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

马致远
  • 姓名:马致远
  • 别名:号东篱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大都(北京)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马致远,元曲家。号东篱。大都(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年辈晚于著名杂剧作家庾吉甫、白朴、关汉卿、而声名与之相埒。马致远虽然没有直接经历过金末元初的大动乱,也不可能有遗民思想,但是他却不断地思索着兴亡演变的历史。他既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又是一个冥思苦想的哲人。与元初其他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一样,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他把自己的艺术才能贡献给了杂剧创作事业,成为“梨园”中一个知名人物。他度过“二十年漂泊生涯”(〔大石调·青杏子〕《悟迷》套)。元贞时期,他参加了书会,并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以及李时中合撰《黄粱梦》。这时马致远对历史上的兴亡、人世间的荣辱,日益看破,他向往着归隐的生活。此后他到杭州,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录鬼簿》),后来退隐田园,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他的〔中吕·粉蝶儿〕《至治华夷》套曲,可能写于元英宗至治改元(1321)时,周德清在泰定元年(1324)写的《中原音韵自序》中,说马致远已去世,推知马致远卒年约在至治年间。


马致远的杂剧,现存有《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开坛阐教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等7种。此外,还有《刘阮误入桃源洞》第四折残曲。散曲现存辑本《东篱乐府》,计有小令104首(《全元散曲》所收略多于此),套数17套,是前期保存作品较多、影响最大的作家。


《汉宫秋》是在长期流传的“昭君出塞”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再创作而成的。故事内容有很大变动首先,历史上的王昭君本是汉元帝的宫女,当时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来汉求婚,王昭君因不满汉宫生活,自愿请行。西汉元帝竟宁元年,昭君出塞。入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呼韩邪单于死后,根据当时匈奴习俗。她又嫁给新立的单于(呼韩邪单于前妻大阏氏的儿)子),又生2女。马致远不拘泥于史实,将昭君出塞放在匈奴武力胁迫下进行,把王昭君改为汉元帝的爱妃。为了汉室江山,昭君不得不出塞和番,最后在汉匈交界处,投江而死。从而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并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气节的光辉动人的妇女形象。次,马致远将毛延寿写成一个叛国的逆贼,作为戏剧中被谴责的主要对象。最早把毛延寿与昭君出塞故事联系起来的记载见于《西京杂记》,但只是说毛延寿是当时被杀的画工之一,并没有明确说明向昭君索贿的就是毛延寿,更没有毛延寿将昭君画像献给匈奴单于,并唆使单于攻汉的记载。马致远经过加工创作,把矛头指向毛延寿和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从而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上亡国之臣的批判。


《青衫泪》通过妓女、士子、商人间三角关系的爱情纠葛,反映了元代社会中妓女的生活及其悲惨遭遇《荐福碑》通过剧中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抨击了现实社会中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黑暗现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元代知识阶层的愤懑不平。《岳阳楼》写吕洞宾在岳阳楼度脱柳树精的故事。它和《汉宫秋》都颇为流行。


《黄粱梦》是马致远的重要作品。《黄粱梦》故事。唐代有沈既济所著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翁与事,至金元则附会为钟离权度脱吕洞宾教教祖的神圣事迹,流传很广。马致远等梦》与《枕中记》相比较,《枕中记》只是表现“富贵如眼烟云”的虚幻思想,而《黄粱梦》则揭示了统治阶级的丑恶,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否定。


《陈抟高卧》、《任风子》也是作者晚年时所写的作品。《任风子》写马丹阳度任屠事,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与现实生活的决绝态度。


他的散曲表现了愤世厌世的思想,但曲词老健疏放、宏丽,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双调·夜行船〕《秋思》和〔越调·天净沙〕《秋思》都是元散曲中最著名的篇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天净沙〕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斋丛说》均称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和正音谱》将其“列群英之上”,称“其词典雅清丽人王世贞称其《秋思》套“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国维以其比诗中李商隐,词中欧阳修,“白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宋元戏曲史》)以为元杂剧中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三家鼎立”(《曲学通论》),“东篱又以清俊开宗”。总之,马致远是以其艺术风格领袖一种流派的作家,对明清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

