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仁山寂震
仁山?震(1631-1697)字仁山,晚号仁叟,按秦松龄〈华顶仁叟震禅师塔铭〉与叶燮〈邓尉圣恩仁叟震禅师塔志铭〉所载,乃常州无锡县单元佑之子,世为儒家,“五岁读书,能问字义”,“入乡校读书即解大义,稍长奋然有出家之志”,年十五断食肉(明亡年,1644)、十七出家、十八剃髮,康熙三十六年(1697)示寂,世寿六十七、法腊四十九。推算其生于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十六岁在福城院遇见三峰派第二代剖石弘璧便“一见皈心”,十七岁从穹窿昙和尚(生卒年不详)受沙弥戒,请名时忽然疾雷大震,穹窿昙和尚乃言:“吾宗到汝,当震动诸方”,故命名“震”。?震为临济宗三峰派第三代(剖石弘璧法嗣),与撰著《禅门锻鍊说》的晦山戒显同属临济宗三十三世。秦松龄称其“赋性刚直、勇于任事,一生承接师法、提倡宗旨”,叶燮于塔志铭则言其“仪范严肃、气度高峻、性孤介绝”,叶燮与之相识时称其为“当今济宗第一人”,时值?震晚年自华顶山移驻邓尉山圣恩寺主法,众称“仁叟”,三峰派第三代同具名望而住世者仅存硕揆原志(1628-1697),称其为“临济宗第一人”尚非过誉。
-
如理
如理,唐代唯识宗三祖智周的弟子,著有《成唯识论义演》及《成唯识论演秘释》二书,唯内容则流于琐细,而无甚新义。
-
芙蓉道楷
芙蓉道楷(1043~1118)宋代禅僧。世人尊为曹洞宗第八世。沂州沂水(山东沂水)人,俗姓崔。初学道术于伊阳山中,得辟谷之术,后悟其非,弃而习佛,于京师术台寺出家,后参投子义青禅师得法。元丰五年(1082),弘法于沂州仙洞山,并先后住持洛阳之招提、郢州之大阳山、随州之大洪山崇宁保寿禅院等刹,大扬洞上之风,从者如云。崇宁三年(1104),徽宗闻其名,召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赐紫衣及‘定照禅师’之号。师以衣非佛制,却而不受,帝怒,黥而流放淄州,师终不屈。后帝悟,听其自便,师遂于芙蓉湖上建寺,大扬禅风,学者风从,政和七年(1117),徽宗赐以‘华严禅寺’一额,后又赐名‘兴化寺’。于翌年五月入寂,世寿七十六。世称芙蓉道楷。法嗣中较著名者有丹霞子淳、净因法成、阐提惟照、大智齐琏、石门元易、鹿门自觉。有芙蓉道楷禅师语要一卷(又作定照禅师语要)行世。[禅林僧宝传卷十七、联灯会要卷二十八、五灯会元卷十四、湖北金石志卷十]
-
瑞璋
瑞璋,清代乾隆年间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撰有《西舫汇征》二卷,其自序云:“古德云:生死忙忙古渡头,弥陀拨动济人舟。无时不作难遭想,欢喜同登解脱船。以知爱河滉瀁,欲浪淘涌,须用舟楫乃能涉险涛、达愿海,诞登彼岸也。故名其书,曰《西舫汇征》云尔”。题写时间为“祝犂亶安南至日”,即己卯夏至。乾隆年间的己卯年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但其文中提到的最迟时间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据此推测其应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
-
如玺
如玺(1602~?),明末曹洞宗僧。陕西泾阳人,俗姓任。号方融。十六岁登五台山谒续灯堂之大材禅师,受沙弥戒,法名如玺。大材寂后,归乡。后历参博山元来、金粟寺密云圆悟、径山云栖祩宏、雪峤圆信等诸师。二十九岁,朝礼九华山,后由江西往广东曹溪时,途经西昌而掩关三年。三十二岁,于莲社禅林宣讲楞严经、孝衡疏钞。三十三岁,于湖北苏溪讲说孝衡、弥陀等经钞。崇祯九年(1636),参访颛愚观衡,从其学法达十年之久。清顺治八年(1651)隐居匡庐。十七年入摄山,建造觉浪道盛之塔于紫竹林,居于金陵天界寺。十八年,建立普福道场。康熙元年(1662)住金陵弘济寺,时年六十一。其余事迹不详。有方融玺禅师语录三卷、和中峰禅师怀净土诗一卷行世。[五灯全书卷一一八]
-
如学
如学(1585~1633),明代临济宗僧。陕西临潼人,俗姓任。号五峰。幼年丧父,从五台山之天齐出家,并于澄律师处受具足戒。师遇事精勤,遍历诸方,后至金粟寺参访密云圆悟,得其心印并嗣其法。曾入住弘济寺,复迁至长沙大沩山同庆寺。崇祯六年示寂,世寿四十九。著有五宗派叙、五峰禅师语录一卷。[高僧摘要卷二、五灯全书卷六十五]
-
饶节
