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积中

蒲积中
  • 姓名:蒲积中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蒲积中,宋眉山 (今属四川) 人。著《古今岁时杂咏》四十六卷行于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蒲积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卢溪集

卢溪集

诗文别集。一作《泸溪集》、《卢溪文集》、《卢溪先生文集》。宋王庭珪撰。有五十卷本,即周必大《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庭珪行状》所云之本。原本已佚。今存最早刊本。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本,即《四库全书》所收之本。有七卷本,为诗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著录,已佚。有十卷本,《宋史·艺文志》著录,亦佚。有二十卷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四著录,篇第与嘉靖本大体不异,惟逐卷归并;卷一有校正、重刊衔名两行,当是明代重刊,可以改正嘉靖本误脱之处颇多,系从旧本出,傅氏著录者为明写本。《四库全书》本附录有韩驹等多人跋,最末为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欧阳玄跋,疑元时有刊本。卷一至卷八为古体诗,卷九至卷二四为近体诗,卷二五为换词,共七百六十一首。后二十五卷为杂文。卷末附残篇诗句若干首。另有《卢溪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今存。其他著述《易解》、《论语讲义》《沧海遗珠》等九种,均早佚。

彷徨

彷徨

短篇小说集。鲁迅著。北新书局1926年8月出版。收1924至192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长明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离婚》等。这些作品揭示了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写出农民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奴役,从而根本上否定和批判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书中还着重对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探索,批判他们个人主义的软弱性,同时还讽刺和鞭挞了封建余孽。作者在此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他在寂寞孤独中坚持战斗、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对中国社会问题和出路问题的思考。《彷徨》在艺术上比《呐喊》更臻圆熟,尤其是擅长用“画眼睛”的白描手法来塑造人物,寥寥几笔,神形毕现,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本草著作。42卷。托名宋寇宗奭编撰,南宋许洪校正。其分卷及节取内容表明 《新编类要图注本草》乃此书祖本,为 《大观本草》、《本草衍义》之合编删节本。其内容较祖本又更简略,且药名不分朱墨,文图舛错甚多。今有明 《道藏》本,流传较广。

胎息经笺疏

胎息经笺疏

尚自幼多病,又乏齐物乐天之智,常汲汲于死生之域,故于修养诸术,道佛学说,无不参究,冀得延命固形,超脱证果。然念余多年来,学愈多,行余蔓,与日损之旨,大相背谬,自亦知之。适一九五一冬日二十五,腊之十五日,闲居无事,因思学道半生,有何受用,无常一到,将何应付,不禁惊起,欲痛改前非,身体力行。然行将何据?细忖道书种种,伪谬者固无论矣。其他纵非伪谬,或则陈义过深,(如参同契,悟真篇等)或则支离寡要,(如道藏中之绝大部分),求其能为初学楷式,而内容精当扼要,足为实证之资者,其惟胎息经乎。惜经疏与幻真先生注,皆欠妥善,故当即决心参考各家要言,作成笺疏,以便一己之行持,且以与佛密互证。惟年来从事医学内典之纂辑,此意搁置已久,今幸二者大体就绪,故特及之,此作笺疏之缘起也。

新人生观

新人生观

罗家伦著,1942年在重庆出版,到1944年,在重庆、上海等由商务印书馆承印,和在天津、青岛翻版共27版,影响极大。1960年9月在台北出版,1989年11月又由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2万字。全书共分十六讲,作者并未照传统写法分门别类论列人生各部分,而是把中国民族思想和生命中缺少或贫乏的部分,特别提出来探讨、发挥而自成一体。作者认为,建立新人生观,就是建立新的人生哲学,它是对于人生意义的观察、生命价值的探讨。随着人们宗教信仰的动摇,重估生命价值,以建立新的人生哲学便是非常必要了。新人生哲学与旧人生哲学不同,它不是专讲“应该”,而是要讲“不行”;不是专恃权威或传统,而是要以理智来审察现代的要求和生存的条件;它不讲“明心见性”,更不涉善恶之论,而是主张整个人生及其性格与风度的养成,从知识中探讨生命的奥秘,并从经验与习惯中培养理想的生活;它不把行为的标准建立在冥思幻想上,同时也不把它建立在冲动欲望上,而要从民族和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里,寻出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以决定个人所应养成的性格与风度。依据上述态度,应建立三种新的人生观:即动的人生观、创造的人生观和大我的人生观。

鹦鹉经

鹦鹉经

全一卷。又称佛说鹦鹉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昔印度舍卫城有人名鹦鹉摩牢兜罗子,佛尝乞食其家,为说此经。内容述说人身有高下、好恶、清浊、健疾、美丑、贵贱、能无能、贫富、智愚等因果本末。本经之汉译本另有:(一)中阿含卷四十四鹦鹉经。(二)分别善恶报应经,天息灾译。 (三)兜调经,译者佚名。(四)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法智译。(五)净意优婆塞所问经,施护译。[历代三宝纪卷十、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