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琳

- 姓名:浦琳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浦琳(约公元一八o八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清乾隆年间扬州评话艺人。字天玉。因右手短而捩,人称“㧙子。”幼小贫孤,以乞讨、扫街为生。后靠耳濡邻人演习评话而自学说书。渐次采集众小说家因果之书加以润饰,首创带有自传性质的《清风闸》。围绕着主人公无赖皮五的遭遇,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对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他善于模拟各色人物,兼工笑话、口技,演出效果十分强烈,“闻者欢咳嗢噱,进而毛发尽悚,”(李斗《扬州画舫录》),“听之者靡不动魄惊心,至有欷歔泣下者”(金兆燕《国子先生全集》)。《清风闸》经数代艺人加工、创造,一直传演至今。蒲氏所收弟子有张秉衡、陈天工。
浦琳,家住扬州西门街,家财诺大。由于当时社会制度不好,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不好,从小沾染了赌博的恶习,13岁父母双亡,日夜聚赌,受其他老板欺骗将所有家产输的分文不剩。从此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流浪八年,成为地方上的一个无赖之徒。同时他也历尽艰辛对穷苦百姓的生活也有所了解,出于他未泯灭的三分天良,从不讹诈穷苦百姓,遇到穷人生活有困难他想尽天发讹富济贫。偶然的机会,浦琳又从新发家,做了若干年的善举救济穷人,有感于自己赌博败家的经历,为了劝告他人不要嗜赌,特地以自己的经历创作了这部自传体话本小说,告诫后人。
在浦琳沦为乞丐的八年中,经常出没于茶馆书场,也接触了很多说书艺人,加之本人天资聪慧,无形当中学嘴学舌也学会了说书。《清风闸》这部书创作成功后,他亲自下海演说此书,一炮而红。此书成为当时当道的.新编的.现代的.反应流浪汉小市民商贾等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部反应流浪汉生活的长篇文学作品。同时浦琳也成为扬州评话《清风闸》第一代宗师,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江苏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清风闸》时改名为《皮五辣子》。
浦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说灯笼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十六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满颓废、内疚与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宛如灯笼般的明亮与温暖。本书共分为四辑:辑一「喧哗」:生活安乐时,作绝望之诗;失意受挫时,写生之欢愉。辑二「幻灭」:我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恋爱故事,因为恋爱故事里,一定有所粉饰。辑三「独白」:其他生物绝对不会有“秘密”,那是只有人类才可能拥有的东西。辑四「人间」: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在太宰治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软弱的人。但软弱并非罪恶,因为软弱更能体会点点温情。太宰治总在内心痛苦、身感疲惫时,反而拼命制造愉快的气氛。太宰治本人,即是哀伤的喜剧。众人以为他极度自私,事实上,他总顾虑着他人的感受。或许他认为只要带给周遭温柔,自己也能温暖起来吧。
道德真经集义
十卷。明危大有(生卒年不详)撰。危大有,字道纪,盱江人。撰有《道德真经集义》十卷。此书成于洪武丁卯年(1387)。卷首有嗣四十三代天师三洞弟子张宇初《道德真经序》,阐述危大有撰此书之原由及志向。其次为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序》。据其序所述,他将诸家注释相互比较,认为诸家各有得失;又有异同,学者于此不能不惑。于是将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余家注释,“取其训释详明,理长义同而不牵强者,集成一部”。此书初为上、下二卷,共八十一章。今作十卷,即 《道经》、《德经》各五卷,无论二卷还是十卷,二者内容实质相同。《天一阁见存书目》作六卷,疑为缺误。《道德真经集义》要旨在于:“以天为自然为体,以冲和默契为用;内而保炼存养,外而清静临民”。收集河上公、何心山、刘师立、林希逸、董思静、柴元皋、吕知常、李道纯、倪思、苏辙、晁迥、吴澄十二家之说。其各家言论,如:宋代倪思、明代何心山《老子》注本久已亡佚,皆赖此书而存,实为千古之功。后世学者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此书集各家为一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著述完善。为后世学者研究《道德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思微定志经十戒
一者不杀,当念众生。二者不淫,犯人妇女。三者不盗,取非义财。四者不欺,善恶反论。五者不醉,常思净行。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十者一切未得道,我有不吝。
会昌解颐录
亦名《会昌解颐》。笔记小说集。著者不详。《说郛》本题唐包湑作。约成书于唐会昌年间。所记为前朝与本朝之神鬼狐怪故事,然无不折射出当时之人情世态,而作者之褒贬寓焉。如《牛生》叙一冥使不忘一饭之德,隔世相报,与阳世之人赖债不偿恰成对比;《刘立》条写两世姻缘事,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收故事多结构完整,叙述有序,词采华艳。《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四卷,《宋史·艺文志》作五卷,《通志·艺文略》作一卷。今有《说郛》本一卷,乃残本。《太平广记》及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收有佚文若干。
菩萨睒子经
一卷,失译。说佛往昔孝养瞽亲之事。与睒子经同本。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三卷,赵宋法贤译。即佛母般若经之摄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