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涛

- 姓名:倪涛
- 别名:字崐渠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669
- 逝世日期:约1752
- 民族族群:
倪涛(1669—约1752)(倪涛的生卒年史籍阙载,具体考证见钱伟彊《倪涛<六艺之一録>研究》第一章《倪涛生平及<六艺之一録>的编纂考论》),字崐渠,一字山友,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祖籍安徽休宁,出生於一个世守儒素的文化世家,远祖系元代大儒倪士毅,士毅所撰《四书辑释大成》为明官修《四书大全》的底本,对明、清两代士子影响深远。祖父倪功字国勋,因经商而发家,明亡前後定居浙江,後寄籍钱塘,子孙遂为钱塘人。倪涛二叔倪璠,字鲁玉,康熙乙酉(一七〇五)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倪璠在当时颇有学名,与万经等人为挚友,著有《周易兼两》、《神州古史考》、《庾子山集注》等书,其中《庾子山集注》尤精审,中华书局点校本《庾子山集》即用倪璠注本。其三叔瑞锡、五叔珖皆以贡生官教谕,在当时颇负文名。
出生於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的倪涛少承家学,勤於治学,他“幼聪颖,过目不忘”(李楁:《杭州府志》卷一三八《倪涛传》),而且“家饶藏书,又善诵习”(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五《破虱録序》)。他交游广泛,与当时杭郡文化群体中的厉鹗、杭世骏、丁敬、梁文濂、倪国琏、汪惟宪、赵昱、吴焯、汪师韩、金甡等人为师友,切磋问学,孜孜不倦,“榜其斋曰‘蛾术’,於四部之书无所不窥,锐意著述”李楁:《杭州府志》卷一三八《倪涛传》。他虽学问淹贯,但仕途偃蹇,直至七十九岁时,始以岁贡生的身份出任遂安县训导。然其平日“为人谦谦然若不足,怀材抱器,无所遇合,一无介意,日以文史自娱,笔墨之缘,老而弥笃”,“牙签满架,手披目览,抄誊几愁腕脱”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七《述倪山友著书》。他卒於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前後,享年约八十三、四岁。倪涛平生锐意著作,“撰述之富等身”,“著书十七种,共七百二十卷”潘衍桐:《两浙輶轩续録·补遗》卷一引《武林道古録》。,其中有《佣吹録注》二百馀卷、《周易述》百卷、《周易蛾术》七十二卷、《南北史汇类钞》二十四卷、《破虱録》一百二十卷、《异闻合璧》二十四卷等,但大都已亡佚,今存者仅《六艺之一録》、《水经注类钞》、《武林石刻记》、《文房四谱》四种,而其中《六艺之一録》四百六卷、《续编》十四卷最为著名。倪涛“不假门生子弟之助,阅市借人,晨书暝写,数易寒暑,以成书学之巨观”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二《六艺之一録序》。的这部《六艺之一録》,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书学文献纂集类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书学资料,《四库提要》认为此书“排比贯串上下二千馀年,洪纤悉具,实为书家总汇”,“若唐以後论书之语,则未有赅备於是者矣”(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三《六艺之一録》),可以说,清乾隆以前有关书法、金石之学的资料此书几乎收罗殆尽,其文献学意义非同一般。
倪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退休探长
《退休探长》是迪伦马特侦探小说的未竟之作。小说主人公赫希施泰特勒探长几乎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和《嫌疑》中的贝尔拉赫探长形象的翻版。按照迪伦马特的说法,这部小说原本打算描写这样一个故事:“在他长久的职业生涯里,一个伯尔尼探长出于人道,出于对人类法律缺陷的了解,放手让一些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退休后的最初日子里,他要一一去拜访这些人。”这部小说于1995年在苏黎世《世界周刊》连载,瑞士作家韦德默为之续写了一个可能的结局:多年以后,探长又与同一伙犯罪分子再次实施了入室抢劫,进入作家迪伦马特的酒窖里。最终是入室抢劫犯、政治家和作者济济一堂,品酒探讨法律和公正问题,直到黎明的曙光照耀大地。《退休探长》呈现出一种断断续续万花筒般的叙事结构,其中交织着各种令读者难以想象的社会问题和冲突,这也许是迪伦马特留给读者一个品味不尽的“悬案”。
福地
波兰长篇小说。符·莱蒙特著。创作于1897—1898年。小说共39章,中译本近60万字。本书以当时波兰最大的工业城市、财富追求者心目中的“福地”——罗兹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为题材,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生存竞争,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尔虞我诈,为榨取超额利润不顾工人死活的吸血鬼嘴脸。小说主人公波兰实业家博罗维耶茨基和犹太资本家莫雷茨合股开印染厂。博罗维耶茨基善于玩弄手段,欺骗工人,对工人十分残酷。可他在表面上道貌岸然,还假惺惺地关照工人,为乡下的穷人“解决困难”。另一个资本家、犹太人谢亚也是一个一贯不择手段榨取工人血汗的吸血鬼。他竟然从工人的医疗金中千方百计加以克扣肥私。但谢亚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方面,却不能与博罗维耶茨基相匹敌,因而感到博罗维耶茨基对他是个很大的威胁,就绞尽脑汁设法把博罗维耶茨基吃掉。