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秦昌遇
  • 姓名:秦昌遇
  • 别名:字景明
  • 性别:
  • 朝代:明末
  • 出生地:上海(今属上海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秦昌遇,文学家秦裕伯的裔孙。明末医学家。字景明,号广埜山道人。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少多病,遂学医,以治儿科病著称。后亦精通内科,投剂多奇效。自谓“法当死者,虽卢、扁不能为,苟有生理,勿自我死之可矣”。因见幼科诸书论治,或偏寒、偏热,或喜补、喜泻,遂取各家之长,撰成《幼科折衷》两卷,凡五十余篇。论治杂证,每病首载七言歌诀及脉法,次引诸家论说,末附治法。又撰《症因脉治》四卷,述内科杂病证治。主张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后确定治法,故以此顺序名其书。尚有《脉法颌珠》(1641年)、《幼科金针》、《痘科折衷》等行世。另有《大方幼科》,已佚。卒年六十余。弟子金铭,得其传,从孙之桢,亦精医,著述颇多。

猜你喜欢的书

国粹与国学

国粹与国学

许地山著。1946年8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内容涉及宗教、文物、语文等,共十三篇论文。是许地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撰遗稿,由周俟松整理成集。本书收录了许地山在逝世前一年于《大公报》连载的13篇议论文章,涵盖宗教、文物、语文三个领域。宗教部分主要论述儒、儒学、儒教之间的关系;医学和道教的关系;宗教对妇女的态度等问题。文物部分既有对器物、制度等的考证,对礼俗的议论,也有对香港考古工作的记述。语文部分除《国粹与国学》这篇文章外,主要讨论的是汉字改革问题。《国粹与国学》则提出了作者对"国粹"的定义,并讨论了国学的价值和路向等问题。

跨鳌集

跨鳌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新撰。《郡斋读书志》卷4下著录此集为50卷。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原本已失传,故由《永乐大典》搜采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1卷为赋3篇、各体诗及词5首,其余19卷辑录表、札子、状、论、记、跋、序、说、书、启、小简、祭文、哀词、碑文、墓志、诔、略、杂文等各体文章,其中论2卷,记2卷,书、启、小简9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李新诗文:“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其文序记诸篇忽俳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其散文作品中虽有《三瑞堂记》那种称颂蔡京的文章,但象《更生阁记》记述政和七年(1117)征讨茂州羌人反抗,生动记录了宋兵的怯弱之状,沉痛之中也显露出讽刺文学的意趣,读之颇有新意。

康熙诸罗县志

康熙诸罗县志

清周仲瑄主修,陈梦林总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纂,翌年脱稿,付梓延至雍正二年(1724)。钟瑄字宣子,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康熙举人,官诸罗县令。梦林字少林,福建漳浦人。由诸生从军, 曾修漳州、漳浦二志。此系台湾省第一部县志,十余万字。十二卷。分封域、规制、秩官、祀典、学校、赋役、兵防、风俗、人物、物产、艺文、杂记十二志。此志体例较为完备,内容亦较翔实,为清代台湾较早编成及较佳之县志,有“模范志书”之称。

妙臂菩萨所问经

妙臂菩萨所问经

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赵宋法天译。苏婆呼童子经之异译。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说十六大阿罗汉名,并眷属数目住处,及明末法之中,于三宝所种善根者,三会得度。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胜德赤衣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