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

- 姓名:李善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630
- 逝世日期:689
- 民族族群:
李善(630—689),原籍江夏(原武昌府治,今属武汉市),后移家江都。
性笃实,重学行,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高宗显庆(656—661)年间,累补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沛王侍读,又擢为沛王府记室参军,后为泾城令。素与贺兰敏之交厚,敏之行为不谨,深为武后所憎,流配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善亦流配姚州(故城在今云南大姚县北),遇赦得还。晚年居汴、郑间,以教授《文选》为业。四方学子闻其名,莫不向风而景从。载初元年(689)卒。
善著有《汉书辨惑》30卷,已失传。又检书近800种,作《文选注》60卷(原书30卷,善加注后分为60卷),显庆三年(658)上于朝,后又屡作补正。李善为曹宪之后《选》学大师,于《文选》之语典、事典,多能钩稽征实,其注征引繁富,疏证详明。凡有旧注者,必逐篇留存之,仍题原注者姓名。倘旧注未备,而己出新意,必于旧注中称“臣善”以别之。耻于贪取他人笔墨以益己,故士林多之。
开元六年(718),或谓李注太过繁琐,遂有吕向、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注解,亦颇流行,时称“五臣注”。至于五臣注之优劣,后人多有论及,以为失之于浅薄,不如李注之详密可信。唐李匡乂《资暇集》指证甚详,兹取一例明之:“曹植《乐府》云:‘寒鳖炙熊蹯。’李氏云:‘今之腊肉谓之寒,盖韩国事馔尚此法。’复引《盐铁论》‘羊淹鸡寒’、刘熙《释名》‘韩鸡’为证,‘寒’与‘韩’同。又李以上句云‘脍鲤臇胎鰕’,因注云:‘《诗》曰:“炰鳖脍鲤。”’五臣见上句有‘脍’,遂改‘寒鳖’为‘炰鳖’,以就《毛诗》之句。”李善就曹诗“寒鳖”之“寒”释义,谓“寒”通“韩”,解人疑难。而五臣不明其义,径取《毛诗》妄改曹诗原字“寒”为“炰”,此为望文臆改,乃注家之大忌。以是观之,李注、五臣注之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扬州《文选》之学,起自曹宪,继以李善,终于李详,绵延千余年,沾溉后学,无可数计,真可谓扬州之绝学,而李善之功尤伟。
猜你喜欢的书
宋代中国的改革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外科理例
外科专书。7卷,并附方1卷。明·汪机辑撰,为汪氏晚年之作。刊于1531年(嘉靖10年),后收入《汪石山医书八种》中。汪氏鉴于当时之疡科医生,在诊疗病患时,往往只靠外症所见,不重视脉理虚实之殊,经络表里之异,故撰辑此书。他在“外科必本诸内,知乎内以求乎外”的思想指导下,广辑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等金元医家有关疡科之论,并收录当代医家薛己的疡科临症经验。此书从医学理论出发,较深入地阐述了诸外科病的症治经验,每论一症之后,均附有医案,并以按语形式加以剖析。本书之所以取名“理例”,意在使后学重视整体,学其理,仿其例,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对痈疽的治疗大体以调补元气、先固根本为主,重申“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观点,反对滥用刀针,不轻易投用寒凉之剂,强调详审脉症,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根据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观点。此书理论联系实际,在处方遣药方面,随症变通,不拘成法,对后世外科治疗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出版。
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
不署撰者。太上大道君向普济真人述元始天尊十号功德,并述道经十二部事。
乐育堂语录
道教天元丹法内炼著作。五卷。清黄裳述。约成书于清代末年。黄裳,字元吉,生卒不详,江西省丰城人。光绪年间(前后约十一年)曾在四川富顺县《乐育堂》讲过道,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讲义》(原名《道德经注释》,后为《道德经精义》,今称此名)、《道门语要》等书,另注有《醒心经》与《求心经》二书,未见传世。其姓字与元代黄元吉同。该书五卷,系黄元吉讲道时学生所记录的笔记,经弟子整理核正而流传于世。因本书原为讲课记录,较一般丹书通俗易懂,对诸如一阳生、炼心、炼己、进火采药、先天后天精气神、性命双修等内丹学说阐述均较明白。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修养》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地藏菩萨本愿经》,亦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等。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二卷。本经称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付嘱,在弥勒下生之前救助六道受苦众生,故地藏菩萨发愿普度众生。谓一切众生凡信奉供养地藏菩萨,均可蒙拔济。又谓供养地藏功德无量,且依布施之多少而功德各别。本经与《大方广十轮经》同为地藏信仰的重要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