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祥麟

- 姓名:毛祥麟
- 别名:名对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上海(今属上海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毛祥麟,生卒年不详,清医家。名对山。上海(今属上海市)人。生活于十九世纪。幼年病弱,后以习方书消遣,略有领会。父疾,杜门不出者数年,遂搜采群书,究心《内经》,于切脉调剂之法亦渐贯通,嗣是偶有所得,辄笔录之,积为《事亲一得》十二卷(已佚)及《对山医话》四卷(1902年)。于医理颇有发挥,如以虚损一症,认为朱丹溪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金匮要略》所言脉“极虚亦为劳”之义;而李东垣以脾胃为本,乃“脉大为劳”之义等。尚撰有《墨余录》、《达生篇详注》等。
毛祥麟,清上海人,祖籍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字瑞文,号对山。监生。授浙江候补盐大使。设捐局蕊珠书院延为襄办。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数迁其家,以行医为业。同治三年(1864 年)倡赈常州、镇江难民。六年寓居上海南门,与友齐学裘 以文字交二十余年如一日,称三益友。光绪初仍在世。通 经史,晓音律,工诗善画,书得文徵明笔意。与修《上海县 志》。辑有《内经辑要》,著有《对山书屋墨余录》《诗画闲 评》《养性格言》《亦可诗话》《亦可居吟草》《三略类编》 《对山医话》等。
猜你喜欢的书
猫知道
《猫知道》。讲述猫咪因为习惯跟着人四处游走,于是常常跟随凶手出现在凶案现场。故事发生在日本极其平常的一家私人诊所里。仁木和悦子兄妹俩租住了兼彦医生诊所二楼的一间小屋,妹妹悦子负责教兼彦的小女儿学习音乐。然而怪事自兄妹俩到来的第一天起便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先是医生养的一只小黑猫不见了,进而又是兼彦医生的一位病人及他的岳母相继失踪,然后是在诊所内发现了神秘的地道,随后兼彦岳母的尸体出现在地道里。仁木兄妹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探究案件真相的想法。两人携手调查,试图拔开重重迷雾。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位名叫家永的护士又死在地道中。但犯罪越多,罪犯越容易露出马脚,仁木兄妹终于从蛛丝马迹中以现了真正的凶手……
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
没有一个艺术家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创造的重要的一切,恒久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感的时刻完成的。我们视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人和表演家的历史亦复如此,她绝不是不息的创造者。在这歌德敬畏地称之为“上帝神秘的作坊”的历史里,平淡无奇、无足轻重之事多如牛毛。这里,玄妙莫测、令人难忘的时刻至为罕见,此种情形,在艺术上、生活上也是随处皆然。她往往仅仅作为编年史家,漠然而不懈地罗列一个个事实,一环又一环地套上那纵贯数千年的巨大链条。因为绷紧链条也要有准备的时间,真正的事件均有待于发展。
国语问题
本书是一本杂文集,收录刘半农杂文22篇。主要是谈一些国语问题,如“她字问题”、“汉语字声”、“中国民歌”等,还有为一些著作写序、写题记等。
洹词
十二卷。明崔铣 (1478—1541)撰。崔铣字仲凫,一字子钟,亦字后渠,河南安阳 (一作乐安)人。弘治十八年 (1505)进士,授编修,见刘瑾长揖不拜,出为南吏部主事,刘瑾败,召充内庭,明世宗即位,擢国子监祭酒后,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谥号文敏。著有 《读易余言》(已著录)、《文苑春秋》、《晦庵文钞续集》等,此集之所以题为 《洹词》,是因为崔铣家居安阳,境内有洹水之故。凡十二卷,其中,一卷、二卷为 《馆集》,三卷为 《退集》,四卷为 《雍集》,五卷至十卷为《休集》,十一卷、十二卷为《三仕集》。各集均按时间顺序编排,不分体裁,杂著、笔记亦参错于其间。崔铣力排王守仁的学说,认为不应该舍良能而谈良知。故持论行己、一归笃实。其所作的 《政议· 十篇》,准今酌古,无儒生迂阔之辞;《他若漫记十条》,可以补宋史之未备;《讹传·两则》,可以靖明代之浮言。由此可见,崔铣虽不以文章著名,但其文章却可流传于世而毫不逊色。有副都御史黄登齐藏本。
李相国论事集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 (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宗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南诏犯蜀,诏绛募兵入援,兵乱遇害。本集所录李绛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及宰相时论谏事共65条,其中多为正史所不载。司马光《资治通鉴》多采纳其言,如论镇州事宜、镇州淮西事宜、论裴武事、泽潞事宜、上言承璀事、论魏博等等。故本书实为研究唐史特别是宪宗一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足以补两《唐书》之不足。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指海》(道光本、影道光本》第八集,另《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有 《李相国论事集》六卷、《遗文》 一卷本。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