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垲

庞垲
  • 姓名:庞垲
  • 别名:字霁公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任丘(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639
  • 逝世日期:1707
  • 民族族群:

庞垲(1639—1707),清代诗人。字霁公,号雪崖,晚号牧翁。任丘(今属河北)人。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康熙二十四年大考降内阁中书,不久迁工部主事,又升为户部郎中,改福建建宁知府,任内颇有政绩,不久告归。曾与彭孙遹、冯勋、邱象随、李垲等相互唱和。庞垲论其诗认为“性情礼义,诗之体也;始终杂理,诗之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清史列传·文苑传》)。其诗多借景抒情,有感而发,追求平正冲淡的诗味,如《山寺》描写山寺的宁静,老僧的安逸;《西阁晚眺》写登阁的所见所感,都写得语淡而味醇。晚年致仕后,作《和陶诗》1卷、《归田诗》1卷,描写田家风光,富于乡土气息,如《田家》诗,描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春天耕耘,秋天收获,门前是场圃,墙下种桑枣,邻里情笃意切,长幼融洽,俨然一幅田家风俗画,极富情趣。他也有一些诗表现出慷慨激昂、豪迈奔放的特色,如《塞上吟》:“十石角弓铁两铛,边烽未靖守河湟。男儿须向沙场死,不上山头望故乡。”很有唐代边塞诗的气魄。又如《渡易水》,则写得音节短促,铿锵有力。著有《翰苑稿》14卷、《舍人稿》6卷、《工部稿》11卷、《户部稿》10卷、《建州稿》5卷、《和陶稿》、《归田稿》各1卷、《丛碧山房文集》8卷、《杂著》3卷等。

庞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玉清无上内景真经

玉清无上内景真经

玉清无上内景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原题「大罗真人元天大圣后紫光天母下传」。经文乃元始至真大圣在大梵真天玄空之中,「化诸外象,以表内景」。真人分东方九气、西方七气、南方三气、北方五气,以四方余气分布中央。此诸气与人之肝、肺、心、肾、脾五脏相应。又分别为魂、魄、神、精、思五识。五脏五识「共具十真,十真之英能成九转,聚为丹药,散为甘露,周旋上下,炼养百骸,沐浊留清,消阴铸阳」;「复我太初。保我大全」;「尽更凡骨,飞升上清」。篇末附偈文一首,概括经旨。

中和集

中和集

道教内炼养经典。六卷。元李道纯撰,蔡志颐编。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此集系其门人蔡志颐编辑,于大德十年(1306)成书。依次为文三卷,计三十六篇;卷四后半卷收歌十一首;卷五为诗四十九首;卷六收词五十七首、隐语四则。书中力主三教合一说,认为三教异流而同源,三教所尚都是“静定”,佛教所谓“圆觉”即道教的“金丹”,而儒家则称“太极”。

剧话

剧话

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和李调元的《雨村曲话》是一个整体。《曲话》重在论元、明、清作家和作品,论各家特色和作品的短长,而《剧话》则重在论戏曲体制的沿革变化(上卷),论戏曲所演故事来源(下卷)。其写法亦是从对前人论说的引述中,时而发挥个人所见。上卷对于地方声腔的介绍是他书所少见的,为研究清代地方戏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如其论述秦腔说:“始以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吾以为曲之有弋阳、梆子,即曲中之变曲、霸曲也。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甚行。”“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下卷考述了五六十种剧目的本事,是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作者旁证博搜,功力颇深。《剧话》一直为戏曲研究者所重视。清乾隆时李调元所编《函海》曾收有本书。又有《新曲苑》本(此本较《函海》本改动较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据《函海》本辑入。

云中事纪

云中事纪

明苏祐撰。一卷。苏祐,字允吉,一字舜泽,濮州人。嘉靖进士。历官兵部侍郎、尚书。此书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大同兵变史事。时作者出按云中(大同),兵变后力主镇压。明政府派兵,作者任监军,遂采取离间计,使城中自乱而终降。此书旧列入史部杂史类。

成具光明定意经

成具光明定意经

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佛在迦维罗卫国。敕阿难集一切众,有贵姓子善明,与同辈五百人见佛,发心。请佛。佛受其请。次问佛之妙德,从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及为说往因。为授道记。

须达经

须达经

全一卷。南朝齐时求那毗地译于永明十年至建武二年(492~495)。又称须达长者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佛陀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宣说布施之法,谓布施不在于施物轻重,而系以信乐施、随时施、自手施、往而施与、知有行果报而行施与等五事为如法布施之关键。又布施金银尚不及持戒、皈依三宝、行慈心布施等之殊胜,而更殊胜者,则为观一切诸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本经之同本异译有长者施报经、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中阿含卷三十九须达哆经、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品之第三、第四、第五等三经、增支部9.20 Vela^ma 经等。其中以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最为简要,其余四本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