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

- 姓名:普光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普光,唐代僧。籍贯、世寿均不详。资性明敏,师事玄奘三藏于慈恩寺,精苦恪勤,闻少证多,玄奘默许之。人称大乘光。自贞观十九年(645),玄奘首创译场,至麟德元年(664)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出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大多为普光笔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首先密授普光。普光因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以详解之,为俱舍论三大疏之一;后由弟子圆晖为之略作十卷,俱舍宗奉为要典。另著有俱舍论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门论疏等。普光之俱舍学实总集玄奘所传,故后世公认普光为得玄奘正传者。
普光除助玄奘译经外,还勤于著述,现存的有三种:
一、“俱舍论记”三十卷(或作十五卷),此论与神泰、法宝二疏并称为俱舍三大疏。泰疏今残缺,仅存七卷。宝疏多引众贤“顺正理论”直译“俱舍”,又好独抒己见。三疏中,比较稳健完整的,要算此记。这是关于俱舍学的一部权威著作。
二、“俱舍论法宗原”一卷,此依“俱舍论”扼要地说明一切有部,总以七十五法为诸法体,并决定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八法为不定法。此书除略说诸法体相外,还以百门分别诸法色非色、有见无见等。
三、“百法明门论疏”二卷(或作一卷)。本书以缘境、四缘、四界、重数、三性等五门科简八识,以诸论不同、假实、四界、三性、废立等五门科简心所有法,以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假相三门料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比窥基所解为详。
此外,普光的著述,已佚的有二种:
一、“婆沙论钞”若干卷。
二、“大因明记”二卷。
关于俱舍学的传习,后世公认普光为得玄奘正传。贾曾作“俱舍论颂疏序”云:“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躬得梵本,再译真文。其徒大乘光法师亲承密诲,初传正译,既尽善矣,又何加焉。”后唐法盈作“俱舍论颂疏序记”解贾曾序云:“‘亲承密诲’者,三藏西方大乘诸师立破口授基法师,小乘义授光法师。”故普光的俱舍学,实总集玄奘法师所传西方小乘诸部立破教义的大成。“俱舍”本来宗于经部,但一般俱舍学者如慧恺、法宝皆许“俱舍”理长为是,非定一宗。普光也许“俱舍”据理为宗,与慧恺、法宝无异。但他解释“俱舍”,总的倾向还是偏重有部。他著「俱舍论记”,兼采各宗各家的解释,又每平列地援引多种异说而不加评判,故有时失之繁杂。但忠实地记录了玄奘法师所传印度小乘诸部的主张,保存了诸家异解的本来面目,也正是普光的功绩。
普光的弟子最有名的是圆晖。他略摄普光“俱舍论记”正义,并兼采法宝“俱舍论疏”,作“俱舍论颂释疏”二十九卷(后有人补作第三十卷,佚名)。他的见解往往调停于普光、法宝之间。圆晖弟子有崇廙、慧晖、道(遁)麟。崇廙作“俱舍论颂疏义府钞”二十卷,慧晖作“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道麟作“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俱释圆晖疏。后唐法盈(即虚受)作“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解圆晖疏的自序和贾曾序。当时圆晖疏于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所以后来关于这部著作的论释有好多种。
猜你喜欢的书
欧阳修选集
欧阳修堪称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与“庆历新政”“诗文革新运动”等北宋政坛、文坛大事紧密相关。本书精选诗185首、词44首、文46篇,分体编年,逐篇注释、评点。入选篇目兼顾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欧阳修的创作概况及其所处时代。书末附《欧阳修简谱》。
蒋子万机论
《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称《馆阁书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非完书也。至明而二卷本亦亡。焦竑《国史经籍志》以八卷入儒家,以二卷入杂家,虚列书名,又误分为两种,不足据。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三篇,益以各书所征引,定著一卷。嘉庆乙亥岁四月朔。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原不题撰人,书中载唐天皇(唐高宗)问道于中岳潘尊师(潘师正),当系唐代上清派道士所作。南宋《秘目》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太平部。此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上卷一至八页)概述道教及道门经法肇起原由,并解释三天、三洞 、三君、十二部经、三乘、三界、四等、六度行、六根、四大、五荫、三业、五苦、三涂等名同术语乏义,第二部分(上卷九页——下卷二页)是唐高宗与潘师正关于道教绎法之问答记录档,解答的问题有存三守一、发际九宫、六合寓、道教阶梯证果、天尊名号阶级、天尊十身、诸天圣真名号居处、诸真位业品级、三十六天名号、日月星宿之神、玄中大法师十号等等。第三部分(下卷二至十七页)为道教法术名词解释,所释名词有二乘、一念、二景、二气……等等,约百余条。第四部分(下卷十七至二十页)摘录《海空智藏经》,解释有关修持心性观慧之名词术语,如「三阶」、「十心」、「十行」、「十回」、「十转」、「十种障」等等。全书所释道教经法名义约一百四十余条,实为一部解释道教义理之小辞书。
黄昏
长篇小说。王统照著。载《小说月报》1923年14卷1—5号,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小说通过琼符、苕英、瑞玉三个妇女不幸命运的描写,控诉封建势力摧残妇女的罪行,反映了作者对妇女命运的热切关注。省城大学生赵慕琏暑期返乡度假期间,目睹其叔父、地主赵建堂蹂躏和迫害被其强占的两个姨太太和一个婢女,产生极大义愤,于是他制定周密计划,将三个女子救出魔窟。故事情节较为集中完整,人物形象较为生动;虽有对人生问题的探索,但更注重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无垢贤女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转女身经之异译。
漏分布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