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韠

- 姓名:权韠
- 别名:字汝章,号石州
- 性别:男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安东
- 出生日期:1569年
- 逝世日期:1612年
- 民族族群:
权韠[bì](1569年-1612年),字汝章,号石州,古代朝鲜诗人。生于安东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祖父权祺曾任承政院承旨,父亲权擘也是一位文官。父兄都是知名诗人,其父权擘曾两次以书记官的身份出使明朝。他从小就喜爱诗歌,9岁时写出长篇古诗《驱车儿》。权韠19岁时参加司马试的初试和复试并高中状元,但由于“一字误书”而被取消状元资格。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以布衣身份度过。壬辰倭乱期间,权韠赴前线抗敌,写下一些爱国诗篇。在父亲的影响下,权韠与当时的名家许筠、李安讷、车天辂等均都有交往。权韠曾入郑澈门下。1601年明朝使臣顾天俊出使朝鲜时,权韠在李廷龟的推荐下担任制述官,并因其文才而名声大振。之后经多位文官推荐担任童蒙教官。壬辰倭乱(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后退出朝野,在江华府开设石洲草堂培养后辈儒生。权韠生性自由奔放,爱饮酒吟诗,一生不与统治者妥协,倭乱时期因作《宫柳诗》嘲讽当权者而被放逐。告老还乡之后,在东大门被同情其遭遇的路人劝酒痛饮,次日离世。1623年仁祖反正后,被追封为“司宪府持平”(正五品官职)。权韠在诗歌、汉文小说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李安讷并称为“穆陵盛世”两大名家。有诗集《石洲集》和汉文小说《周生传》《郭索传》《韦敬天传》等传世。其中,《周生传》和《韦敬天传》均以壬辰倭乱时期为背景,将战争体验融入作品中,刻画了因战争的阻挠无法与爱人团圆而痛苦万分的周生和韦生的形象。两部小说均以中国为背景,对研究当时朝鲜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朝鲜人的华夷观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权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入蜀记 [标点本]
中国宋代旅行笔记。南宋陆游撰。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著有《剑南集》《渭南文集》等传世。 乾道六年(1170),陆游从故乡山阴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任通判,于闰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入蜀,历时160天,5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6省市。陆游在旅程中将沿途6省30余县市的旅途见闻以日记体形式记录,基本每日皆录,汇成《入蜀记》6卷。 是书内容丰富,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南宋官场习俗、世情风俗、文物古迹、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名人留踪、书法绘画、时尚风情等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寄慨遥深。远绍《穆天子传》,近承范成大《吴船录》,下开《徐霞客游记》,在文学、史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皆有突出成就。 是书被收入陆游文集《渭南文集》中,嘉定年间陆子遹家刻本今存。其后多见被拆出单行,有《宝颜堂秘笈》《百川学海》《知不足斋丛书》《四库全书》等本。现代整理本亦多,如黄立新、刘蕴之约注本,蒋方校注本,李昌宪整理本等。
金匮要略论注
二十四卷。清徐彬(生卒年不详)撰。徐彬字忠可,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清代医学家。曾从师于江西喻昌,颇得师传,深谙张机学说。曾撰有《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等著。《金匮要略论注》撰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徐彬将古代著名医学典籍《金匮要略》整理编次为二十四卷 (原书分三卷)。每卷列一种病证,在原文之下分列“注曰”、“论曰”,以明要旨。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且颇重实际,故为医家称道。该书有光绪五年 (1879)扫叶山房藏版刊本,1937年上海书局据此印行。
阴符经玄解正义
(清)闵一得撰古书隐楼藏书本 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阴符经玄解者,范一中所着,名曰玄解而义不轨于正,遗误非细,故述本经之义以正之。一得亦深惧饶舌之罚,惟是阴符经注凡数十家,各有玄义,何敢敢轻议而谓是,的解则未能治于心。
隋史遗文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袁于令编撰,刊印于崇祯六年(1633)。全书十二卷六十回。今存名山聚藏板本,全称《剑啸阁批评秘本出像隋史遗文》。本书说的是隋末农民起义和唐代开国的故事。《隋史遗文》是根据晚明说唱文学编写的,柳敬亭所说评话《秦叔宝志传》可能就是它的底本。本书为英雄传奇小说,秦琼与程咬金等是书中的主要人物,隋末唐初的帝王将相反居于次要地位。小说为我们展现了隋末大动乱的历史画卷,较全面地揭露了隋炀帝的荒淫与罪恶,也描写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草莽英雄。《隋唐演义》的故事,大部分源于此书。
古乐经传
古乐书的解诂著作。清代李光地撰。共五卷。对历代典籍中有关乐论进行辑录、注解。第一卷为《乐经》,选取《周礼·大司乐章》;第二卷为《乐记》,选取《礼记·乐记》;第三卷为《附乐经》,选取《易经》、《书经》、《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有关文字;第四卷为《附乐记一》,第五卷为《附乐记二》,辑录经、传、子、史诸书的有关文字。雍正五年刊印。
原善
中国清代伦理学著作。戴震著。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曲阜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本。论述了哲学、政治、伦理方面的基本观点。在自然观上,坚持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人和物都是阴阳二气化生而成的。把仁、礼、义这三者既看成是自然界的常规,即所谓“天地之常”,又看成是人、物所具备的美好的德性,即所谓“天下之懿德”,“人物之常”。这样,人物与天地就被看成是息息相通的。初为上中下三章,后以三章及 《读易系辞论性》、《读孟子论性》为基础,修订成三卷。 本书着重阐述善的内容及其与天道、人性、人道的关 系。认为天道即五行阴阳,“分而有之以成性”,人性得 天道之全。人性内容为欲和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