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轲

- 姓名:刘轲
- 别名:字希仁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刘轲,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经史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希仁,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徙家韶州(今广东韶关)。贞元中,至罗浮山,从杨生受《春秋》经学。又至曹溪习佛典。一度为僧,释名湓纳。旋还俗。元和初居庐山,从隐士茅君受史学。白居易为江州司马,刘轲尝携文章往见。十四年登进士第。大和元年,为福建观察使张仲方从事,历监察御史。四年,转殿中侍御史。九年,官尚书膳部员外郎兼史馆修撰。“甘露之变”时,偶集王璠家,被缚,自辩得释。开成间居洛阳。后历磁、洺等州刺史。咸通八年867尚在世。仕终侍郎。刘轲躬耕力学,尝称“切慕左丘明、杨子云、司马子长、班孟坚之为书”,而“耻不为章句、小说、桎梏声病之学”(《上崔相公书》)。一生著述甚富,据自述有《隋监》一卷、《左史》一○卷(《上崔相公书》)、《三传指要》一五卷、《十三代名臣议》一○卷、《翼孟子》三卷(《上座主书》)、《汉书右指》一○卷、《黄中通理》三卷、《三禅五革》一卷(《与马植书》),白居易称其有《豢龙子》一○卷(《白居易集》卷四三《代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三传指要》一五卷、《帝王历数歌》一卷、《牛羊日历》一卷、《刘轲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帝王照略》(按《文献通考》作《帝王镜略》,陈振孙疑此书即《帝王历数歌》)一卷、《牛羊日历》一卷。今多散佚。仅存《牛羊日历》一卷(见《续谈助》),《全唐文》卷七四二收刘轲文一四篇。又有《侯绩墓志铭并序》(载岑仲勉《金石论丛》),为《全唐文》所未收。《全唐诗》卷四九一录诗一首。其散文成就较为突出,在唐代古文运动中具有一定影响。王定保谓刘轲文章“与韩、柳齐名”(《唐摭言》卷一一),则似太过。事迹见刘轲《上座主书》、《与马植书》、《云溪友议》卷中《葬书生》及《南黔南》、《唐诗纪事》卷四六、陈舜俞《庐山记》卷二。
刘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怪石录
一卷,清沈心撰。沈心字房仲,号松阜,生卒不详,浙江杭州诸生。性落拓,不事生产。精篆刻、图绘,旁及星遁卜筮、脉诀、葬经,无不洞晓,而尤精于诗。著有《孤石山房集》。《禹贡》:“青州岱畎,厥贡中有怪石。”孔安国传:“怪异好石似玉者。”今舍弟畹叔观察齐东三郡,尽青州之城,余来官署,得详诸石出处,及质色文理,迥非凡品。因就所见闻,寒窗呵冻,随笔摭辑得若干种,有似玉者,有不似玉而可爱者。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十四引《七圣玄记》;《上清大洞经目》着录「上清七圣玄纪回天九霄一卷」,皆指此经。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无上秘要》、《云笈七签》等书亦多引此经。经文乃高圣撰集,言存思礼拜神真,记名上天简箓之法。全书分四篇。一、《高圣六合隐存定简记仙上法》。其法以六合之日入室存思礼拜玉帝及五老仙伯等神,可感召神灵降授宝诀,题名七天白简素箓,七年得仙飞升。二、《高圣玄纪得道隐名内文上篇》。内载「七圣玄纪」诗七首,诗中隐含诸神宝名。据称得此文者可白简定数,勤修苦行,长斋念真七年,有灵瑞下降。三、《高圣隐书金名玉字内文》。内载十三组符箓,皆为上天隐书真文。依法择日书写佩服隐文,存神礼拜,行之九年则题名帝籍,飞升成仙。四、《高圣仙禁七伤之法》。内列举欲图题名金简玉箓之学者不得触犯之七条罪过。若违犯七条禁律,将受惩罚伤败,故称「仙禁七伤之法」。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文所以载道也,余闻世间是文久矣。忆自弱冠时,得侍东篱老师于桐柏山。
书义断法
六卷。元陈悦道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自题曰邹次,亦不可确知其籍贯。此书说解《尚书》,于经文不作全面说解,仅摘录书中可供命题之文,逐句加以诠释,并标明作文之程式与要领。书首冠以“科场备用”,知此书实为科举应付考试而作,其书类似后世之讲章。学者不读全经,专在考题上下功夫,以为科举考试之捷径,此书实乃始作俑者,其影响极为不好。此书始刊于元代,原本久佚,现存除四库浙江巡抚采进本之外,未见别本。
居业录
八卷。明胡居仁的讲学语录,由其门人,女婿余祐编辑成书。余祐于 《序》中称,此书取 《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之意为书名。此书分《道体》、《为学》、《主敬》、《致知》、《力行》、《出处》、《治体》、《教人》、《警戒》、《辨异端》、《观圣贤》等十二类,共一千一百九十九条。每条或数字,或数十百字不等。所论包括圣贤德业、经传旨趣、学问功夫,治道修身、性命渊源,对佛老之学的批判。主要阐发程朱性理之学。他提出 “心与理一”,认为天下事之理虽在外,统之在吾一心;应事接物之迹虽在外,实为吾心之所发见。所以圣人以一心之理,应天下之事,内外一致。理与气不相分离,心与理一致。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理无不善,而气有清浊。贤者因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善;愚者因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于善,流于恶。他在书中强调“王道”之外无坦途,所谓“王道”即存天理遏人欲而已。所谓天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谓人欲,即不孝不悌、不睦不渊、不任不恤、造言乱民。存天理则人欲遏,天理必见。修身要先穷理,而穷理在于读书论事,推究到极处。他主张以义制利,不以利害义。认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学者以此立心,便能广大高明,充之则为纯儒,推而行之即为纯王之政。强调君子应当守道安贫,此书与薛瑄 《读书录》 同被理学家称赞,推为醇正之作。正德 (1506—1521)中,张吉曾删其书为 《居业录要语》,吴廷举删其书为 《居业录粹言》,陈凤梧又有 《居业录类编》三十一卷,颇失胡居仁本义,所以流传不广。明人曾将此书与薛瑄《读书录》、罗钦顺 《困知记》合刊,称 《三先生语录》。有 《四库全书》本,《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
七系付法传
《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成书于1600年,记述印度佛教密乘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和著名上师的传记。为研究佛教密乘的重要资料,其所述多属汉译佛典所缺。收在《大藏经补编》第十一册。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4)就他所得的印度佛教密宗主要各系传承编撰的一部历史著述。全书共分九分,记述了佛教密宗中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对于一些著名的大师分别作了详略不等的传记。这七系是︰(1)大手印教授,(2)拙火,(3)羯摩印,(4)光明教授,(5)生起次第,(6)辞句传承,(7)杂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