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

李筌
  • 姓名:李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筌,唐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新旧《唐书》无传。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载: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载李筌撰有《中台志》,称其于唐肃宗上元(760—762)中自进表,故有可能他在此时仍居官职。此后踪迹,或隐或仕,不能考定,或如《神仙感遇传》所说竟入名山访道,不知其所终。李筌的著作见于唐宋人记载的有:《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十卷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并注称: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经》,题“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正统道藏》现存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三卷,近人刘师培《读道藏记》认为此书之注为李筌所作,疏则不是。用内证法看,《阴符经疏》的注和疏义理一致,当出自李筌一人之手。在《阴符经疏》中,李筌将《阴符经》哲学思想的主题解释为“盗机”。


李筌,唐代哲学家、无神论者。约为唐玄宗时人。本为儒者,隐于嵩山,自称“少室山布衣”。后出仕,历节度判官、州刺史,入为郎中。李筌的无神论及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见于其所著《阴符经疏》及《太白阴经》中。《阴符经》乃道教重要经典,含有兵家思想,并杂有宗教神秘主义,筌所作疏,却给予它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关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天地乃阴阳二气所构成,五行 (金、木、水、火、土) 乃二气所生,而万物则由 “五行”衍化而来: “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 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 (《阴符经疏》)关于天道自然变化与人事社会治乱的关系,发展了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思想,认为只要 “君怀廉静,臣效忠贞,……兆人康乐,寰宇宁泰,纵天地灾祥,无能为也”(同上)。批判了关于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认为政治的兴亡、战争的胜败,主要于决人事: “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 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 反之,则只能自取败亡。李筌很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地形决定论,认为 “地之险易因人而险” (《太白阴经· 地无险阻》) 。批判了国之强弱不可改变的形而上学的宿命论,认为只要“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 (《太白阴经·国有富强》),就可以由弱变强,并打败自己的对手。强调指挥战争必须善于利用有利的形势,掌握和发挥主动权。基本上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贡献不仅限于军事科学本身,而且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李筌的著作,见于《新唐书 ·艺文志》者,还有《阃外春秋》、《中台志》、《孙子注》、《青囊括》、《六壬大玉帐歌》 等,俱亡佚。

猜你喜欢的书

燃烧的天使

燃烧的天使

小说以十六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三角的爱情故事。 一个魔鬼三番五次乔扮成上帝的使者下凡,捉弄多情的少女莱娜塔,引诱她犯下了形形色色的罪孽。骑士鲁卜列希特在旅行途中遭遇了被魔鬼缠身的莱娜塔,陷入了对她无法自拔的痛苦的爱恋,他和莱娜塔共同探索魔法、关亡术、招魂术,期望寻找到魔鬼的踪迹。 最终,骑士和魔鬼化身的亨利希伯爵相遇并展开了决斗 莱娜塔隐身于修道院自新,但将面临宗教界的审判

动功按摩秘诀

动功按摩秘诀

气功著作。清·汪启贤、汪启圣辑。曾收入《济世全书》中。书中按证分类, 列瘫痪、劳伤、膨胀、膈噎、眼目、耳、咽喉口齿、肩背指、心脾气、腰肾足膝、伤寒、痰火哮喘、头痛、偏疝、妇人带下、瘿疬痔漏、诸杂症、鼻症、牙症、胸膈气、心症、腰背痛症、脾胃肚腹、痨症、痰火、伤寒伤风等30余症。每症之下,分别列述取穴方法、按摩方法、气功疗法,及养生调摄等内容。其法简易可行,适应面广。为运用气功、按摩治疗疾病的专著,有一定参考价值。

苕溪渔隐词话

苕溪渔隐词话

胡仔撰。仔字元任,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南渡后在世。以荫授迪功郎、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迁奉议郎,知常州晋陵县,后卜居湖州苕溪,自号苕溪渔隐。所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有绍兴戊辰(1148)自序,后集有绍兴丁亥(1167)自序。今所见本偶有后人增补。据其自序,该书系诗话汇编之体,而间附己说;为继阮阅《诗总》而作,凡《诗总》已收者不录;《诗总》编纂时元祐党禁未开,苏黄诗说未能收录,故本书与《诗总》实可相互补充,北宋一代诗话,大体可见于此二书。其前集卷五九所收19则、后集卷三九所收29则,为长短句门,唐圭璋师析出收入《词话丛编》,题《苕溪渔隐词话》。另其他各卷亦多有话词之语,合计约有200馀则。如后集卷三三“晁无咎”目下6则,有5则话词。其中有所引“李易安云”一段,通常称李清照《词论》,即首见于此。该书有《四库全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校点本。《词话丛编》本据《海山仙馆丛书》本收入。该书与《诗话总龟》、《能改斋漫录》、《诗人玉屑》等书,互有重出,其内容大同小异,其间关系复杂,不易厘清。相比较而言,本书所录,以人为纲,以时代为序,相关者相对集中,便于读者;引用他书必交代出处,其出于亲见亲闻或出于己见者,则言明“苕溪渔隐曰”,以资区别。其考证亦多有据。其论词则尚雅黜俗,于淫艳绮靡之风,颇有微辞。又有论及词之创作技巧的条目,为后世词话中诸多“作词法”之滥觞。然此书持论间有不公,对他书如《古今词话》等几乎贬为一无是处,凡加引述,必以微辞嘲讽,对李清照、僧惠洪等当代词人,亦多恶意讥刺,似有宽于己而严于人之风。

雁门关存孝打虎

雁门关存孝打虎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存孝打虎》。撰人姓名不详(一说为元人陈以仁撰)。末本。剧写唐末沙陀李克用应唐朝皇帝之命带兵去抵御黄巢,行至雁门关,梦见被飞虎所咬。周德威为其圆梦,说李克用将遇应梦将军。李克用行围射猎,遇见为邓大户牧羊的安敬思独力打死猛虎,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李存孝战败黄巢部下大将,又乘胜攻入长安,杀败黄巢之弟黄圭。此剧第三折有〔古竹马〕2曲,与《太和正音谱》所载陈以仁《十八骑误入长安》相同,有人疑此剧即《误入长安》。但一般认为,两者不是一本。另,脉望馆抄本有《飞虎峪存孝打虎》杂剧,情节、曲词与此剧略同。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尊孟辨

尊孟辨

三卷。续辨二卷。别录一卷。宋余允文撰。允文字隐文,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卒年不详。《尊孟辨》对宋代司马光、李觏、郑厚(字叔友)三家有关驳诘孟子的言论一一进行辨说,旨在推倒群疑,定孟子于一尊,故书名曰《尊孟辨》。另有《续辨》二卷,就王充《论衡·刺孟》及苏轼《论语说》(已佚)中与《孟子》异者辨之。原本残缺不全,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并补成完佚,正、续辨及《别录》俱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尊孟辨》七卷,前五卷即《提要》所言《尊孟辨》三卷者,后两卷即《续辨》。世本有北京大学藏清翰林抄本(正续辨、别录),上海馆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金山钱熙祚《守山丛书》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鸿文书局钱氏影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钱氏影印本等。

虚舟省禅师语录

虚舟省禅师语录

沩山谓仰山云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夫小释迦惧遇风而止之识不难转身以续临济正宗其操心立行为何如耶而沩山若犹有未足者则行履亦岂易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