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鸾

- 姓名:亲鸾
- 俗姓:藤原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京都人
- 出生日期:1173
- 逝世日期:1262
- 民族族群:
亲鸾(1173~1262)为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京都人,俗姓藤原。幼丧父母,遂入青莲院慈圆门下剃发。出家后数易其名,计有范宴、绰空、善信、愚秃亲鸾。后游学于比睿山、南都,研习诸宗,然未能满足。建仁元年(1201)二十九岁,访法然于吉水,始达宿志,而致力于念佛他力门。因法然之念佛遭受排斥,师徒皆获罪。后亲鸾获准归京,遂至信浓(长野县)、下野(訤木县)、常陆(茨城县)等地说法教化,皈依者甚众。元仁元年(1224),于常陆之稻田草庵着教行信证六卷,成为日后真宗之根本圣典。后遂以此年为开宗立派之纪元。六十岁返京途中,于近江(滋贺县)木部创建锦织寺。抵达京都后,辗转于冈崎、吉水、五条西洞院各寺,致力于教化、著述。弘长二年示寂,世寿九十。弟子于鸟边野荼毗之,葬于大谷。敕谥‘见真大师’。又师入于法然门下后,获法然许可,而娶妻惠信尼,是为真宗带妻制之起源。其子女善鸾(义绝)与觉信尼均著称于世。门下有真佛、性信、唯圆等。所著除教行信证外,另有净土文类聚钞、愚秃钞、入出二门偈颂、一念多念文意、唯信钞文意等,及其他赞类甚多,其绘卷传记有亲鸾圣人绘传等多幅。[善信圣人亲鸾传绘、拾遗古德传卷七、卷九、净土真宗圣教目录]
猜你喜欢的书
细雪
长篇小说。作者日本谷崎润一郎。单行本发表于1958年。小说上卷1946年发表,中卷1947年,下卷1947年发表。小说以大阪造船业的富商莳岗家的四个女儿的生活变化为主要内容,以三女儿雪子的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大阪的上流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四个女性的不同心态。作者以时代的大转折时期为背景,着力设置了许多如京都的新绿、秋天的赏月、春日的赏花这些可反映日本传统风雅的环境,以此传达出日本独有的情趣。小说的创作受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影响极大。作者以近代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出犹如日本传统绘画“绘卷物”一般的物语故事,使作者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部小说还有“写实性的家族心理小说”之称。
情趣人生
本书着重在生活的趣味与情感方面,对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作出系统的梳理。梁启超曾言“因情立趣”,在吸纳西方现代美学情感独立、审美自律等核心理念的同时,又传承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体验方法;这样就把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趣味教育、美育思想通过“趣味”统一在了一起。并且,对于趣味与情感在梁启超美学思想体系中的关系与地位这一在学界争论不断的问题,也有了清晰的梳理与回答。正如梁启超所言“情感是趣味的条件”“是趣味的构成”,也是“趣味的实质”。而本书也是秉持梁启超先生的这一理念,结合其论著和生活点滴,引出本书的中心思想,即趣味教育的根本是情感教育,而情感也正是人之趣味得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好管闲事的人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7月初版。收《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罗》、《怯汉》、《卒伍》、《爹爹》等短篇小说7篇。本集中的作品一类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其中《或人的太太》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描写北京城中一位太太“同时爱这个也爱那个”的变态心理。《焕乎先生》记叙一位靠卖文为生的青年作家在纷乱的旧社会里,始终“为一种不可知的命运”所支配的悲剧。《好管闲事的人》描写都市中上层阶级空虚无聊的心态。小说写到《银光画报》的少年编辑从来稿中偶然发现一张少女照片,经理认为“这相像一个我熟的人”,就随手取走。少年编辑怀疑这相片与经理有“秘密”,竟不惜化了两周时间去侦破。最后,当他得知经理根本不认识这相片上的少女时,他自己也“觉得无聊起来”。另一类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中《喽罗》和《卒伍》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前者记叙“我”小时候被山大王掳上山去,在喽罗中度过5个月“自由自在”的难忘生活。后者描写母亲因家中生活艰难,就在“我”(沈岳焕)13岁半那年,不得不含泪让“我穿上不相称的又长又大的灰布衣服”到辰州去当兵,从此踏上“到外面来猎食”的人生之路。
新元史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用在一观字,观个本来,言自己和众生本来自在,之所以不自在者,徒因迷而不觉,枉自烦恼,若欲修复本来,还得起般若妙观之用,悟入本来,以慧照力参之,此修心之总诀也。
当生成就之佛法
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还遭甚么逆境灾难呢?经上又说:能念‘阿弥陀佛’的人,就有四方上下无量无边的佛来护念他。佛是万德万能、法力无边的,只要佛来加被,还怕甚么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