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柱

- 姓名:迈柱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70
- 逝世日期:1738
- 民族族群:
迈柱(1670—1738),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姓喜塔拉氏。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笔帖式授国子监助教。后历官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五十五年(1716),巡视福建盐课。雍正元年(1723),巡视宁古塔。三年底,赴荆州,同将军武纳哈查处原任将军阿鲁侵蚀兵饷事。疏请在荆州附近购地,给兵丁耕种或招佃起租,以补粮饷,账济贫困兵丁。擢工部右侍郎,调吏部至江西审理德安知县萧彬、武宁知县廖科龄亏空事,并清查全省钱粮诸弊。署江西巡抚,任内秉公持正,多所建言。五年(1727),任湖广总督。六年初,奏堤工八事。七年,于永顺、保靖、桑植土司行改土归流,设府县。疏奏苗疆事宜四条:民人往苗土贸易者给予印照;苗疆分界处设市场;设立苗长;每处选土苗一、二十人充当民壮。九年,因黔苗不靖,请停止湖南醴陵、桂东等12州县矿石开采。十年底,给价收缴六里镇筆土司藏用鸟枪。十三年,奏准收容美土司设鹤峰州,改彝陵州为宜昌府,改永定卫为县等。督湖广数年,政绩显著,封疆宣力有年,著授大学士入京办事。寻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命暂管湖广总督事。乾隆元年(1736),兼管工部。次年,以病解任。卒,谥文恭。
迈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伪自由书
现代杂文集。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第5卷。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初版。收鲁迅1933年1~5月所作杂文《崇实》、《从讽刺到幽默》、《王化》等43篇。从1933年1月起,鲁迅因郁达夫的关系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写杂文,鲁迅杂文的特点就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所谓“自由”不过是一句骗人的鬼话。不久,就不能在上面发表了,《自由谈》变成了“不自由谈”。因此,鲁迅便把这本杂文集定名为《伪自由书》,结集出版时,增加了《前记》和《后记》。集中的《王道诗话》等9篇杂文,大部分是瞿秋白在鲁迅家中避难时,两人相互交谈意见之后,由瞿秋白执笔,用鲁迅的名义发表的。作者在辑集此书时,还把一部分论敌攻击自己的文章,加上按语附入书中以便人们对照阅读,把握较为确切的结论。本书初版时,封面题字是《伪自由书——名“不三不四集”》。1936年11月上海联华书局发行的普及本初版,封面题词则为《不三不四集》,上方又有红色阴文拉丁化拼音的“伪自由书”4个字。
翰林志
唐李肇撰。一卷。3800余字,书成于宪宗元和四年(809)。撰于作者任翰林学士时,故所记唐代翰林渊源、建置与沿革诸事。凡有厅堂苑宇、学士职掌、仪则、饮善、唱和等十三则。为记翰林院掌故的最古之作。宋洪遵收入《翰苑群书》。另有《百川学海》、《历代小史》等本。
佛学入门
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本《佛学入门》的内容取自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所編著之《佛学入门手册》与《太虚大师丛书》及净空大师《认识佛教》中之部份内容,加上李炳南菩萨所編著之《佛学十四讲》及方伦菩萨所编之《佛学教本》中之部份资料,再加以重新整编、打字排版,经邱淑真居士细心的校对,字体清晰,容易明了,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学习佛法。敬此谢忱。 本书的内容,从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说明佛教的缘起。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劝勉发菩提心,勤修无上佛道及用功修行的纲领。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讲述佛教的教理。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佛法的演化及传入中国的因缘。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讲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觉悟的人生,非消极、逃避、迷信的宗教信仰。第四十二章是介绍与本书有关之简易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 以上的分类,希望能协助初学佛者认识佛教,正确的入佛法之门,更盼一切有情,同发菩提心,共证无上道。
沙弥尼律仪要略
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辑集。一卷。上篇“戒律门”,所列十戒条章,依律藏“随”字函本文(指《沙弥尼戒经》)录出。下篇“威仪门”,所列二十二条则,于《大爱道比丘尼经》、《沙弥尼离戒文》及《第二分比丘尼随律威仪》中节出。又袾宏《沙弥律仪要略》内凡沙弥尼可通用者,亦采集之。本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注。一卷。系以颂赞加注释的形式述沙弥十戒、威仪、轨则师范的著作。作者在前言中说:“初受沙弥戒,未能广阅十律全经,研究精要,须先学此颂,为律关键也。”颂文依据《沙弥戒经》及经律之言,并事师法等文句撰出。书中以二十字为一颂,共成一百一十七颂。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全书分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其中‘藏教所摄门’,载述菩提流支、鸠摩罗什、昙牟谶、慧远、印法师、刘虬、岌法师、真谛、慧观、惠光、吉藏、法云、智顗、元晓、慧苑等之判教理论,并阐释华严宗之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判教学说,主张华严经属于圆教。其‘义理分齐门’,则广立门目,论理事无碍等教理。有关本书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始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成于贞元三年(787)。另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八载,则谓建中四年(783)起稿,历时四年乃成。本书之注疏有澄观自着之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疏演义钞三十卷,及净源之疏注一二○卷、贤昱之略注经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