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龄

- 姓名:李昌龄
- 别名:字天锡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宋州楚丘(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937年
- 逝世日期:1008年
- 民族族群:
李昌龄(937年—1008年)北宋太宗时参知政事。字天锡,宋州楚丘(今属河南)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中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合州(今属四川)。历将作监丞、右赞善大夫、通判银州(今属陕西)。京城开金明池,他献诗百韵,太宗嘉之,擢右拾遗、直史馆。改右补阙,出知滁州(今属安徽)。又起为淮南(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转运使,转户部员外郎、知广州(治所在今广州市)。因不能以廉自守,淳化二年(991)召还。后知审刑院事、权判吏部流内铨、右谏议大夫,充户部使。三年,改度支使,拜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拜参知政事,在任无所建树。真宗即位,加户部侍郎。三年五月,坐与王继恩、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事,贬忠武军(今属河南)节度使。咸平二年(999),起为殿中少监,后知数州。真宗谓其素无清誉,授秘书监致仕。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
产生于宋代的《太上感应篇》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劝善书,因其流播广泛、影响深远而被誉为“善书之祖”。《感应篇》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范围涉及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感应篇》中“忠孝友悌”“阴贼良善,暗侮君亲”“轻蔑天民,扰乱国政”“男不忠良”等条目,就具有明显的臣民政治伦理意蕴。《感应篇》原文基本上是简短的条目形式,宋李昌龄注《感应篇》(以下简称李注)则对《感应篇》原文中有关臣民政治伦理的条目进行了详细阐发。
猜你喜欢的书
从德黑兰到罗马
英国前首相全景式历史巨著, 解密二战鲜为人知的内幕,洞彻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德黑兰到罗马,各盟国首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成效的会晤,推动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大致确定了战后世界版图的划分。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希腊及缅甸等地,战争仍然在艰难地继续,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天际。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原题「给事中沈亚夫注」。《通志•艺文略》着录是书一卷,当出于北宋。今本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前有序言一篇,总叙经旨。极陈内丹家言,然观其注文尚称简洁平实。经文取三百字本,分上中下三篇。卷末有缺漏,可取《道藏辑要》本校补。
迷宫
有几个对于侦探似乎没有多大好感的人,曾有这样几句类似讥讽的话:“侦探是靠罪案而生活的;所以罪案和侦探的名词始终连接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寻味这几句话的含意,显然在抱怨侦探是一种可憎可厌的不祥人物;他的足迹所到之处,罪案便会跟着发生。一般地说,这话是不合逻辑的,可是就事实上说,我也的确没法否认。因为罪案和侦探,有时候真会像“影之随形”。譬如我和霍桑不论走到哪里,那种种不可思议的罪案往往会跟着发生。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本书不分卷,罗大春撰。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咸、同间,由行伍历福宁镇总兵,升授福建陆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以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奏调,移驻台湾北路,从事后山「开山抚番」工作。所撰日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刊本,题为「罗景山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未着其他。今既著作者之名,乃略「罗景山」三字。记事始于当年三月,以讫次年八月。初以练兵募勇,延未赴调;直至六月二十日始由泉州东渡,七月十三日自府城抵达苏澳。在后山北路一年零数日,从苏港开路至花莲港,备历艰辛。终以因病开缺,回籍调理。所记以北路「开抚」为经,并纬以对日交涉、筹防以及南路、中路「开抚」之进展;盖尝据沈葆桢抄发疏草及与闽、台其他官员通讯所得,详志其见闻。尤以其中载有沈葆桢「通筹全台大局」一疏为前刊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折」(据「沈文肃公致书」所辑)所未见,最为难得之史料。以是评估本书之史料价值,固不限于台湾北路一隅「开山抚番」事。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
持斋念佛忏悔礼文,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二九,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图》。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成书于明末清初。是一部阐述天台宗“依教设观”教义的著作。全书分为五部分:(1)五时八教权实总图;(2)通别五时论;(3)化仪四教说;(4)化法四教说;(5)附转接同会借说。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概说天台教义枢要之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因长幅难阅,乃改为书册。卷头有云(大四六·九三六下):‘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故知本书系以教观兼备之天台教学立场阐释教观二门之纲要。智旭鉴于‘天台四教仪’之修行止观部门过于简略,故作本书补充之。若将本书与天台四教仪并读,即可把握天台教义之真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