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年

- 姓名:林有年
- 别名:字以永,号寒谷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莆田县城里后埭(今属荔城区)
- 出生日期:1464
- 逝世日期:1552
- 民族族群:
林有年(1464-1552),字以永,号寒谷。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生于莆田县城里后埭(今属荔城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幼年丧父,慈母抚养成人。有年自幼聪颖敏悟,性情直言快语,且能自奋笃学,勤读《四书》、《五经》,深受乡闾夸奖。
林有年弱冠之年,以士子身份参加兴化府试,录为秀才。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他被举荐赴省垣参加乡试中式,得中举人。主考官阅其文,文章华丽,立论新颖,座师荐予朝廷,授萧山(今浙江杭州东部)县学教谕,主持孔庙祭祀,宣扬儒家经典和皇帝的训谕,教导和管束所属的生徒。因他教学有方,后改任东莞(今广东珠江三角洲东部)县学教谕。不久,因母丧,回家守丧,孝序满赴任。擢升繁昌(今安徽芜湖西南部)知县。任间该地域值岁连饥,他以解民之困为己任,首先割俸以赈,后奏疏朝廷,拨粮赈济灾民,免除课税,缓解庶民无粮之苦。群众受惠,赞声不绝,政绩卓然,被擢升为南京四川道御史。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林有年与世长辞,享年89岁。
林有年著有《寒谷》、《东山》诸录,辑有《东莞》、《武义》诸志。尤其他致仕后,帮助安溪知县黄怿、汪瑀先后两次主纂《安溪县志》,并为其书写序言两篇,都刻印传世。是现存最早的刊行本。该志原存于宁波天一阁。
林有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幽会
黑色悬念小说代表作。男主人公的未婚妻被五名男子害死,其心灵被疯狂滋长的复仇欲望所扭曲, 并渐至迷失本性。在难以言状的病态心理驱使下,他将这五名男子极爱的女人一个个杀死。与此同时,他也成为可悲的社会牺牲品。讲述了男主角的未婚妻意外死亡,从那之后,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都有一个女子死去,接着她们的丈夫或家人都会收到一封神秘来信……这些女子为何在五月三十一日死去?杀害她们的人是谁?男主角未婚妻的死亡真相是什么?
天花板上的散步者
“我认为蕞好的侦探方法,应该是从心理角度看透人的内心。” 以研究人为乐的明智小五郎,头发蓬乱而眼神犀利,面对一桩桩证据不足的疑案,他与凶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心理对决。 书店老板娘离奇死亡,两位目击者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证词! 独居老妇横尸家中,犯人竟企图通过谎言测试彻底摆脱嫌疑! 公寓住户遭人毒杀,毒发时却只紧紧盯着空无一物的天花板…… 夜晚聚会突发枪击案,歹徒逃跑的脚印在古井处神秘消失…… …… 善于攻心的明智小五郎,用6场高水准心理战,带你一眼识破凶手下意识里的破绽,彻底击溃凶手的心理防线!
晦庵集
又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诗文别集。宋朱熹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晦庵集》一百卷,《紫阳年谱》三卷。《文献通考》卷二四○著录同。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王遂搜辑遗文为续集,刊而序之,然序中未言卷数。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黄镛《晦庵别集序》云:建通守余师鲁“搜访先生遗文,又得十卷,以为别集”。建宁府建安书院咸淳元年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此本今存有宋刻、元明递修本,藏北京图书馆等处。又有明嘉靖潘璜等刻本,今存。《四库全书》以康熙年间臧眉锡、蔡方炳刻本为底本收入。正集仍为一百卷,然续集为五卷,别集为七卷。正集卷一至卷一○为诗;卷一一至卷二三为封事、奏札、奏状、申请、辞免等;卷二四至卷六四为书、札子;卷六五至卷七四为杂著;卷七五至卷一○○为序、记、跋、墓志铭、行状、公移等。续集五卷为书。别集七卷分别为书三卷,诗、题跋一卷,杂著一卷,公移二卷。光绪年间,贺瑞麟亦以臧眉锡、蔡方炳本为底本,并参校他本,将此集收入《西京清麓丛书》,名为《朱子大全文集》,正集一百卷,续集五卷,别集七卷,末附有文集正讹一卷,文集记疑一卷,正讹记疑补遗一卷。此外通行者尚有《四部丛刊》本(据明嘉靖本影印)与《四部备要》(据明胡氏刻本排印)本。此二本正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续集、别集之分卷与臧眉锡、蔡方炳本不同,某些篇章之分合与文字亦稍有出入,然所收文章之篇目及顺序则基本相同。
异闻杂录
天下之事物无穷,非博物者不能知也。余少局于举业,见闻寡陋,中间自悔,养规授徒之暇,及外书偶得异闻可供记览者,录之以备考。其间人物木石,古今久近,参差不一,虽非广见博闻,而所以为一家之学,亦积少成多之一助云耳。
文子
先秦道家著作。曾被疑为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西汉墓中发现有竹书《文子》,部分内容与今本相同,从而证明它确为先秦古籍。其作者旧题周辛计然,一说是老子弟子,字文子;一说为越国范蠡师。从今本内容看,当是战国末年道家门徒为阐扬老子而作。书中提到的孔子、平王、文子问老子等,当系作者虚拟。今本12篇,皆有标题,每篇由若干段组成。每段先举“老子曰”,然后是作者的发挥,体例与《韩非子·解老》相近。所引老子言,有的见于今本《老子》,多数不知出处,未必皆属老子。全书思想以道家为主,而又杂取儒墨名法,故被称为“驳书”。汉初《淮南子》曾大量引用,唐代与《老子》并重,改名为《通玄真经》。其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洋洋洒洒,间或有韵。其中《上德》篇是格言谚语专辑。今传片本有唐人徐灵府(默希子)《通玄真经注》12卷,元人杜道坚《文子缵义》12卷。
七佛经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