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

- 姓名:李筌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筌,唐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新旧《唐书》无传。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载: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载李筌撰有《中台志》,称其于唐肃宗上元(760—762)中自进表,故有可能他在此时仍居官职。此后踪迹,或隐或仕,不能考定,或如《神仙感遇传》所说竟入名山访道,不知其所终。李筌的著作见于唐宋人记载的有:《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十卷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并注称: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经》,题“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正统道藏》现存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三卷,近人刘师培《读道藏记》认为此书之注为李筌所作,疏则不是。用内证法看,《阴符经疏》的注和疏义理一致,当出自李筌一人之手。在《阴符经疏》中,李筌将《阴符经》哲学思想的主题解释为“盗机”。
李筌,唐代哲学家、无神论者。约为唐玄宗时人。本为儒者,隐于嵩山,自称“少室山布衣”。后出仕,历节度判官、州刺史,入为郎中。李筌的无神论及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见于其所著《阴符经疏》及《太白阴经》中。《阴符经》乃道教重要经典,含有兵家思想,并杂有宗教神秘主义,筌所作疏,却给予它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关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天地乃阴阳二气所构成,五行 (金、木、水、火、土) 乃二气所生,而万物则由 “五行”衍化而来: “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 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 (《阴符经疏》)关于天道自然变化与人事社会治乱的关系,发展了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思想,认为只要 “君怀廉静,臣效忠贞,……兆人康乐,寰宇宁泰,纵天地灾祥,无能为也”(同上)。批判了关于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认为政治的兴亡、战争的胜败,主要于决人事: “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 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 反之,则只能自取败亡。李筌很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地形决定论,认为 “地之险易因人而险” (《太白阴经· 地无险阻》) 。批判了国之强弱不可改变的形而上学的宿命论,认为只要“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 (《太白阴经·国有富强》),就可以由弱变强,并打败自己的对手。强调指挥战争必须善于利用有利的形势,掌握和发挥主动权。基本上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贡献不仅限于军事科学本身,而且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李筌的著作,见于《新唐书 ·艺文志》者,还有《阃外春秋》、《中台志》、《孙子注》、《青囊括》、《六壬大玉帐歌》 等,俱亡佚。
猜你喜欢的书
母亲
苏联长篇小说。作者高尔基。作品通过1905年大革命前一个俄国普通工人的妻子、一个共产党员的母亲的觉醒的故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工党在领导和组织革命群众中的巨大力量以及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指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作品的主人公母亲尼洛芙娜,原为被贫困生活折磨得逆来顺受的妇女。丈夫酗酒死后,儿子巴维尔接触了革命真理,改变了父辈的生活态度而走上革命道路。巴维尔常常带着年轻的伙伴在家里秘密集会,接着又带领工人抗议厂主,准备罢工。母亲从儿子的勇敢行动里逐渐懂得,他们是为使人类摆脱不幸命运而进行着斗争。巴维尔在领导工人反对厂主额外剥削的事件中被捕,母亲冒着风险与党的地下印刷所联系,去工厂散发传单。巴维尔出狱后继续领导革命斗争,在“五·一”节示威游行中面对武装警察而英勇不屈,使母亲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挑起了儿子原来担负的革命重担,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后来,她在车站被捕时,仍不放过向群众宣传的机会,表现了无产阶级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小说通过母亲尼洛芙娜及其儿子巴维尔形象的塑造,概括了二十世纪初俄国革命者的成长过程和优秀品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教育、改造人的巨大威力,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革命意识的普遍觉醒。是世界文学中第一部社会主义作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母亲》在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描绘环境时,通常是通过她的眼光看事物,从她观察的角度展示情节。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小说的叙述语言丰富多彩,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
天下名山记
提新安吴秋士西邨选,汪立名西亭校订。七卷,摘录了历代名山游记,收入《重刊道藏辑要》,成都二仙庵版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重刻,贺龙骧校订。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收道书二百九十一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零九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
两河清汇
水利志。清薛凤祚撰。八卷。凤祚字仪甫,益都(今属山东)人。尝师事鹿善继、孙奇逢。受算术于西洋穆尼阁,以善天文著称。著有《圣学心传》、《天学会通》。是书当于乾隆年间成书。八万余字。首冠黄河、运河图,上为黄河,下为运河,制作甚详,并绘有两岸各支流、湖泊及沿岸城镇等。正文分运河、黄河两部。卷一至四为运河包括运河修守事宜、运河形势、运河总部职官诸篇。凡运河北起昌平、通州,至南浙江沿途各水系、湖泊泉河诸目皆详载之,其中仅山东济、兖二府十七县有泉四百二十七处。卷五至八为黄河详载黄河职官、夫役人数,历代黄河水患及治河成绩,其《历代治河》篇记汉武帝元光三年至清康熙十二年间历次治理黄河情况。卷七录明潘季驯《河议辨惑》,仅加标题,文字略有改动。详辨古今河防得失,疏证明析,具有水利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类聚方
方剂学著作。1卷。日本·吉益为则(公言、东洞先生)著。成书于1762年。本书为方剂著作。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编次。每方之后均广集原书各篇中应用该方的辨证立法,并有作者的考证,附以扼要的按语。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1955~195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亦有出版。
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
三卷。托名施岑(晋代道士, 许逊弟子)撰。实为南宋净明派道士扶乩宣教劝善之作。全书八十五化, 前五十化记许真君(逊)之生平、灵迹,每化记一事,后附七言律诗一首颂之。第五十一至六十九化记宋代崇奉许逊及许真君托梦宋徽宗等灵异事迹。六十九至七十九化记许逊师弟等人传记。末六化记许逊教团传人如兰公、胡慧超等。为研究净明道历史之重要资料。收入《道藏》第200册。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撰。载1939年10月14日、16日至20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副刊》,原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增补充实为《回忆鲁迅先生》,于1940年7月由生活书店出版。作者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忆述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及其个性、为人,为读者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作为由鲁迅亲自培育成名的青年女作家,对于父亲般的导师是充满崇敬与热爱感情的,但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没有写一句刻意赞扬的话,没有任何激动的抒情,而是通篇以极其自然、真率的口吻,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脚步,风趣而充满睿智的谈吐,以及有关先生衣食住行、招待客人、个性爱好、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生动细节,对先生的人格精神,仅于不经意间偶加点染。如借许广平的口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又如写“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直至写先生的去世:“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以平静的语调,道出了鲁迅竭尽全部心力奋斗的毕生,也写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永生。叙述愈是朴素平易,描写愈是不加修饰,给人的感觉则愈是写出了真实、可亲、可敬的伟大的鲁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