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百川

彭百川
  • 姓名:彭百川
  • 别名:字叔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南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彭百川,南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字叔融。魏了翁尝跋其父墓志铭,称百川始欲以绍熙元年(1190)葬其父,而牵于阴阳拘畏之说,至嘉定二年(1209)始成葬。则当为光宗、宁宗时人。好学不辍,终老布衣。著有《太平治迹统类》、《中兴治迹统类》。

彭百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侨吴集

侨吴集

诗文集。元郑元祐(1292—1364)撰。十二卷。元祐字明德,遂昌(今属浙江)人。至正间除平江路儒学教授,以疾去。后擢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元祐右臂有疾,以左手书写,自号尚左生。有《遂昌杂录》。《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明弘治九年(1496)张习刻本传世。据张习跋语,郑元祐有《遂昌山人集》20卷,仅分为诗、文两大部分,没有按文体类编,“皆漫稿也”。又有《侨吴集》,“编次固当,然多繁芜重出”,张习择诗文之精纯者并为12卷,仍名为《侨吴集》刊行于世。今本《侨吴集》都是源于张习刻本。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简称《上元九天真灵玄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乃太上玉晨君授七真(金明七真),内载上天三百六十五部将军官吏之职位官号,以及其部属兵将官吏之数。故本书又称「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将军玄箓」。据称此箓所载天官兵将「常镇守九天上元,以辅三十六皇之治也」。上即主运天地正气,中即扶命天帝国君,下拯三界之群生,依法盟受此箓,可降伏邪魔野道,使正道运行,法教兴盛。书中有授度此箓之章仪盟信。

西山群仙会真记

西山群仙会真记

题施肩吾撰,李竦编。道教经书。五卷。简称《会真记》。施肩吾为唐代道士,元和十年(815)进士,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修道,道号华阳真人。或云施肩吾似有二人。《四库提要》认为此书系金元间道士伪托,或云此书所出不晚于北宋。据自序说,全书从前圣后圣秘密参同,一集五卷,取五行正体之数,每卷五篇,应一气纯阳之义,演说玄机,发明钟吕太上至言。此书与题施肩吾编撰的《钟吕传道集》内容基本相同。书中引《太上隐书》、《西山记》、《灵宝内观经》、《通玄经》等多种道经及葛仙翁、阴真君、吕真人等语录,论说炼养内丹之法,主旨依据《参同契》,以明抽添之理,超脱之功。卷一为《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卷二为《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卷三为《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卷四为《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卷五为《錬法入道》、《錬形化气》、《錬气成神》、《錬神合道》、《錬道入圣》。系道教内丹比较具理论系统的著作,对研究宋元道教内丹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书筏

书筏

一卷。书法杂论。清代笪重光撰。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君宣,蟾光,自称郁风扫叶道,江苏丹徒(一说句容)人。顺治进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与明珠忤,罢归。工书画,擅诗文,字如其人。清代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其书曰:“书出入苏、米,纵逸之致。”在辛书取法眉山,笔意超逸名贵,与姜西溟、汪退谷、何义门齐名,称“四大家”。是编所言书法凡二十九则,至为精审。综论笔法、墨法、结字、章法、风格等书法艺术方面的问题。所论能从实践经验出发,富有创造性,如第二则关于各种笔划用笔的用语,第六则论书法布白,第十四则论书法创作要素的奇正、曲直、屈伸等的辩证关系,都能道前人所未道。原与《画筌》并行,但文体不类,故有人疑其“非《书筏》全文”。

出定后语

出定后语

富永仲基著,是一部批判佛教经典的著作。写于1744年。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13章,依次是:教起前后、经说异同、如是我闻、须弥诸天世界、三藏阿毗昙修多罗伽陀、九部十二部方等乘、涅槃华严二喻、神通、地位、七佛三祗、言有三物、八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下卷12章,依次是:戒、室娶、肉食、有宗、空有、南三北七、禅家祖承、曼陀罗氏、外道、佛出朝代、三教、杂。在此书中,富永仲基提出了思想发展的“加上法则”,即认为一切思想的发展,都是后起的思想排斥了以前的思想,因而便在以前的思想上加上了一些东西,从而创立新思想。如,佛教最初是阿含的小乘教,其后被般若、法华、华严、涅槃、禅、真言依次否定前说,加上一些东西,创立新的宗派。这样他得出的结论是:“诸教兴起之分,皆主出于其相加上,不于其相加上,则道法何张,乃古今道法之自然也。”证明了大乘教是很久以后的后代人的做作,是不足凭信的。他还论证了关于佛教的须弥山说和三千大千世界等思想不可信的原因:“世界之说,其实漠然,不过以语心理,亦何知然否。”他又否定了三世因缘之说,排斥阿赖耶识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批判了佛教的神秘主义、禁欲主义,仅仅留下了他认为合理的可取部分——道德说,断定佛的真理归根结蒂“只在于树善而已”。他还将这种“加上法则”推广应用于儒学和神道的研究,认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王道之说,乃出自齐桓、晋文的霸道之上。伺在儒教之中,孔子殁后,儒分为八,而皆出于孔子之上。此后也是一一相否加上。不但儒教如此,神道也是这样。一切思想都是跟着时代推移,没有一成不变的。仲基的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观察方法。这种对于佛教经典的考证的、批判的研究,把以往儒者从道学的、经世的和有几分认识论的观点所进行的佛教批判提到更高一级的阶段,成为佛教的历史研究的先驱。对佛教来说,大概是最根本的沉重打击。仲基的这一研究方法被后来的服部天游和平田笃胤所继承,同时他的见解也受到了僧侣方面的猛烈攻击。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纯梵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