犹太银行家格罗斯吕克站在谢亚一边,为压倒博罗维耶茨基,他联合了罗兹所有的犹太资本家,共同对付博罗维耶茨基。他看中了莫雷茨,试图让他成为他们在博罗维耶茨基内部的代理人。但莫雷茨比博罗维耶茨基和银行家格罗斯吕克更阴险、更狡猾。他表面上和多年好友博罗维耶茨基“密切合作”,事实上他却背后搞小动作,企图利用博罗维耶茨基一时缺乏现金的机会,排挤博罗维耶茨基,以夺取工厂的所有权。为此,莫雷茨还私下和格罗斯吕克订下了合同和行动计划。一次,博罗维耶茨基外出,新建厂房突然起火,工厂损失惨重。莫雷茨一面假意对博罗维耶茨基表示同情,一面却向博罗维耶茨基提出退股和要买他遭灾后的工厂地皮。博罗维耶茨基看到莫雷茨居心叵测,一怒之下,便和莫雷茨绝了交。后来,博罗维耶茨基幸得一个德国资本家缪列尔的帮助,才得以重振工厂。博罗维耶茨基虽然重新获得了这块福地,但金钱和利益给他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闷和烦恼,是套在他身上的枷锁。他感到他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幸福。作品通过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反映出作者鲜明的民主主义立场、敏锐的洞察力和现实主义创作才能。
农桑衣食撮要
元鲁明善撰。明善元史无传,其始末未详。此本有其幕僚导江张序一篇,称明善威乌尔人,以父字鲁为氏,名铁柱,以字行。于延祐甲寅出监寿郡,始撰是书,且锓诸梓。又有明善自序、则称叨宪纪之任,取所藏农桑撮要刊之学宫。末署至顺元年六月,盖自寿阳刊版之后,阅十有七年而重付剞劂者也。鲁明善曾任寿阳(今安徽寿县)郡监,他考察了江南一带的农业,并研究了当时流行的许多农书,在此基础上写成《农桑衣食撮要》。书中按月列举应做的农事,包括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蚕、蜂等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酿造等
武则天
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 她临危不慌,计算精确可靠,稳打稳扎,方寸不乱。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 不同的人会对这位中国的第一个女皇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 那些崇尚致胜术的人会把这个敢作敢为女人视为天下第一英雄。 那些女权主义者会对武后乱伦、淫乱这些罪名十分不屑。 历史学家会谴责她除异己、诛大臣、信图谶、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等行为。但又会对她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崇文学、重著述等措施而信服。从题材上看,南宫搏写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女人。为什么专挑妇女人,写些风流韵事呢?是作者意存佻挞、性好风流吗?不然。女人的身世,跟宫朝政局时代社会、人际网络、基本上无甚关系。这些女人,是因与君王等特殊男人有关了,才间接与这个社会和历史有关的。关联起来以后,她们可能被指责为祸国之妖姬,可能成为时代沧桑的见证。但就她本身来说,她的生命、喜怒、情受、遭际,共实自成脉络、自成风景。南宫搏所要描绘的,就是这一段风景,因此,他不但关切历史中的个人,还希望能检索大的社会历史之外的个人史。
北巡私记
刘佶撰。作者元末供职于朝廷,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并将此事美化为“北巡”,故名其书为《北巡私记》。全书记载自至正二十八年(1368)闰七月至三十年正月,共十七月之事,所记多为元顺帝仓促北逃以及最后死去的经过,其中对逃亡的路线、途中的狼狈情状、统治阶级间的倾轧及腐朽劣迹等,均有生动的记载。关于这段史实,本书是现存的唯一汉文记载,且为作者所亲自经历,故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柯劭忞于光绪戊申(1908)得此书时,称之为“希世之秘笈”,“如获海外奇珍,自诧为平生第一幸事”。此言不无道理。本书有《云窗丛刻》本。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著。原系1961年起在南京佛学研究班讲课的讲稿,后经作者修改,197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建国后第一部论述印度佛学史的重要著作。除正文外,还有《附录》八篇,大部分是发表于《现代佛学》上的佛学论文。该书把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佛学研究的成果,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籍先后顺序,论述了各时期印度佛学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学发展概况,勾画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对各宗派的根本典据、师承以及前后学说的发展变化做了详尽的考证。对佛经版本、原典或异译本作了大量的校勘,所有校勘,竟委穷原,务求落实。对一些长期来被弄错了的或者模糊不清的史实,作出了较合理的答案。诸如关于佛灭年代“点记说”的提出,“分别论者”是上座部的刊定,说一切有部《相应阿含》的发现,唯识古今学的辨析等等,均属作者孤明先发之见,已为一些佛教学者所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