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

- 姓名:倪瓒
- 别名:字元镇,号云林子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301年
- 逝世日期:1374年
- 民族族群:
倪瓒[zàn](1301年-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子,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生平异名甚多,有东海瓒、懒瓒,或变换姓名为奚元朗、元映、幻霞生,别号有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和萧闲仙卿。其先世广有钱财,是吴中有名富户。自幼好学,诗有“闭户读经史”句,家有清閟阁,置古书画于其中,人迹罕至。阁中藏书数千卷,他都亲手勘定。时与朋友诗酒唱和,与当时诗坛领袖杨维桢、顾瑛往来无间。他有洁癖,杨维桢曾在席间脱下一妓女鞋,置杯酒于其中,要大家传饮,倪大叫龌龊,拂袖而去。他一生不仕,至正十五年(1355),知天下将乱,变卖家产,散与亲朋,外出漫游,浪迹江湖。张士诚屡次召他,均被他逃脱,又拒绝其弟张士信买画,后被士信抓到,重加箠挞,他不发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说“出声便俗”。元亡后七年,回到家乡,死于姻亲邹惟高家,年七十四,身后凄凉。倪瓒以画知名,长于水墨山水,并工书法,也有诗名。他在《谢仲野诗序》中说:“吟咏得性情之正者,其惟渊明乎?韦、柳冲淡萧散,皆得陶之旨趣,下此则王摩诘矣。何则?富丽穷苦之词易工,幽深闲远之语难造。”可见他推崇的是田园山水诗冲淡萧散的诗风,他的诗歌便有自然秀拔,素淡无华的特点,如《对酒》、《寄熙本明》、《寄李隐者》等,用淡墨轻抹,意境似不涉尘俗,表现隐士情怀。孤鹤、白鸥、浮云、秋树,是他诗中常见的意象。他写了多首竹枝词,对历史兴亡殊多感慨,在《竹枝词序》中说:“余尝暮登濒湖诸山而眺览,见其浦溆沿回、云气出没,慨然有感于其中,欲托之音调以申其悲叹。”他与元遗民不同的是有关兴亡的题材不写元,而写宋,如竹枝词中的“阿翁闻说国兴亡”、《题郑所南兰》等。其七律写得整饬,《三月一日自松陵过华亭》可为代表。他还善词、曲,《历代词话》卷九称他的“小词亦澹而洁”,又赞他的[人月圆](惊回一枕江南梦)“词意高洁”,与他的冲淡诗风一致,而[柳梢青]《赠妓小琼英》则又“婉转多风”。其散曲今存小令六题十二首,《录鬼簿续编》称他的“送行[水仙子]二篇脍炙人口”,其曲似词,雅化痕迹很明显。著有《清閟阁集》十二卷、《倪云林诗集》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外记》遗事、墓志,《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明史》卷二九八、《新元史》卷二三八。
猜你喜欢的书
东京人
《东京人》是川端康成长篇小说代表作,分上下两册,描绘了战后东京一户平凡人家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日本社会的众生相。《东京人》洋洋洒洒60万字,直面美的残缺与毁灭,生存的艰难,人的欲望与孤独。住在东京的人,都是没有故乡的人。丧夫的敬子认识了岛木俊三和他女儿弓子。俊三的妻子因病长年在外地疗养,敬子和俊三便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敬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不但撑起全家开支,还承担俊三妻子的医疗费用,但俊三的公司却濒临破产。有一天,俊三忽然不告而别、销声匿迹。在有如两片破碎镜子一样重组的家里,敬子同她的亲生儿女、养女一道,在离合悲欢中体味着世间人情与善意,讲述着一个饱含爱与孤独的东京故事。
游天台山赋
辞赋名篇。东晋孙绰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天台山在今浙江东部天台县境。赋序是一篇精美散文诗,总体概括了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自然美的特征,分析了不见记载的原因:冥奥幽迥,罕登莫祀。交待了“奋藻以散怀”的写作动机。赋文以纪游的方式,夹叙夹议。先从外观,写天台山的高大、奇美,侧面构象,以虚出实,“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疑。”尤其是写南门二奇“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两句,名传千古。接着写身在山中一路观赏,披荒榛,陟峭崖,济楢溪,落五界,跨悬磴,临幽深,践滑石,搏翠屏,揽樛木,援葛藟,九折,至仙都。 以足迹为线索,既写出景点繁多,观览不及;又突出奇趣无穷,美不胜收。最后写游山的感受,进入无人之境,方可领悟到“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的佛道之理,方可感受到“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的人生妙趣。本赋以游览的感受悟理为创作主题,激情横溢,玄理层生,情、景、理交融在一起,探幽之情支配着冒险攀登,奇美之景将游兴升华到“出有入无”的精神至境。这篇成功的作品,最使作者自鸣得意,示其友人范启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晋书·孙绰传》)近人刘师培评此赋曰:“词旨清新,于晋赋最为特出。”(《中国中古文学史》)
杨氏女杀狗劝夫
元杂剧剧本。一名《王翛然断杀狗劝夫》。简名《杀狗劝夫》。萧天瑞撰。末本。故事写孙荣与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相交,其弟孙华规劝其兄。孙荣听信胡言,反将孙华逐出门外。孙荣妻知其夫不正,于是设计杀死一狗,剥去皮尾,饰以人衣,放在门前。孙荣见而大恐,请来柳、胡二人一同掩埋。二人反目不但不助,反而报官。孙华至公堂,为救其兄自认杀人。后荣妻杨氏亦至公堂,说明原委。官家惩处了柳、胡,旌表了杨氏。
大学证文
四卷,清毛奇龄著。此书备述诸家《大学》改本的同异。首先列注疏本,次列汉熹平石经本(有名无文,因石经本不存,且经考验旧文,知石经本即今注疏本,故只列其名),次列魏正始石经本,次为明道(程颢)改本,次为伊川(程颐)改本,次为朱子改本,都全录其文。次为王柏改本,次为季本改本,次为高攀龙改本, 次为葛寅亮改本,这几个本子仅列其异同,而不录全文。这对于研究《大学》版本流变异同很有价值。奇龄认为,“《大学》无古文、今文之殊,其所传文亦无石经本、注疏本之异”,但河南二程(颐、颢)却疑其引经处参错不一,且变置其文而加以增补;朱熹又复为之割析之,迁徙颠倒,于是便“搜列旧文,略证诸说而全列四改文于其后,曰《大学证文》”
木讷记
走进藏传佛教,领略雪域大师密勒日巴生平。 1930年,多杰大师在重庆弘法,口述木讷祖师(即密勒日巴)传记,张心若居士随听记录,日久成册,蔚然成书,名曰《木讷记》。密勒日巴大约生于1040年,是藏传佛教大师,在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密勒日巴七岁丧父,依据当地的习俗,家产由叔父托管,直到他成年。不料叔婶侵吞了他的家产。于是他舍弃了一切身外之物,四处寻访一个能够指引他求得心灵平静的上师。他终于结识了玛尓巴。玛尓巴是一名密法宗师和杰出学者,因从印度引入许多佛教经典而被称为“‘译者玛尓巴”。 在之后的岁月中,密勒日巴在深山洞穴中独居静修,偶尔到村落,以他的诗歌宣扬佛法。他有许多弟子、随众。传说,他死后,参与火化仪式的人们亲眼见到天女从天而降,带走他的舍利子。
后出阿弥陀佛偈
后汉失译。有十四偈。赞往生净土之胜妙。贞元录曰:‘后出阿弥陀偈经一卷(或无经字),一纸(后汉失译两译一失)。’日本未知此偈为何人所造,别云一切经中弥陀偈,令人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