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

- 姓名:李颀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颀[ qí ],唐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迁嵩阳(今河南省登封县),在嵩阳县东的东溪边,筑有别业,名“东川别业”,故有说东川人。少时喜游侠,及壮至嵩山,与王维、卢象交游,诗文颇受益。开元二十三年(735)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五年后辞官家居,与高适、崔颢、王维、王昌龄等均有交游。天宝初,流连于长安、洛阳。以久不调迁,辞官归故乡东川隐居,约卒于安史乱前。《唐才子传》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李颀的边塞诗颇有成就,可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相颉颃。今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擅长七言歌行。重要作品有《塞下曲》、《古意》、《古塞下曲》、《送魏万之京》、《赠张旭》。代表作《古从军行》。边塞诗中既有歌唱勇敢、功名,风格豪迈的,也有抒写反战、生离死别,风格凄婉的。李颀写的关于音乐的诗篇,善于描摹音调声响。《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均系名篇。其诗为人称道,同时期殷璠说他“发调既清,修词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元辛文房称其“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唐才子传》)其事迹略见于《唐才子传》、《唐诗纪事》。有《李颀诗集》。
李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月波洞中记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始见于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作一卷,并云:“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中,凡九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亦一卷,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宋史·艺文志》著录《月波洞中记》一卷,又有《月波洞中龟鉴》一卷,均无撰人,不知为同书异名,抑或各是一书。其书失传已久,历来术家亦罕有言及,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存,《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犹据宋时刊本录入”;并有原序,称“老君题在太白山鸿灵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龛石壁间”,而不及任逍遥其人,似与晁氏所见之本不同。序中语及“钟吕二真人”,序末又题“赤乌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考吕洞宾为唐时人,赤乌为三国吴国年号,吴人岂能预知有唐朝有洞宾?且赤乌止十三年,又何来二十年?显然是不学之徒妄为附会。不过,清人认为,“其所论相法视后来俗本较为清晰,当必有所传授;篇目自《仙济》至《玉枕》九章,其词亦颇古奥,盖即郑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实止于此,九篇以下或为后人所附益,未可知也。然相传已久,今亦不复删汰”,于是析为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书之上卷即《仙济》至《玉枕》九章,论五官骨相气质,兼及全身形体,既成系统,阐述亦明晰;下卷论八限及恶死、疾病、夭折等,较为丛杂。有《四库全书》本、《函海》本、《述古丛钞》本。
残冬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三。发表于1933年《文学》1卷1号。写农民在秋收以后又遭到地主官僚的压迫,生活濒于绝境,终于要求改革社会,纷纷起来抗争的故事。黄道士胡诌“真命天子”出世,他在屋里供着三个“草人儿”,又弄出十一岁的孩子,充当“真命天子”。由于农民迫切要求改革现实,不少人信以为真,幻想“真命天子”能够解除他们的苦难生活。地主武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把那个“真命天子”抓走,引起了一部分农民的忧乱。这时以多多头和陆福庆为首的贫苦农民,早已组织起来,他们从地主武装手中夺得武器,并向群众揭穿了所谓“真命天子”的迷信把戏,教育农民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这时,起初不理解孙子的老通宝,在临终前承认多多头所走的道路是“对的”。小说从多多头等人的抗争经历,揭示了过去贫苦农民展开吃大户的经济斗争,并不能解除困境,只有组织起来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才是真正的出路。但作品所揭示的农民武装斗争还处于自发的阶段。
春芜记
传奇剧本。明王錂作。二卷二十九出。叙战国时楚人宋玉,沉抑未显。一日,与东邻相国之女季清吴相遇,一见钟情。经清吴侍女秋英牵线,二人相会,清吴赠春芜罗帕为证。宋玉西邻住着大夫登徒履,垂涎清吴美色,遭到拒绝,便怀恨在心,阻挠宋玉与清吴相会。宋玉友荆生仗义打伤登徒子。时楚襄王游云梦台、望高唐观,欲寻高才作赋以纪盛况。宋玉作《高唐》、《神女》,得授上大夫职。登徒子诋毁宋玉好色,襄王查明实情后,革去登徒子官职,并亲为宋玉和清吴主婚。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杜撰。有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六十种曲》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前者影印。
平斋词
洪咨夔撰。《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佳趣堂书目》、《孝慈堂书目》、《宋六十名家词》本、明紫芝漫抄《宋元名家词》本、毛斧季校本(毛氏以孙抄本校,陆敕先又以一抄本校)、《四库全书》本、俱作《平斋词》一卷。《全宋词》用校汲古阁本增补,录存词44首。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
本书分编四卷,系据清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九十三至一百选辑而成;由于选辑重心在于同治十三年(甲戌)日本借口琉球难民被台湾先住民杀害事件出兵台湾及其善后事宜,因题曰「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筹办夷务始末」之巴裁,乃将与洋务(即所谓「夷务」)有关之朝廷谕旨以及枢臣疆吏折奏暨与外国往来照会书札编年、纪月、接日详载。本书各卷之起讫:卷一自当年三月至六月,卷二自七月至八月,卷三全属九月,卷四自十月至十二月。在此十个月中,共得二百多件文件。由此,可窥见当年日本如何出兵台湾、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如何交涉与布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如何与日使柳原前光及大久保利通在北京反覆争辩以及中日双方如何获得协议。此外,本书「弁言」曾言「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所见同治七年英人在台湾违约闹事资料将编入「台案汇录乙集」;但后有变更,前项资料收纳于第二○三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中,附此说明。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释书。书前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初十日的“圣旨”及宗泐、如玘的《进新注楞伽经序》,书后有翰林学士宋濂的《新撰楞伽经后题》。是奉旨注解三经之一种,完成于明洪武十一年七月,同年即奉旨刊板印行。经注前有“引文”,略述《楞伽经》几种译本及此经大义。以下依经文顺次注解。所录原文称“本”,注文前加“注”字。见载于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