饶节(1065~1129年),宋代诗僧。字德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业儒,事科举,连年不第。后入京师,游谒缙绅间,尝为曾布客,与曾布论新法不合,遂去之。落发为僧,法名如璧,又自号倚松老人。驻锡杭州灵隐寺,晚年,主持襄阳天宁寺,又居邓州香严寺。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饶节以诗名,风格萧散,与江西诗派诸人相近(《紫微诗话》),陆游推许为当时诗僧第一。元方回称赏其《次韵答吕居仁》诗“向来相许济时功,大似频婆饷远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磨双颊红”,以为胜过原作(《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张邦基亦谓其绝句“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偶成》),清婉有致,不愧唐人(《墨庄漫录》卷六)。著有《倚松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宋史·艺文志》七署作十四卷)。现存《倚松老人集》三卷,乃从宋人所编《江西诗派集》中析出单行者,有清十万卷楼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全宋诗》卷一二八六至一二八七录其诗二卷。事迹见《嘉泰普灯录》卷一二、《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七九。
-
任士林
任士林(公元1253年-1309年),元代学者、诗文家。字叔实,奉化(今属浙江)人。早慧,六岁能属文,祖父亲授古文。父死,建庐墓旁,读书其中,诸子百家无不周览,乡里子弟多从其学。大德间廉访使委其筹建文公书院,书院落成,又授上虞县教谕。此后讲学会稽,授徒钱塘。至大元年(1308),中书左丞郝天挺因事至钱塘,举荐任士林为湖州安定书院山长。因长子病重,未赴职,不久病卒于杭州客舍。任士林早有文名,通晓经学,但一生困顿,被称为“山林一老儒”,未见用于时。赵孟頫曾获读任士林所撰碑文,十分倾慕,两人定交于杭州。任士林病故,赵孟頫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评其文说:“盖叔实之文沈厚正大,一以理为主,不作瘦语棘人喉舌,而含蓄顿挫使人读之而有馀味。”有《松乡文集》十卷,今存。《元诗选·二集》选入其诗四十首。另著《中易》上下篇,是阐释《易经》的著作。生平事迹见赵孟頫撰墓志铭(《松雪斋集》卷六)、《宋元学案》卷六四、《元诗选·二集》小传。
-
任环
任环(1519-1558),明长治(今属山西)人。字应乾,号复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历知广平、沙河、滑县等县,皆称名宦。三十年迁苏州府同知,训练民兵抗倭建功。三十二年驰救太仓,于上海、阴沙、宝山、南沙几处连战连捷。擢按察佥事、苏松兵备道。三十三年以守苏州功,进山东右参政,兼副使、兵备道。次年居丧夺情任事,于常熟、吴江、嘉定等地获捷,倭寇平。三十六年回籍守制。卒赠光禄寺卿,建祠苏州。祀吴郡名贤。为文高简有法度,著有《山海漫谈》。
-
如卺
如卺[jǐn](1425~?),明代临济宗僧。景泰元年(1450),参学于杭州修吉山之景隆,并得其法。住浙江嘉禾真如寺。成化六年(1470),追补重刊缁门警训续集二卷。弘治二年(1489),著作禅宗正脉十卷。
-
如净
如净(1163~1228),南宋禅宗曹洞宗僧人。雪窦智鉴弟子。据《五灯会元续略》卷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等载,俗姓俞,号长翁。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人。少年出家,勤习经论。十九岁起游方参学。入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经多次激发,豁然省悟。呈偈颂,受智鉴印可,嗣其法。后浪迹江湖二十余年,至嘉定三年(1210),受请住持建康清凉寺。既而历住台州净土寺、临安净慈寺、明州瑞岩寺。宝庆元年(1225),奉敕住天童山景德寺,故世称“天童如净”。法众辐辏,范模清亮,海内以为法式。法嗣有雪庵从瑾、希玄道元等。道元乃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贞应二年(1223)入宋,师事如净前后凡三年,受曹洞宗禅法和法衣而归日本,建立永平寺,开创日本曹洞宗。如净发展正觉的“默照禅”,更偏重于打坐。认为参禅即为身心脱落,只要打坐,离五欲、除五盖,便是与佛祖相见的时节,故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读经。有《如净和尚语录》二卷、《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行世。
释如净。不详何许人也。甫参法位。当纳戒津明练毗尼砥砺名节。时恒讲勖徒侣云屯。辞笔偕长博达儒典。先是关中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魏郡法砺律师着疏别行。尔时关辅河北各竞宗派。微似参辰。隋末唐初道宣律师。以首大疏为本。造删补律钞三卷。稍为会要。行事逗机。贞观已来三辅江淮岷蜀多传唱之。次装三藏弟子怀素者。先习钞宗。后委弃宣砺之学。于咸亨年中别述开四分律记。后号新章欤。至代宗大历中新章旧疏互相长短。十三年敕。集三宗律匠。复位二家隆杀。时净推为宗主。语在圆照传。至建中二年奏二疏并行净之力也。盖以国相元公载笃重素公崇其律教。乃命净为新疏主作传焉。[《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
