘醉题隐语于壁上,暗示独居孤馆,有寂寞之感。宋齐丘见隐语后,设计令秦弱兰假扮为驿吏孀妻,月下吟诗,勾引陶谷。陶果入圈套,与秦发生关系,并赠一词名〔风光好〕,允诺将来必娶她为妻。次日宋齐丘设宴,席上仍令秦弱兰歌舞劝酒。陶谷不知秦即“驿吏孀妻”,仍伪作道学相拒。宋齐丘命秦唱〔风光好〕词,并出示陶亲笔写的词文。陶谷大惭,羞归宋朝,投奔吴越王钱俶。宋兵灭南唐,秦弱兰逃到吴越,由钱俶主持,陶谷与秦弱兰成婚。陶谷,字秀实,《宋史》有传。剧本所写的故事,《南唐近事》、《玉壶清话》、《侍儿小名录》、《绿窗新话》等书均有记述,但内容与此剧略有不同,元代南戏《陶学士》,明代杂剧《陶秀实邮亭记》、《醉学士韩陶月宴》与此剧题材相同。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阳春奏》本,《元曲选》本。

摄论章

摄论章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048号,首残尾存。尾题:“《摄论章》卷第一。仁寿元年(601)八月二十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辩才寺写《摄论》疏,流通末代。比字校竟。”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书是世亲著、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三宝义”(首残)、“二障义”、“不住道义”、“三藏义”、“篇聚义”等部分。与《摄大乘论释章》体例一致,均系分别多门对每一名相进行释义。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辩中边论颂

辩中边论颂

梵名Madhya^nta -vibha^ga-ka^rika^ 。全一卷。又作辨中边论颂、辩中边颂、中边分别颂、中边颂。弥勒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颂共七品、一一三颂。依辩中边论述记,其内容依次为辩相品、辩障品、辩真实品、辩修对治品、辩修分位品、辩得果品、辩无上乘品。本论颂有世亲之注释,真谛、玄奘皆有译本。安慧对世亲释论复加以注释,今仅存梵文断片,但有西藏译之完本。在我国,世亲释论之注释书有真谛之中边分别论疏三卷、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窥基之辩中边论述记三卷等,但真谛之论疏业已散失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