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药

- 姓名:李百药
- 别名:字重规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定州(今属河北省)人
- 出生日期:564年
- 逝世日期:648年
- 民族族群:
李百药(564年—648年)字重规,定州(今属河北省)人。幼多病,祖母以“百药”名之。翼其身体康健也,聪敏好学,七岁能属文。其父友陆义等读徐凌诗,有“琅邪之稻”语,不知出处。百药曰:《春秋》有“鄅子藉稻”说,杜予谓“在琅邪”。陆等大惊,号百药“神童”。隋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开皇十九年(599)帝召见之,令袭其父爵平安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百药礼部员外郎,百药奉旨定五礼、律令。隋炀帝即位,以前嫌夺百药爵位,贬为桂州司马。隋末天下大乱,百药数展转诸义军中,危得不死。
李渊遣使招杜伏威,百药劝伏威应招,伏威从之。伏威赴京师朝渊,行至历阳,悔,欲杀百药以石灰酒,百药濒死。伏威又诒书辅公祏,使杀百药,为王雄诞保护,百药得免。公祏反,授百药吏部侍郎,渊闻之大怒,及平伏威,得伏威所与公祏书,意乃解,贬百药泾州司户。李世民过泾州,与百药语,悦之,贞观元年(627),太宗李世民拜百药中书舍人,明年除礼部侍郎。太宗欲裂土封侯,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览此书封侯事乃止。贞观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嗜嘻戏冶游,百药乃作《赞道赋》以讽劝之,太宗颇赞赏百药此举。百药赋《帝京篇》,太宗赞其词工,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百药乃孝子,为护送父母灵柩还乡,百药步行数千里。好提掖后进,所得奉禄与亲党共之。工诗善文,其诗樵子夫役皆能诵之。据其父李德林所修《齐史》,又博采众书,历时七载写成《北齐书》,为世人所重。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猜你喜欢的书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作者西耶斯(1748—1836),法国革命家和立宪派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两篇论文:《论特权》和《第三等级是什么?》。《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回答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以及第三等级要求什么三个问题。这两篇文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彻底决裂,促进了1789年6月国民议会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废除。该书是西耶斯的代表作,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刘练江集
明代诗文别集。刘永澄(字静之,号练江)著。四库存目著录,并说明:“是集文6卷,诗1卷、附录1卷,乃永澄没后,其友刘宗周等其为裒辑。”《四库全书》著录所依据的刻本今已不存。今存有清兴让堂刻本,题《刘练江先生集》8卷、《离骚经纂注》1卷。此刻本8卷,并非比四库著录本有增益,而是将其附录也计入卷帙,故为8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其文章平正通达,而大致谨严。篇首《程朱药言序》,尤为深切。盖永澄虽与东林诸人游,而操履笃实,故词采不足,而持论不诡于正,无门户标榜之习云。”刘永澄诗文的文学色彩较淡,成就不高。
繁辞集
现代散文集。容庐(王统照)著。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7月初版。列为郑振铎、王任叔等主编的“大时代文艺丛书”之一。收1938年间在上海《文汇报·世纪风》上连载的《炼狱中的火花》、《繁辞》两组哲理小品54则。卷首的《序言》指出:“在当前,我们不止需要时时处处有力的显示,更需要时时处处有言辞的联合与警觉”,因此,“偶然在意之内,言之外,纪我‘遐思’,或者在这漫天风雨里如一点爝火,如一线飞光,轻轻印入他人的心府”。他身处上海“孤岛”险恶环境,站在民族和道义立场上,以敏锐的感觉和深沉的思考,谴责敌寇的兽性,申张反侵略的正义,启迪民族团结和新生的力量,期待和坚信未来的胜利和光明,辞简味深,情约意远,给读者一种哲理性的深刻启发。当年就有人称颂道:“在‘孤岛’上,这些是难得的洗炼的词章,有着和谐底节奏,有着深远而坚韧的力!是富有哲理和诗意的散文。”(宗珏《“孤岛”文学的轻骑——一年来上海创作活动的回顾》)
趵突泉志
任弘远撰,康熙五十二年(1715)成书,乾隆七年(1742)刻本。上下两卷。上卷首记宸游,次志图经、源流、基趾、沿革、古迹、灾异、人物、仙迹、幽怪、传闻;下卷则为艺文、碑版、额联诸志。该志系在历城县志有关趵突泉的记载的基础上扩编而成,其体例则仿虎丘、罗浮、嵩山、天台诸志,条目清晰,图文并茂。惟人物一志,仅记朝游夕去之过客的字号爵里,作为本泉人物,似为不妥。
江汉渔歌
京剧剧本,44场,田汉著。1938年10月作于武汉,原名《渔父报国》,10月10日首演于汉口大舞台;1939年6月于桂林改编为大型作品,更名《江汉渔歌》,7月,由平剧宣传队首演于桂林金城大戏院。1939年12月、1940年1月连载于重庆《抗战文艺》第5卷第2、3期合刊和第4、5期合刊,后又多次修改。1940年4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单行本。50年代被改编成通俗小说,60年代被改编成连环画。故事是得自《汉阳志》。宋时金兵南犯,汉阳空虚,太守曹彦约起用民间豪杰许卨、赵观、党仲升等,联络江汉渔民数万,大破金兵,汉阳赖以转危为安。作为抗战救亡之剧,在阐扬:“今日吾人欲取得胜利必须全国男女老幼各尽其岗位报效国家。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用处,妇女有妇女应尽能尽的责任。”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亦称《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银蹄金角犊子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所述为佛本生故事。经中说:旃陀罗颇黎王娶有三妻,其第三夫人生有一子。二位大夫人因嫉妒,设计杀此子。太子变为一头银蹄金角牛犊,得屠户的帮助逃出国外。后娶邻国公主,回国救母,与母均“不转凡身成佛”。本经最初见录于《仁寿录》,被判作伪经。但从本经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结构看,应属印度所撰佛典。约于南北朝末年或隋朝初年译出,而助译者加入了若干自己发挥的内容。译文大抵为口语,质胜于文。敦煌写本中有若干武周新字,可能抄写于晚唐早期。本经的发现为研究传统的“疑伪经”开拓了新的思路,为研究印度佛教及本生故事提供了新的资料。本经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