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魏晋名士、文学家。字嗣, 阮瑀之子。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 一。喜读书,无意于仕途,晋时被迫为官,曾任从事 中郎、封关内侯,迁散骑常侍、步兵校尉。以至慎态 度处世,喜怒不形于色,以纵酒自全。放浪形骸,不 拘礼法,“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在自然观上,明确提出:“天地 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达庄论》)一切都以 自然为本,否定在自然之外有精神性的主宰,表现出 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但又同意庄子的齐一万物的 观点,认为各种事物不存在差异,“天地日月,非殊 物也。故曰: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楚越也;自其同 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同上)政治思想上折衷自 然与名教,主张二者结合:“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 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审于大慎之训。”(《通 老论》)强调在政治上应遵循自然,但又提倡儒家的 礼乐制度,要求“尊卑有分,上下有等”(《乐论》), 使儒家的礼乐制度与道家的自然无为实现统一。有 时又幻想一种无君无臣的社会,认为“君立而虐生, 臣设而贼生”,“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大人先生传》)追求超世绝群、遗俗独往的完善人 格,幻想进入无善恶是非的境地,“与造物同体、天 地并生,逍遥浮世”。(同上)在教育观上,介于儒家 和玄学之间,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持折衷主 义立场。他一方面认为,设君臣礼法是造成社会道德 败坏,使人性受到压抑的原因,从而幻想一种无君无 臣的社会。另一方面又维护“尊卑之制”,以为“礼 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从而不放弃 礼乐之教。他把培养“超群绝世”、“遗俗独往”的人 格,作为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太初”社会的理想, 在这社会里,无君无臣,亦无贵贱之分;无欲无求, 无富无贫;不用重赏,不用刑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友爱融洽的;并且废除了“束缚下民”的“礼法”, 人们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同这一理想相适 应,阮籍塑造了一个人格上完美无缺的“太初贞人” 形象。这是一个摆脱了封建社会羁绊,完全顺应自然 的 “自由人”。他与宇宙 “混一不分,同为一体” (《大人先生传》),达到了与万物齐一的境界。“太 初”社会是他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所产生的幻 想。这个社会完全离开了历史现实,他的 “太初贞 人”完全抽掉了人的社会属性,这当然都是现实世界 中找不到的。《晋书》卷49、《三国志》卷21有传。 著有诗文集二十三卷,已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
-
饶自然
饶自然(1312-1365),元诗画家。字太虚,一说字太白,自号玉笥山人。江西人。善于诗画,特别是山水画,深得南宋画家马远笔法。在绘画美学思想上,重形神兼备。形象布局要求“合理”,反对“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伛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点染无法”。主张画山水要“有不尽之境”,要得山水之“真趣”,“淋漓满纸,不觉其繁”,达到表达无穷境界的审美效果。重视构思、经营的主观情思作用。认为画山水画为避免“布置迫塞”而缺乏艺术境界的毛病,应“先置绢素于明净之室,伺神闲意定,然后入思”。在布局确定之后,又应与艺术形象保持审美距离,即“立于数十步之外,审而观之,自见其可。却将淡墨笔,约具取定之式,谓之小落笔。然后肆意挥洒,无不得宜。此宋元君盘礴睥睨之法,意在笔先之谓。”强调画家的“意”与“境”的总体构思和表达效果:“古人布境不一,……每遇一图,必立一意。”(《绘宗十二忌》)。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补》著录有其《山水家法》一卷。已佚。所存者仅为其中一部分:《绘宗十二忌》。《庚子销夏记》卷二载孙承泽为商琦山水卷作跋引有《山水家法·评商德符山水卷》一段文字。
