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维德

- 姓名:倪维德
- 别名:字仲贤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吴县(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303
- 逝世日期:1377年
- 民族族群:
倪维德(1303~1377年),元代医学家。字仲贤,吴县(今属江苏)人。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迁居吴地。晚年在敕山建别墅,故自号敕山老人。世代业医,祖、父都有医名。维德自幼习儒,但淡于功名,热衷医学。当时的医生多遵崇《和剂局方》,因此很难适应多种疾病的治疗。维德则钻研金、元诸名医的医学著作,施用于临床,很有疗效。穷人求治,不仅授药,而且赠送煎药罐,他常说“医为儒者之一事”,为儒者不可不兼医。又主张医者当通盘学习伤寒、内伤、妇女、小儿治法,不可单业某一科,所以维德精于治各科的疾病。他见治眼病的专书十分缺乏,乃编《原机启微》(1370年)一书。其书名取法于《阴符经》所说:“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原机”即讨论眼病的意思。书中论眼病机理及治则,又述方剂配伍及药物炮炙,是现存较早的眼科专书。倪氏治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他认为刘完素、张子和主攻,李东垣主补中气,乃是随时代形势变化而产生的治病主张,因而临证时处方用药不可拘于一说。他还曾校订李东垣的《试效方》行世。
倪维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转化的象征: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
《转化的象征》宣告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关系的结束,同时也成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奠基。整本书的创作正如荣格所言,是一场心理爆发。他将医疗心理学从当时充满主观与个人偏颇的情势中解放出来,让大家了解潜意识是一种客观的、集体的心灵,并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转向了文学,在进行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创立了原型理论。
醒世歌
《醒世歌》,七言排律,作者是明代高僧德清。全文讲述的是憨山德清大师经历曲折坎坷,进而成为著作成就丰富的大德高僧。该诗广为流传,情文并茂,说理深刻透彻,发人深省。
铁笛子
《铁笛子》 是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离开兰州北关十七里有一个地方名叫花兰堡,是个两千多户人家的大镇。地当水陆要冲,一面通着黄河渡口,一面又是官驿往来要道,商贾云集,甚是繁富。附近还有许多小村镇,到处水田纵横,土厚泉甘,出产丰美,昔年甘凉、宁夏、青海、新疆各省各地往来贩运的货物都以此为集散转运之地,无形中成了西北诸省的交通枢纽。河岸上下游停满舟船皮筏,人烟稠密,热闹非常。附近村镇富翁甚多,除拥有大片田业、聚族而居的多年土著而外,另有好些都是靠着贩运羊毛、布匹、水菸、杂货以及各种土产因而致富的大商人。地方富足,屋是五方杂处,平日倒也安静。
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由广西向湖南进军途中,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的文告。以宗教语言,斥责清朝统治者为“阎罗妖”、“魔鬼”,“专迷惑缠捉”人民,是“人民仇敌”;号召清军弃暗投明,“速即反戈替天诛妖”;并呼唤人民投入推翻清朝的斗争。当年编入《颁行诏书》刊行。现据法国东方语言学校图书馆藏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刻本,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等书。
般若心经际决
般若心经际决,一卷,明大慧释,徐波序,正性序。
看破不说破
在生活中,对于身边人做出的不妥之事,有时我们会一眼看破其本质,但是碍于对象、场合和时机,并不合适说破,否则,既容易让人下不了台,又可能伤了情。在胡适逝世五十多年的今天,依然兴起“民国热”“胡适热”,这表明那一段不曾走远的历史令人神往,而来自胡适的声音也足以令国人百年聆听。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