诗文别集,十八卷,诗九卷,又名《揭文安公全集》、《文安集》、《秋宜集》等。诗文别集。元揭傒斯撰。各本卷数不一。揭傒斯,字曼硕,生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卒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揭源人。仁宗、英宗两朝历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等官。文宗参与纂修《皇朝经世大典》,又尝进《太平政要》,深得文宗信任,常字而不名,以示亲重。顺帝朝历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官。至正初诏修宋、辽、金三朝史书,揭傒斯为总裁官。卒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诗多为写景抒情、状物喻怀之作,但其中也往往摄取时事及民间疾苦入诗。《临川女》借一盲幼女之口言其家为佃农,母兄因为贫困将盲女投入江中,后为人所救。全诗言浅情深,读之令人酸鼻。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为《揭傒斯全集》,李梦生标校

佐治药言

佐治药言

《佐治药言》是清代 “幕学”著作。幕指幕宾、幕僚,是明清时官员私人聘请的处理具体政务的顾问。“佐治”即辅助长官为治之意。本书作者从幕多年,有感而发,告诫后人,故称 “药言”。作者汪辉祖是清乾隆年间江南名幕,本书在其生前已多次刻版发行,后收入 《知不足斋丛书》。近代又收入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 (初编)》。书中记录著者辅佐吏治三十余年之经验,内有尽心、尽言、不合则去、立心要正、词讼速结、息讼、求生、慎初报、命案察情形、盗案慎株累、严治地棍、读律、妇女不可轻唤、差禀拒捕宜察、须为犯人着想、勿轻引成案,访案宜慎等等

明史杂咏

明史杂咏

四卷。清严遂成(1694—?)撰。严遂成,字崧瞻,一作松占,号海珊,乌程 (今浙江吴兴)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父去世归乡。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因母丧归。后历雄州知州、云南嵩明州知州。遂成负诗名,工于咏物,或雄奇瘦硬,或委婉工致,风格两异。其咏史诗尤负盛名,被称为“诗史”,与唐胡曾、明李东阳有异,能自成一家。古体近体相间,故名曰杂咏。是书赋明一代之事,其中有精辟之见,然亦有伪讹及门户之旧论。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元明本说,卷上内题天目中峯广慧禅师语录,卷中下内题天目中峯普应国师法语,附淨土诗、梅花诗、一花五叶集跋。广录见碛韩弊烦函。又称《中峰和尚杂录》。收录《中峰和尚广录》所未收的示众、法语、偈颂、头陀苦行歌、托钵歌等,卷末附日本僧人此山玄的题跋,约编成于日本明和六年(1769)。收入《续藏经》。

论事

论事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观点作了解说和批判。全书共二十三品,二百一十七论。从内容上看,本论涉及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部派佛教各派主要争论的观点都有所体现,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本论采用了问答体形式,并未有标明是哪一家的观点,阅读时须借助觉音的注疏。研究者认为本论约成于佛灭四百年,亦即出自南方六论之后。南传佛经《弥兰陀王所问经》中曾有不少教义分析,谈到五百正见、五百异见等问题,表明该经与本论有很大的关系。近代译本不少。1915年里斯·戴维夫人(Mrs. Rhys Davids)等将其译成英文本《争论之要点》(Point of Controversyof Subjects of Discourse),由巴利圣典会出版。日译本载《南传大藏经》卷五七、五八。另有日本学者佐藤密雄和佐藤良智共译的单行本(包括觉音注),由大东出版社于昭和八年出版。俄国学者米纳耶夫(Minayeff)也刊行过部分原文。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等德目加以论述。本书援引之经典颇多,有华严经、宝光明陀罗尼、大善诱经、十法经等八十余种。本书现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国学者宾达(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书亦有英译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译成者,与汉译本比较之,则其内所引述华严等经之引文较为冗长,此外,又多处引用未传之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