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

- 姓名:李格非
- 别名:字文叔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济南(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约1045年
- 逝世日期:约1105年
- 民族族群:
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5年)宋代学者,作家。字文叔。济南(今属山东)人。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少时明敏异常,才智出众。当时官府以诗赋取士,唯独他笃意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熙宁九年(1076),登进士第,调补冀州司户参军,并为郓州教授。元祐末,入朝补太学录,转太学博士,以文章受到苏轼的知遇。后通判广信军,召入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绍圣初,为礼部员外郎,提点东京刑狱,又因元祐党籍而罢官。年61卒。
李格非学问渊奥,且工于词章,作文要求真实,注重感情,曾经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信《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宋史》本传)又言:“文以意为主,意以诚为主。”此论实质上是对前代文论的发展。他平生也苦心于文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宋史》本传)刘克庄《后村诗话》称他的文章“高雅条畅,颇有义味,在晁(补之)、秦(观)诸人之上。”尹少稷称:“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后,一人而已。”(《涧泉日记》卷下引)李格非有《洛阳名园记》,记洛阳名园凡有19处,壮开国以来公卿贵族园囿之盛。并且说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记事写景当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他的诗虽“不逮于文”,但也不乏佳作,如《过临淄》诗:“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年九府钱。”江山不改,人事沧桑,吊古伤今之情如在目前。所作《文集》45卷,南宋时已散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1卷。
李格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一名《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长篇小说。清张竹坡(1670—1698)评。竹坡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铜山(今江苏徐州)人。此书为《金瓶梅》评本,评者继承冯梦龙“四大奇书”之说,称此编为“第一奇书”,故名。张氏以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底本,用眉批、行间夹批、行内夹批形式揭示《金瓶梅》之艺术成就。以为该书为“世情书”、“史公文字”,而非淫书。充分肯定该书描绘市井社会逼真如画,刻画人物“各不相同”,艺术手法丰富多姿。书前有《竹坡闲话》、《金瓶梅寓意说》、《苦孝说》、《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冷热金针》等总评文字,每回前有“回评”。张氏因袭崇祯本对《金瓶梅词话》本有所改动,并在语言上对崇祯本小有润饰、改动,如改“胡僧”为“梵僧”、“虏患”,为“边患”,“金虏”为“金国”之类,或可能出于清初政治之考虑。日本人鸟居久靖谓“此书居于第一奇书中的善本”(《金瓶梅版本考》)。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本。一九八七年齐鲁书社出版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本。
诗论
《诗论》为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称为“四大诗论”之一。朱光潜先生以他有关古今中外诗歌的丰富知识,分析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并对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其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诗论》的最大特点是以儒家思想解《诗》。对此我们可以藉《诗论》中的思想用语作一简要说明。《诗论》中的思想用语可以分为三类,一、以性、情为中心,有性、情爱、爱、爱妇、悦、喜、美与恶、好与恶等;二、以礼为中心,有本、反其本、情与志、情与礼、情与独、情与善、敬与礼、贵与贱等;三、以天命、知为中心,有命、天命、受命、命与德、时、逢时、成与信、信、知、知恒、知礼、知人、知行、知难、知言、忧与思、用心、始与终等。所有这些用语全都见于郭店楚简,当然也是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常用语。仅就情爱、爱妇而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从而儒家“仁”的思想可以凭借《扬之水》《采葛》等诗得到更为形象生动的理解。
士纬
一卷。三国时吴姚信(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姚信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甚略,知其为名家,另有《周易注》一书。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经要部类中。据《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士纬新书》十卷,又姚氏《新书》二卷,与《士纬》相似,亡。”新旧《唐书》则直作《士纬》十卷,可能所谓《新书》二卷,已编入《士纬》十卷之中,而又有单行本流布于世。该书早已佚失。今本系清人马国翰从众多类书中辑录而成。关于该书的内容,多以评论为主。其对严遵、杨雄、孟轲等人的评论,颇为中肯,可供研究者参考。现存的主要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唐梵两语双注集
亦称《梵汉两语对注集》。梵汉词典。唐天竺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合撰。一卷。专门收录汉译佛典中的音译名词。全书共收音译汉字七百个,下注梵语读音,但未标梵文原文。编排体例与《梵语杂名》基本相同。此书在国内久已失传。后传入日本,见录于唐咸通六年(865)日本求法僧宗睿的《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现见载于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最上意陀罗尼经
一卷,宋施护译。最上意为陀罗尼之德称。佛在救鸽城,为阿难陀,及一切大众,说往昔传教比丘,遇神人说咒,神人即妙吉祥菩萨。
光明童子因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又称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光明童子经。王舍城善贤长者妻怀妊,长者问佛。佛记其生男,受天福,出家证果。长者误信外道语,以毒药摩妻腹,妻死,焚之。佛与大众往视,子从火中坐莲华生。佛命频婆娑罗王,取以为子,后仍归长者家。能辨白橵新旧,受天福乐,畏阿阇世,遂求出家证果,佛为比丘说其夙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