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祁

刘祁
  • 姓名:刘祁
  • 别名:字京叔,号神川遁士
  • 性别:
  • 朝代:金末元初
  • 出生地:浑源(今属山西)人
  • 出生日期:1203
  • 逝世日期:1250
  • 民族族群:

刘祁(1203—1250)金末元初文学家。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今属山西)人。刘从益子。幼从父祖仕宦于大河之南,为童子学,习时文,为科举计,然亦时时阅古今词章,读史书,观古今成败治乱,慨然有功名心。入太学,未冠举进士,礼部中之,廷试失意。于是始大发愤,闭户读书,潜心著述,颇为先达诸公所知。间出古赋杂说数篇,李纯甫、赵秉文、杨云翼、雷渊、王若虚诸人见之,曰“异才也”,交口誉之。蒙古破汴京,遁归乡里,筑堂以居,题曰“归潜”。蒙古窝阔台十年(1238),诏试儒士,祁中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刘祁以文名,“著书入理奥,得句穷天机”(麻革《归潜堂为刘京叔赋》,《河汾诸老诗集》卷一),所与交皆名士,于是“念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人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且其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因暇日记忆,随得随书,题曰《归潜志》”(《归潜志序》,《归潜志》卷首)。因之《归潜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早年著有《处言》,郝经称“其辞汪洋焕烂,高壮广厚,约而不缺,肆而不繁。”又赞“一篇《处言》含天章,立意造语攀荀杨”(《浑源刘先生哀辞并序》,《陵川集》卷二○)。郝经又评其诗文“波澜老成肆汪洋,洞庭万顷澄秋霜。上稽韩柳下苏黄,探道索古追羲皇。”(同上)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则言其“文章议论粹然一出于正,士论咸谓得斯文命脉之传”(《秋涧大全集》卷五八)。又有《神川遁士集》二十二卷(著述均见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及《千顷堂书目》卷五、卷一一、卷二九)。《神川遁士集》与《处言》不传,《归潜志》十四卷,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五辑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全金诗》卷七二收其诗八首,《金文最》卷三五、四五、四九、五五、六○、八四、一○九、一一九收其文十三篇。生平事迹见《金史》卷一二六、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秋涧大全集》卷五八)、刘祁《归潜志序》、《归潜堂记》(《归潜志》卷首、卷一四)。

刘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最后的莫希干人

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国作家詹·库柏的长篇小说,《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一部。情节发生在1757年,主人公“皮袜子”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技艺高超,人称“鹰眼”、“长枪”。小说中与他并列的是他的挚友,印第安人一个部落酋长泰加茨固。库柏在美国文学中第一次塑造了印第安人的正面形象,他曾声称有意地对印第安人进行“美化”。泰加茨固和他的儿子翁卡斯真诚、纯洁、勇于自我牺牲。小说也流露出作者对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他们遭受白人殖民主义者的杀戮,在白人挑拨下各部落之间互相残杀。原是一个部落酋长的泰加茨固后来在白人酒精的腐蚀下变得如同白痴一样,翁卡斯成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他的情人科拉的死亡象征着整个印第安部族注定毁灭的历史命运。

康熙南宫县志

康熙南宫县志

十二卷。清胡胤铨纂修。胡胤铨,字逊斋,湖北孝感人,顺治举人,曾任南宫县知县。康熙十年(1671)胡胤铨任南宫县令后,“搜故家之藏,集鸿儒之秘,审定风谣,综核佚事”,纂辑成志书一部,于康熙十二年刊行。此志目录依次为封域、营建、赋役、礼仪、事异、官师表、选举表、赐命表、循良传、人物传、列女传、艺文编。其封域志将紫徽、龙岗、飞凤岗诸丘陵皆称之为山,并谓紫徽、龙岗皆太行山余脉,此为揣度之说,缺乏证据。赋役志所记明洪武至万历年间诸事皆抄之于旧志,而清以来事则抄之于《赋役全书》。艺文编所收历代邑人所撰诗文中,很多是修志者本人撰写的,而且有本县人为歌颂胡胤铨任县令后的一些政绩而撰写的诗文,欠妥当。此志尚有雍正五年 (1727)增补本。

江泽之医案

江泽之医案

清代江泽之著,医案,成书年代未详。原分上下二卷,共272则,涉及病证有54类之多,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外科及五官科。病案中既有外感时病,又有内伤重证,用药繁简不一,剂型丰富多样,基本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江泽之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学术见解。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周易参同契注

周易参同契注

周易参同契(储华谷),宋人储华谷注。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分《参同契》为四十章,加以注解。注文较为简明,大抵以乾坤为鼎室,以日月为运用,以六十四卦爻象解释炼丹火候升降,其说与张伯端内丹学理论相近,行文明白晓畅。

中山狼

中山狼

明代杂剧,全名《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康海作。康海之师马中锡曾写过传奇小说《中山狼传》(一说为宋代谢良所作),康海之同学王九思写有《中山狼院本》(一折),情节均大致相近。但以康海之杂剧写得最好,影响也比较大。剧情略谓:战国晋赵简子猎干中山,一狼带箭而逃。墨者东郭先生见狼哀求,出于兼爱之心,将狼藏入书袋中以瞒过赵简子。但事后,狼却要拿东郭先生充饥。东郭先生无奈,求问“三老”。老杏、老㹀都说狼应该吃他。最后问到藜杖老人,老人设计骗中山狼重新钻入书袋,并命东郭先生用剑将狼刺死。剧本成功地塑造了以忘恩负义著称的中山狼形象。当它面临危机、身陷绝境之时,摇尾乞怜,低声下气,说尽了好话。一旦危险过去,就露出残忍面目,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并反诬恩人“欺心”,要“谋害”它,“把恩情反成仇敌”。从而曲折地对封建社会作了鞭笞,对尔虞我诈、忘恩负义、反目成仇、恩将仇报的不道德行径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这种道德上的背信弃义最能激起人们的义愤。此后,“中山狼”就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梵志计水净经

梵志计水净经

失译人各附东晋录,即中阿含水净梵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