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涛

倪涛
  • 姓名:倪涛
  • 别名:字崐渠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669
  • 逝世日期:约1752
  • 民族族群:

倪涛(1669—约1752)(倪涛的生卒年史籍阙载,具体考证见钱伟彊《倪涛<六艺之一録>研究》第一章《倪涛生平及<六艺之一録>的编纂考论》),字崐渠,一字山友,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祖籍安徽休宁,出生於一个世守儒素的文化世家,远祖系元代大儒倪士毅,士毅所撰《四书辑释大成》为明官修《四书大全》的底本,对明、清两代士子影响深远。祖父倪功字国勋,因经商而发家,明亡前後定居浙江,後寄籍钱塘,子孙遂为钱塘人。倪涛二叔倪璠,字鲁玉,康熙乙酉(一七〇五)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倪璠在当时颇有学名,与万经等人为挚友,著有《周易兼两》、《神州古史考》、《庾子山集注》等书,其中《庾子山集注》尤精审,中华书局点校本《庾子山集》即用倪璠注本。其三叔瑞锡、五叔珖皆以贡生官教谕,在当时颇负文名。


出生於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的倪涛少承家学,勤於治学,他“幼聪颖,过目不忘”(李楁:《杭州府志》卷一三八《倪涛传》),而且“家饶藏书,又善诵习”(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五《破虱録序》)。他交游广泛,与当时杭郡文化群体中的厉鹗、杭世骏、丁敬、梁文濂、倪国琏、汪惟宪、赵昱、吴焯、汪师韩、金甡等人为师友,切磋问学,孜孜不倦,“榜其斋曰‘蛾术’,於四部之书无所不窥,锐意著述”李楁:《杭州府志》卷一三八《倪涛传》。他虽学问淹贯,但仕途偃蹇,直至七十九岁时,始以岁贡生的身份出任遂安县训导。然其平日“为人谦谦然若不足,怀材抱器,无所遇合,一无介意,日以文史自娱,笔墨之缘,老而弥笃”,“牙签满架,手披目览,抄誊几愁腕脱”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七《述倪山友著书》。他卒於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前後,享年约八十三、四岁。倪涛平生锐意著作,“撰述之富等身”,“著书十七种,共七百二十卷”潘衍桐:《两浙輶轩续録·补遗》卷一引《武林道古録》。,其中有《佣吹録注》二百馀卷、《周易述》百卷、《周易蛾术》七十二卷、《南北史汇类钞》二十四卷、《破虱録》一百二十卷、《异闻合璧》二十四卷等,但大都已亡佚,今存者仅《六艺之一録》、《水经注类钞》、《武林石刻记》、《文房四谱》四种,而其中《六艺之一録》四百六卷、《续编》十四卷最为著名。倪涛“不假门生子弟之助,阅市借人,晨书暝写,数易寒暑,以成书学之巨观”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二《六艺之一録序》。的这部《六艺之一録》,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书学文献纂集类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书学资料,《四库提要》认为此书“排比贯串上下二千馀年,洪纤悉具,实为书家总汇”,“若唐以後论书之语,则未有赅备於是者矣”(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三《六艺之一録》),可以说,清乾隆以前有关书法、金石之学的资料此书几乎收罗殆尽,其文献学意义非同一般。

倪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假曙光

假曙光

《假曙光》描写的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纽约,富家子刘易斯•雷西去欧洲旅行时,父亲委托他购买意大利名画创建“雷西画廊”,结果在欧洲受到年轻美术评论家罗斯金等人指点的刘易斯,与以老雷西为首的守旧老纽约人在艺术品味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极具讽刺意味的事件。

宝晋英光集

宝晋英光集

八卷。宋米芾撰。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龙门居士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 “宋四家”。因母侍宣仁后,补为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米芾以书画名,而文章亦颇不俗,韩驹称“芾之诗有恶无凡”,岳珂序中引《思陵翰墨志》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尘之上。觉其词翰同有凌云之气。”敏行 《独醒杂志》亦载:“苏轼尝言,自海南归,舟中闻诸子诵所作古赋,始恨知之之晚。”米芾书画甚得王羲之笔意,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王安石曾摘其诗句于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米芾性情豪爽,清高自傲,因其举止颠狂,故人称 “米颠”。平生所作,不录一篇投王公显贵,而遇知己索一、二篇,则亲往送之。元丰时,至金陵识王安石,过苏州时识苏轼,皆不执弟子礼,可见其性格自负之至。集名“宝晋”为芾之斋名,“英光”乃其堂名,合二名以名一书,古无是例。著有《书史》、《画史》、《砚史》、《宝章待访录》等。此集卷端有岳珂《序》,称:南渡之后,米芾诗文皆散佚,岳珂官润州时,采其遗文汇为一编,即此书。此书卷一为赋,卷二、三为古诗,卷四、卷五为律诗。卷六为序、记、赞、偈、铭,卷七为碑文、墓表、题跋,卷八为杂著、榜文、札子。岳珂《序》引《思陵翰墨志》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似有凌云之气。”其传世有《四库全书》本,明清抄本。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晋嵇康撰。山涛字巨源,他与本篇作者都是“竹林七贤”中人物。涛曾任选曹郎,后他迁,欲荐嵇康代其原职,康作此书拒绝。本篇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指归,就礼法的森严提出“七不堪”,就生性的放荡提出“二甚不可”,以此表示不与世俗合流的决心。文笔之幽默,骋情之自由,可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如写自己的独立不羁:“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再如对山涛的抨击:“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鹓雏以死鼠也。”文章所流露的批判精神,具有广泛的针对性,它不但触及到了山涛的灵魂,还触及到了司马氏统冶集团的本质,这不免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前因。

遇恩录

遇恩录

值得珍视的朱元璋口语实录。

续西游记

续西游记

长篇小说。佚名著。一百回。清袁文典《明滇南诗略》卷一称明初人兰茂曾作《续西游记》,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又谓其友季跪作《西游续记》(《续西游》),是否本书,均系孤证,难以信从。《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其内容是写唐僧师徒第一次取经见如来佛后,在漫长的返回东土道路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仍为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书所叙妖魔大多以要吃唐僧肉为目的,给唐僧造成八十一难。本书之妖魔则是要抢夺经卷,因为经卷能消灾去病,增福延寿。唐僧师徒东回时,如来佛因悟空等来时降妖灭怪,杀伤生灵,违背佛规,提出回东途中应以诚心化魔,经棒不可同行,强行收缴他们的武器。孙悟空很不满意,一气之下说出八十八种机心,于是,便在归途中遇上了八十八种魔难。因孙悟空等没有兵器了,无法战胜妖魔,如来佛又另派优婆塞灵虚子和比丘僧沿途护送,并赐他们二人菩提珠八十八颗,和木鱼梆子一个,让其在途中净心驱魅。小说情节曲折,魔难丛生,引人入胜。本书原流传甚少,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值得一读。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世凯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