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夫

- 姓名:秦简夫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秦简夫,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谓:“见在都下擅名,近岁来杭回。”故知其活动当在元末至顺时期。与钟嗣成有交往。他早先在大都就很出名,后来到了杭州,并时常往返于大都、杭州之间,可能在扬州游历过。今知其著有杂剧五种:观仅存《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孝义士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三种;另有《玉溪馆》、《天寿太子邢台记》二种,己佚。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云:“文章官样有绳规,乐府中和成墨迹,灯窗捻出新杂剧。《玉溪馆》煞整齐,晋陶母《剪发》筵席。《破家子弟》,《赵礼让肥》,壮丽无敌。”朱权《太和正音谱》言其词曲格势如“峭壁孤松”。
《东堂老》是秦简夫的代表作。写浪子回头的故事。从剧本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看,可能是真人真事。该剧通过写东堂老李实受赵国器之托,在朋友死后,教育其败家子扬州奴的经过。这不仅仅在于一般地歌颂朋友之间的信义行为,以及因扬州奴结交无赖而败家的,故而劝人“交友宜慎”的问题;更主要的在于它深刻地反映了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方民阶层的生活场景。作品既写出作为商人兼地主的子弟扬州奴生活的奢靡腐化,又写出他在李实的管教下,增强了不辞劳苦挣钱发家的商品意识,时代感很强。加之,作者采用本色曲词,注意排场工致,描摹人物逼真,因此,整个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吴梅认为,“此记摹写破家子弟,最为逼肖”。(《瞿安读曲记》)
《赵礼让肥》主要取材于《后汉书,赵孝传》。剧中以赵孝的兄弟赵礼为主角,在一家避乱,遇到饿“贼”,即将被杀害时,其兄、母均争求代死。剧本写出了在灾荒年景中人吃人的活生生的残酷现实。我们只要翻开《元史》,就会看到如“陕西自泰定二年至是岁不雨,大饥,民相食。”(《文宗纪》)一类记载。因此,剧本决非只在于宣传子孝、兄悌、母慈的封建道德;应该说,它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生活背景的。虽然作品取材于历史,但是,却不能抹杀其蕴含的观实生活感受和作家的历史使命感。从艺术上说,“此事固足令人感动,剧的结构也整洁,不冗杂;曲辞在本色之中,有味道,有情热。”(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
《剪发待宾》事本《晋书?陶侃传》。写陶侃事母至孝,陶母剪发待宾,教子做人注重信义,赞扬了陶母的贤德。同时,“故事原无陶侃婚姻事。剧本编造出这一情节,并极力宣传‘信’字的重要。说教意味颇为浓厚。”(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因此,该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均较前两剧逊色。
猜你喜欢的书
武功县重校续志
《武功县续志》 知县李绍韩修,张文熙纂,清康熙元年(1662)刊刻问世。全书分官师、人物(附选举)、艺文三卷,约四万字。编纂者在“跋”中写道:“太史公(康海)旧志,昭若日月,兹不复赘,只就后未所及见而记者,缉而续之”。这就说明本志为什么只有官师、人物、艺文而无其他内容的原因。 本志原版已不多见,现存本多为雍正十二年(1734)重刊本。重刊前十年,即雍正二年(1724),本县著名学者、80岁高龄的康吕赐,曾对原本作了校补。“凡诸未妥,类加考订、增删,期于简质可信”,并“更定”了篇目。现在流传的就是更定本。
书斋夜话
四卷,宋末元初俞琰撰。此书为俞琰读书论文时随手笔记而成,杂记经史及先儒之说,也有他本人的论文之语。第一卷主要辩论经义。如斥孔安国称洛书锡禹之非,确有见解。于诸经字训,正讹考异,颇有功夫,如谓《论语》“富与贵”章当就“不以其道”为句,《孟子》“则慕少艾”为慕爱少衰之意,“少”字当读为上声等,可供治学者参考。第二卷和第三卷,主要推阐先儒之说,对《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等加以研究,认为《丹诀》与《易》相通,原本出于道家。第四卷主要记录论诗评文之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宛委别藏》本等。
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
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原不题撰人。据后序称,系元代道士苗善时据古本改编,书成於泰定元年(1324)。假托太上老君说天地水三官本体妙用,劝人诵经求福。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述三元考校之能及三元咒,劝人植功德,闻妙道,以获福寿。
后三国石珠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历史演义与神魔小说揉和,三十回。又名《三国后传》、 《后三国演义》,实际与《三国演义》无关。题“梅溪遇安氏著”,首庚申(无年号)澹园主人序,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上界织绵仙女因有思凡之恋,玉帝将她降于尘世,又恐其迷却前因,故不受于凡胎,而乃幻出于石壁,自取姓名石珠。石珠在惠女庵中修真,经真人吴礼赠以天书,并教其日后习成武艺,“辅佐神霄,共成大事”,又得侯有方、稽有光等异人相助,指出晋室相微,于是建立旗帜,招纳四方豪杰,自为赵王,直至打破洛阳。当好打破洛阳,为众人加官进爵之时,真人吴礼忽然前来,责备石珠当初授予天书,原叫辅佐神霄,不期竟自登大位,贪恋红尘,石珠顿时大悟,将宝位传于刘弘祖,复归于虚无缥渺的上界。
客座赘语
笔记。明顾起元(1565—1628)撰。十卷。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探花及第,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卒谥文庄。此编汇辑来客所语之往迹近闻而成此编,书因以名。该书主要是记述南京的故实及诸种杂事。他在序中说:“余顷年多愁多病,客之常在座者,熟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则争语往迹近闻以相娱,”“既成帙,因命之曰《客座赘语》。赘之为言属也,又会也,属而会之,俾勿遗佚,余之于此义若有合焉。”由于顾起元与当时文人学士交往甚多,因而他对这些人的记述,对研究文学史甚有帮助。
中国哲学研究
王国维著。王国维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对于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介绍,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同时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做出了分析,并试图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哲学的资料,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王国维认为理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理即“理由”:就自然界说,一切事物必有所以存在之故,即理由;就人的知识说,一切命题必有其论据、亦即理由,所以充足理由律为“世界普遍之法则”与“知力普遍之形式”。狭义的理即“理性”,就是“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之作用,而知力之一种也”。王国维根据康德、叔本华的观点,以为理由、理性都是“主观上之物”,并无客观的意义。但是“朱子之所谓理与希腊斯多噶派之所谓理,皆预想一客观的理存于生天生地生人之前,而吾心之理不过其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