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戚

宁戚
  • 姓名:宁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宁戚(生卒年不详)(应作甯戚,“宁”氏系后世讹传),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宁)姓始祖,卫国(今河南卫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甯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甯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甯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宁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禅的思想

禅的思想

本书系统梳理了禅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原理,既有原汁原味的禅的思想精髓,又有对生活体验的意见和建议,可作为了解东方禅学思想的入门之书。 本书按照知、行、问答的顺序编撰而成,分为禅思想、禅行为、禅问答三部分。通过解说达摩遗作、禅宗史书和古代韵文著作中的禅意,揭示出“二入四行观”“安心法门 ”“信心铭”等禅学思想的内涵及“无功用”“超个我”等禅学行为原理,进一步引导读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理解“禅是什么”。 铃木先生在本书中对一些参禅趣事的描绘细腻生动,增添了书稿的新鲜感,无形中也发挥了抚慰人心、启迪智慧的作用。

周易易简说

周易易简说

三卷,明高攀龙著。自序以为,其知易知,其能简能, 易简则天下之理得。故诠释《易》义,每条不过数言。主旨以天下有非易之心,而无非心之易,故贵于学。学之所在知非易则非心,非心则非易,易则吉,非易则凶,可见其书大旨。《四库全书》本。此书大略抄自高氏《周易孔义》而小有删改。全书阐释《易》旨,兼取朱熹、陆九渊之学,以“学《易》以检心”为主。《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诠解《易》义,每条不过数言。《自序》云:‘其知易知其能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痧疹辑要

痧疹辑要

以“痧疹”为名,为记述小儿麻疹的专著,但不少地方亦每痘疹并论,且引进西医新知。这一时期对麻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过墟志

过墟志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清墅西逸叟(康熙间人)原作,毛祥麟(1815?—1874以后)改作。原作文繁,分上下二卷,篇前有康熙十五年(1676)作者自序,长期仅有钞本流传,文字已多异同。至光绪间始有印本,题名或作《过墟志感》。今见有《纪录汇编》、 《虞初广志》、《香艳丛书》等本。改作文简,结构亦有变动,不分卷, 更名《孀姝殊遇》,首见于毛祥麟《墨馀录》 (1870),又有《今古奇闻》等本。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中有王承福的话说: “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焉,又经过时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身既死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富也。”这就是本篇命名的出典。从命名及作者小序看,本篇似乎仅仅在写黄家的兴衰,以昭因果报应之不爽。实则是写在明清换代之际江淮一带汉族地主阶级的升沉荣辱,寄寓了作者的亡国亡家之痛。这一点在原作中表现得比较清楚,改作则较含混。又,在流传中,有人揣测文中所写的清兵统帅是豫王多铎或端重王博洛。与史实不合,孟森已有考证。实际上,本文不过是据某些史学或传说的影子写成的一篇小说,很难考实。本篇以南下清兵东路统帅“从龙入关第一功臣”某某虏掠汉族地主孀妇刘三秀立为自己王妃一事为情节主线,牵出了一大批人物。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写清兵入关之前,江淮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及其消长升沉。一些旧家大族如刘氏、陈氏、宦家等都先后衰微了,正在倔起的则是象黄家这样的地主兼商人的新暴发户。这虽然仍是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却反映了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对正在没落的地主经济的一种冲击。作者是站在旧式地主一边的,对黄氏的丑恶面目有较多的暴露,但对旧式地主的那些不肖子孙也没有放过。这些描写都很有认识价值。第二个层次写清兵入关南下之后,在国破家亡的情势下,江淮地主阶级的种种丑态,以及满汉贵族和地主之间的互相勾结并最后合流的过程。汉族地主阶级成员,有的投降并受到重用,同清兵一起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有时又三心二意,李成栋就是一个代表。有的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清兵的利诱,不肯与清兵合作,李赓虞可为代表。刘三秀最为“精明”,善于依据客观形势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经过一番试探和铨衡之后,她看准了方向,一举平步青云,爬上了新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做了王妃,为自己捞到了实惠。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汉族地主阶级的某些不同侧面,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南史演义

南史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十二卷。卷首有许宝善序和凡例十条。今存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玉峰东景川局镌”原刊本,道光十年刊本和同治四年鹭门文德堂刊本等。主要记述了宋、齐、梁、陈四朝的兴衰盛变。小说结构清晰,主次有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达流畅。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繁更替中,作者浓笔重彩描写了宋高祖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这四个开国之主,又着重刻画了宋苍梧王、齐东昏侯、陈后主等亡国之君的荒淫和侯景之乱给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就把复杂的历史,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兴也,必有所以兴;其亡也,必有所以亡。”“所以”之缘就在于一个字——“民”。《南史演义》基本根据正史演绎而成,野史传言时见其中,使得小说更为跌宕起伏。

姚少监诗集

姚少监诗集

十卷。唐姚合撰。姚合,陕州陕石(今河南)人。宰相姚崇之曾孙。登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又为富平、万年二县尉。宝应中历监察殿中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为荆、杭二州刺史。后为户、刑二部郎中,谏议大夫,陕、虢观察史。开成末,终于秘书少监。姚合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著有诗集十卷。编有《极玄集》。据《崇文总目》载姚集一卷,而《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载作十卷。此集为毛晋所刻。分类编次,按送别、寄赠、闲适、时序、风月、题味、游览、宴集、和答、酬谢、花木、鸟兽、器用、哀挽、杂咏等内容分为十卷。但唐人无此例,盖宋人所编。据毛晋跋称“此为浙本,尚有川本,编次小异”。又称“得宋治平四年(1067)王颐石刻《武功县诗》三十首,其次序字句皆有不同。”知非唐时旧本。其诗多写个人生活与自然景色,诗风清丽典雅,善作五言诗。故诗家称其为“姚武功”,其诗体亦称“武功体”。自晚唐起即有人学习他的诗,宋末江湖派,明代竞陵派诗人亦多效其诗风。本书传世者有《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另有《唐六名家集》本,题为《姚少监诗》亦为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