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觉

清觉
  • 姓名:清觉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洛阳登封人
  • 出生日期:1043
  • 逝世日期:1121
  • 民族族群:

清觉(1043~1121),宋代僧。洛阳登封人,俗姓孔。号本然。自幼习儒,二十七岁时,阅法华经,乃志求佛道,从汝州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剃发。既而南游,参谒嘉州峨嵋山千岁和尚,后至淮西舒州浮山,结庵于太守岩,历二十年。元祐七年(1092)游历浙江,翌年,赴杭州灵隐寺,参谒圆明童之会下,随众居止。其后,以随师之学侣日多,遂居于寺后之白云山庵,唱道新义,效仿佛经立四果十地,分大小二乘,专以破斥禅宗为旨。晨夕持诵,躬自耕作,从者渐多,称师为白云和尚、白云导师,其徒自称‘白云菜’,即所谓白云宗。后又移居余杭龙门山,结福地庵,蔚成宝应寺,以三归五戒接引四方学众。又受道俗之请,于正济寺讲华严经。时论难师之新义者辈出,师乃作证宗论、三教编、十地歌等加以申辩。大观元年(1107),于湖州千金市营建十地庵,次至乌程菁山结出尘庵而居。时有觉海愚等以师之说乱正道,忤朝政,诉诸官府,政和六年(1116),师潜往广南恩州。宣和二年(1120),弟子政布等十人至京陈谢,乃获赦。翌年示寂,世寿七十九。弟子慧能遵遗命,为之葬于余杭南山,塔称白云,院号普安,后改普宁。著作除上记外,另有正行集、初学记等,现今皆存,收于卍续藏中。正行集系自儒释道三教一致之立场阐论德行孝敬之道,初学记则为示导门人开佛知见以入于三乘实地之要法。[释门正统卷四、佛祖统纪卷四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

清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俨山外集[四库本]

俨山外集[四库本]

文言小说丛书。明陆深撰。三十四卷。有明嘉靖陆楫刊本。此集包括《传疑录》二卷、《河汾燕间录》二卷、 《春风堂随笔》一卷、 《知命录》一卷、《金台纪闻》二卷、 《愿丰堂漫书》一卷、 《溪山余话》一卷、《玉堂漫笔》三卷、 《停骖录》一卷、《续停骖录》三卷、《豫章漫抄》四卷、 《中和堂随笔》二卷、《史通会要》三卷、《春雨堂杂钞》一卷、 《同异抄》二卷、《蜀都杂抄》一卷、《古奇器录》一卷、 《书辑》三卷、 《南巡日录》一卷、《大驾北还录》一卷、《淮封日记》一卷、《南迁日记》一卷、《科场条贯》一卷、《平北录》一卷。其中《史通会要》摭刘知几《史通》之精华,概括排纂,分门别类,而采诸家之论以佐之,为史学著作。 《同异录》采择古人嘉言,撮其大略,分“典常”、“论述”上下二篇,进呈皇帝作治理国家的参考。 《书辑》论书法艺术。其他各集都是订证经典,综述见闻,杂论事理,大部分具有史料价值,也有一些传闻异事,具有小说的色彩。此书各集还分别被辑入广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纪录汇编、续说郛、古今说部丛书、五朝小说等笔记小说丛书。

疑狱集

疑狱集

共四卷,为,五代后晋人和凝、和父子编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案例选编。书中收集了历代各种疑难案例百余则,如“御史奏状”、“李崇还儿”、“丙吉辨影”、“黄霸戮乱”、“严遵壁听”、“赵和籍产”、“若水留狱”、“敏中密访”、“王璥听密”、“蒋恒觇妪”等。此书辑录历代疑难案例,并逐一进行分析,对我国古代司法检验方面的经验,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流传的刊本中,附有《补疑狱集》六卷,为明代张景所增。清代陈芳生后又加以删改、合并,编成三卷,补辑前人论述判案法规另作一卷。

中国通史(第十卷)

中国通史(第十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下)》上册论述了清朝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建国起,迄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本书分为甲、乙、丙三编,甲编叙述了清史的有关史料、档案情况;乙编则是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民族发展情况及民族关系的综合论述;丙编典志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这一时期生产关系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作了多视角的研究分析,对这一时期商人、商业、商镇的发展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下册主要是清皇朝建立初期至1840年这一时期重要人物的传记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情况的专题论述。本书论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学术文化方面较为重要的人物,如清皇朝的创建者努尔哈赤及其事业的继承者皇太极等,在政坛上煊赫一时的权臣多尔衮、鳌拜等,在政治军事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郑成功、李定国、吴三桂等,在学术文化方面卓有建树的一代宗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钱大昕等,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曹雪芹等。

教条示龙场诸生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撰写的学规(“教条”即“学规”之意)。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第26卷。该篇分别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提出了学习修养的具体要求。把立志放在学习、修养的首位,强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天下无可成之事”。有了大志还须勤学。“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志力行、勤学好问”,才能有所成就。勉励学生要勇于“改过从善”,认为虽为大贤也难免有过失,“故不贵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提倡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要出于善良的愿望,直言相谏,相互“责善”,以求共同提高。“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那些“讦人之短,攻发人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并且明确告诫学生,“诸生责善,当自我起。”王守仁的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

大乘三聚忏悔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译,同《菩萨藏经》,而悔过经文太略。

受五戒八戒文

受五戒八戒文

全一卷。又作授五戒八戒文。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一般于受戒之际朗诵本文。内容分为八戒文、五戒文两部分。(一)八戒文,分为五品:(1)稽首请证明品,(2)洗忏往业品,(3)得戒三归品,(4)问持说品,(5)回向发愿品。八戒之项目见于第四品。(二)五戒文,亦分五章:(1)发诚启请章,(2)悔过洗罪章,(3)转邪归敬章,(4)说相合(令)修章,(5)回向愿海章。五戒之项目见于第四章。或谓本戒文为唐代不空(705~774)之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