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在田

倪在田
  • 姓名:倪在田
  • 别名:字子新,又字苕村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都霍家桥
  • 出生日期:1842
  • 逝世日期:1916
  • 民族族群:

倪在田(1842-1916),清代学者、诗文家。字子新,又字苕村,世居江都霍家桥。幼绝颖,八岁而五经四书皆毕,其父本源遂授以宋儒为学大旨,旁及百家。尤好顾氏《日知录》。年十七补县学生员。家贫,然为学益励,既而游京师,遍交当世贤达。晋学使谢维藩、晋抚张之洞、赣学使陈宝琛、秦抚边宝泉、皖抚陈彝、浙学使徐致祥,先后以礼来聘。在田所至省,其山川厄塞、民生利病,咸纪于书,且为之出谋划策。自佐浙幕归,遂家居不复远出。所著已刊者,有《续明纪事本末》十八卷,《扬州御寇录》一卷;未刊者《刍轩文集》若干卷,《居稽录》二十四卷,录拟顾氏《日知录》为之。《庸斋内外篇》,无卷数,计四百三十二万言。《述学》一卷。《诗存》二卷,纪自咸、同以来兵刑、政治及民生疾苦,而风云月露之词不入焉。《史贽》二卷,《蒙臆》一卷,《晋纪》一卷,《笔记》二卷,《潜邱小志》一卷,《淮盐小志》一卷等。

倪在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闲居录

闲居录

一卷。元吾丘衍(1268—1311)撰。吾丘衍字子行,号贞白处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详见《周秦刻石释音》。吾丘衍学问淹通。艺尤精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札记。此书即其札记手稿,生前未刊。后陆友仁得于吾丘衍从父家,抄录流传。实未经编定,皆随笔草创,先后不分,次序,字句亦多未修饰。其中,如驳戴侗六书故妄造古篆一条,辨徐铉篆书笔法一条,重复收入吾丘衍另外一书 《学古篇》 中,大约吾丘衍随笔札记如此,后采入《学古编》,而此札记则未消除所致。虽然如此,书中零玑碎玉,仍然可采。如,辨颜氏误解勿勿; 辨魏伯阳《参同契》误以易字从日月;辨杜甫非不咏海棠等,皆有见识。书中也有可商榷之处,如,论尧典中星以为四时皆以戌刻为昏,未免武断。论借书一瓻,谓以瓮盛卷轴,亦为穿凿。论奥灶字与《尔雅》相违,论五伯字不考 《后汉书·祢衡传》,以为唐人行杖之数等,亦不免于疏漏。间有杂谈神怪之处,也多芜杂。今传本主要有《吾子行二种》、《四库全书》、《学津讨原》、《武林往哲遗箸》 等丛书本。

琅琊漫抄

琅琊漫抄

笔记。明文林撰。原书已佚。今存40余则,多记录当时见闻。有一些为民间传说、故事,如《阿丑善诙谐》、《宋太祖与薛妪》、《活石》、《吴官童退胡兵》。

普济方[四库本]

普济方[四库本]

四百二十六卷。 明朱橚撰。朱橚,即周定王,明皇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此书为朱橚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此外还有《救荒本草》。本书刊于永乐四年(1406)(一说成书于十四世纪末)。朱氏喜研方药,此书系广采博收明初以前各种医籍中方剂和有关著作编辑而成,甚至还兼收其它传记、杂说、道藏、佛书中的有关记载。为我国收方最多的方书。原书为一百六十八卷,已佚,仅有残缺本。《四库全书》收此书时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九百五十万字。所收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中每个病候都有论有方。卷一至卷五为方脉,卷六至卷十二为运气,卷十三至卷四十三为脏腑,卷四十四至卷八十六为五官,卷八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为杂病, 卷二百五十一至卷二百六十七为杂治,卷二百六十八至卷二百七十 一为杂录和符禁,卷二百七十二至卷三百一十五为外伤, 卷三百一十六至卷三百五十七为妇科, 卷三百五十八至卷四百零八为儿科,卷四百零九至卷四百二十四为针灸,卷四百二十五至卷四百二十六为本草。从内容看,全书分列一百多门,大致可分为总论、身形、诸疾、诸疮肿、妇人、婴孩和针灸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第二部分为身形,内分头、面、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等九门,第三部分为诸疾,包括诸风、伤寒、时气、热病以及杂治等三十九门,第四部分为诸疮肿,内分疮肿、痈疽、瘰疬、瘿瘤、痔漏、折伤、膏药等门,第五部分为妇人,内分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难产等四门,第六部分为婴孩,先载儿科诊断法,次为新生儿护理法和新生儿常见疾病,后列各种儿科病候,第七部分为针灸,分为总论、经络喻穴、各种病候针灸疗法,此外还附有本草药性畏恶和异名二卷。

闽中十子诗

闽中十子诗

三十卷。明袁表、马荧合编。袁表字景从,荧字用昭,皆福州人。表官临州通判,为人耿介,曾以事忤权贵入狱,人叹其直,长于歌诗,有《江南春集》。此书为明诗总集,为袁表、马荧于万历四年(1576)从高以陈家所藏诸人之诗中选辑而成。所谓闽中十子,是指福清人林鸿,著有《膳部集》; 长乐人陈亮,著有《储玉斋集》;长乐人高廷礼,著有《木天清气集》、《啸台集》; 闽县王恭,著有《白云樵唱》、《凤台清啸》、《草泽狂歌》诸集; 闽县人唐泰,诗佚不传,散见《善鸣集》;闽县人郑定,著有《澹斋集》;永福人王尔,著有《虚舟集》;闽县人王褒,著有《养静集》; 闽县人周元,著有《宜秋集》;侯官人黄元,其集名已不传,此十人遗集已不尽传,是编能采撷菁华,存其梗概,颇能见闽中诗派的整体风貌。闽中十子皆宗法唐人,其佳者色泽高华,音调谐畅。但他们均有模拟过甚、食而未化的毛病,因而产生不良影响,故后人评论说:“考闽中诗派,多以十子为宗,厥后辗转流传,渐成窠臼。其初已有唐摹晋帖之评,其后遂至有诗必律,有律必七言,而晋安一派乃至为世诟厉。论闽中诗者,尝深病之。” 有 《四库全书》本。

俱舍论法宗原

俱舍论法宗原

简称《法宗原》。佛教著述。唐普光撰。一卷。依《俱舍论》,为初学者略示一切有部之诸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其后略释诸法体相,并略以百门分别七十五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续灯正统

续灯正统

凡四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僧别庵性统编,康熙三十年(1691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辑录宋末至明代禅林耆宿之略传与机缘问答。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五世、曹洞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七世,以及法系未详者,约计二千三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