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

李筌
  • 姓名:李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筌,唐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新旧《唐书》无传。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载: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载李筌撰有《中台志》,称其于唐肃宗上元(760—762)中自进表,故有可能他在此时仍居官职。此后踪迹,或隐或仕,不能考定,或如《神仙感遇传》所说竟入名山访道,不知其所终。李筌的著作见于唐宋人记载的有:《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十卷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并注称: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经》,题“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正统道藏》现存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三卷,近人刘师培《读道藏记》认为此书之注为李筌所作,疏则不是。用内证法看,《阴符经疏》的注和疏义理一致,当出自李筌一人之手。在《阴符经疏》中,李筌将《阴符经》哲学思想的主题解释为“盗机”。


李筌,唐代哲学家、无神论者。约为唐玄宗时人。本为儒者,隐于嵩山,自称“少室山布衣”。后出仕,历节度判官、州刺史,入为郎中。李筌的无神论及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见于其所著《阴符经疏》及《太白阴经》中。《阴符经》乃道教重要经典,含有兵家思想,并杂有宗教神秘主义,筌所作疏,却给予它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关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天地乃阴阳二气所构成,五行 (金、木、水、火、土) 乃二气所生,而万物则由 “五行”衍化而来: “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 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 (《阴符经疏》)关于天道自然变化与人事社会治乱的关系,发展了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思想,认为只要 “君怀廉静,臣效忠贞,……兆人康乐,寰宇宁泰,纵天地灾祥,无能为也”(同上)。批判了关于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认为政治的兴亡、战争的胜败,主要于决人事: “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 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 反之,则只能自取败亡。李筌很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地形决定论,认为 “地之险易因人而险” (《太白阴经· 地无险阻》) 。批判了国之强弱不可改变的形而上学的宿命论,认为只要“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 (《太白阴经·国有富强》),就可以由弱变强,并打败自己的对手。强调指挥战争必须善于利用有利的形势,掌握和发挥主动权。基本上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贡献不仅限于军事科学本身,而且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李筌的著作,见于《新唐书 ·艺文志》者,还有《阃外春秋》、《中台志》、《孙子注》、《青囊括》、《六壬大玉帐歌》 等,俱亡佚。

猜你喜欢的书

鸭绿江上

现代短篇小说集。蒋光慈著。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1月初版。除卷首冠有《自序诗》1篇外,收《鸭绿江上》(初载1926年4月16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2期)、《碎了的心》、《弟兄夜话》(初载1926年9月5日、20日《光明》第5和6期,因刊物停刊,未刊完)、《一封未寄的信》、《徐州旅馆之一夜》、《橄榄》、《逃兵》、《寻爱》等短篇小说8篇。作者以“一个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一个助人们“为光明而奋斗的鼓号”(《自序诗》)的姿态,描写社会的不平、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愤慨、受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斗争。《鸭绿江上》通过朝鲜革命青年李孟汉和云姑的爱情悲剧和投身革命的历程,描写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和朝鲜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弟兄夜话》通过留苏青年江霞和哥哥夜间一谈话,描写一个革命青年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作品还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共产党人的革命主张。《逃兵》的主人公“我”原先在军阀部队里当兵,目睹旧军队里许多恶习,终于觉悟过来,杀了团长逃回家乡。然而“比土匪还不如”的官兵,借剿匪为名,致使“我”家破人亡。“我”后来到上海进纱厂做工,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成为一个革命工作者。

时方歌括

医方著作。二卷,清·陈念祖撰于1801年。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韵味较强。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刊于嘉庆六年(1801)。约六万字。上卷为补可扶弱,重可镇怯,轻可去实,宣可决壅,通可行滞,泄可去闭六类,讨论了四君子汤、导赤散等五十九方。下卷为滑可去著、涩可固脱、湿可润燥、燥可去湿、寒能胜热、热可制寒六类,论述了芍药汤、泻白散等。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元杂剧剧本。简名《抱妆盒》。署无名氏撰。末本。剧本敷演穿宫内使陈琳和宫女寇承御救太子故事。李美人为宋真宗生下太子,刘后心怀嫉妒,密遣宫女寇承御将太子刺死。寇与陈合谋,把太子藏在妆盒内,送至南清宫八大王处收养。十年后,刘后察觉,勒逼陈、寇吐出真情,将寇逼死。及太子(即宋仁宗)即位,此案才得以昭雪。剧本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斗争的险恶,也宣扬了忠君报主思想,论者谓曲辞亦本色爽快,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西夏纪事本末

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夏一代史实。录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的资料,排比成书。党项羌族据银、绥400余年,先后与宋、辽、金抗衡。立国后,实录、国史具备。元修宋、辽、金史,附西夏于外国。西夏轶闻往 事,多湮没不传。清有西夏史书10余种,惟张鉴之书首尾完整。 每卷一事,卷首附图表二卷。集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资料编次勒成。《年表》、《西夏堡塞附图》、《历代疆域节略》及《职方表》,史料价值尤高。有光绪江苏书局初刊本,1992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诗童子问

(宋)辅广撰 辅广,宋逵子,字汉卿,号潜庵 (一说潜斋)。师事吕祖谦及朱熹。宁宗初伪学禁严,学徒多避去,广不为动。嘉定初上政府书,反复于是非成败之际,筑传贻书院,教授学者,时称传贻先生。著有《四书纂疏》、《六经集解》、《通鉴集义》、《诗童子问》、《日新录》等书。《诗童子问》之大旨,主于羽翼《诗集传》,叙述平日闻于朱子之说,故曰童子问。卷首载大序小序,采录《尚书》、《周礼》、《论语》说诗之言,各为注释。又备录诸儒辨说,以明读诗之法。书中不载经文,惟录其篇目,分章训诂。末一卷则惟论叶韵。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二十卷,其中有胡一中序,言阅建阳书市,购得而锓诸梓。而且载朱子《集传》于上,《童子问》于下。此本仅十卷,不载朱子《集传》,也无一中序,故卷数减半,并非有所缺佚。其说多掊击诗序,颇为过当。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在清乾隆时,由宝华山第七代祖释福聚奏请入藏,收于《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15 (律部类的诸述部)。“毗尼”为律(梵vinaya )之旧音译,新译毗奈耶。“毗尼日用”即指日常应遵守之戒律,“切要”即指要领、纲要。该典籍内容除有甚多涉及出家人日常衣、食、坐、卧应诵念之偈、咒外,并含有在家、出家之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