-
仁岳
仁岳,北宋天台宗僧人。俗姓姜,字寂静,号潜夫,赐号“净觉”,霅川(今浙江吴兴)人。曾师事四明知礼,焚香继晷,究其蕴奥。在山家山外之争中,曾著《止疑》、《抉膜》、《十门折难》等,扶助知礼对抗山外派最为有力。后因疾晏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昔日所学皆非,遂投慈云遵式门下,著《十谏书》、《雪谤书》等,与知礼相辩论,自成一派,世称杂传派或后山外派。住持昭庆寺及石壁、灵芝、慧安、清修诸寺,又主持永嘉(今浙江温州)净社十年,后还乡住祥符寺。持律谨严,晚年专修净业,燃三指以供佛。其学对《楞严经》用意尤精,撰《楞严集解》10卷、《熏闻记》5卷、《文句》3卷、《说题》、《礼忏仪》等,复调节咒章声曲以为讽诵之法。另著有《金刚般若疏》2卷、《阿弥陀新疏》3卷等。
仁岳,庐州兴化仁岳禅师,泉南人也。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临济问黄檗。」曰:「学人不会。」师曰:「三回吃棒来。」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曲录禅床。」曰:「客来如何只待?」师曰:「拄杖子。」问:「一大藏教尽是名言,离此名言,如何指示?」师曰:「癞马揩枯柳。」曰:「学人不会。」师曰:「骆驼好吃盐。」曰:「毕竟如何?」师曰:「铁鞭指处马空嘶。」【摘自:五灯会元】
-
饶洞天
饶洞天,北宋天心派道士,生卒不详。《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卷五:抚州临川人。初为县吏,后梦神人称其名已动天,梦觉而悟,便能洞天。得《天心经正法》,精思感彻。数年寻历谭紫霄,获遇于南丰,师事之,既蒙教导,顿悟玄理。四方慕道者凡数百人从游,一日率诸弟子登华盖之巅授以至道,自此天心正法流传。
-
任越庵
任越庵,清医家。浙江绍兴人。乾隆(1736—1795)年间名医。以柯韵伯《伤寒论翼》传刻广而文字讹误多,因细加校正,去繁从简,成《伤寒法祖》两卷。又集《发藻堂纂辑灵素类言》三卷,今存抄本。
-
阮旻锡
阮旻锡(1627-1712),字畴生,僧名释超全。明末清初同安县嘉禾里人。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设六官于思明州(今厦门),被聘入储贤馆。南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清兵破厦门,弃家行遁,奔走四方,留滞燕云一带达二十载。曾削发为僧,名超全,以教授生徒自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返厦门,居夕阳寮,号轮山梦庵,八十余岁卒。著有《海上见闻录》、《轮山诗稿》、《夕阳寮诗文稿》、《梦庵长短句》等二十多部。 其中《海上见闻录》专记郑成功父子事迹,简明扼要,晚年返厦后重订该书,名《海上见闻录定本》,已由郑成功纪念馆校点出版,是研究南明史的重要史料。
-
阮氏
阮氏,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异闻杂录》 山西安乐中河进士阮氏辑,其他生平事迹不详。
-
任蕃
任蕃,[唐](约公元八四四年前后在世)(蕃或作翻)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全唐诗云:唐末人。此从唐才子传)举进士不第,常游会稽苕、霅间。为诗重声调,且不厌改。尝题诗天台巾子峰寺壁,有“前峰月照一江水”之句。既去,巳行百余里,忽欲改作“半江水”,回至题诗处,他人巳为改之矣。后有人题其后云:“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才名可见。蕃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瞿汝稷
瞿汝稷(1548年—1610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元立,号洞观、太虚、那罗窟学人、幻寄道人、盘谈等。瞿景淳长子,徐栻婿,管志道弟子。常熟(今属江苏)人。主要生活在明万历年间。隆庆二年(1568 年)以父荫为国子监生。历官詹事府录事、中军都督府都事、左府经历,三迁迁刑部主事,历郎中。神宗令予重比。汝稷曰:“是微服至邑,庭官自扶扶沟民耳!”识上得释。出为黄州知府,改邵武、辰州,迁长芦盐运使,以太仆少卿致仕。
瞿汝稷,以道学气节名重士林,学问赅博,著述繁富。其诗文创作在晚明具有重要地位。著有诗文集《冏卿集》14卷。他精通内典,一时推为多闻总持,所以多有与僧人赠答、描述寺庵之作。如《送僧游五台》:“欲叩三车奥,还过五髻西。飞云先锡住,怖鸽觅灯栖。金阁看长在,珠林望不迷。天花开处处,知与石床齐。”又如《涌泉庵》:“云磴逶迤入,松萝杳霭深。一灯燃慧室,万绿覆慈林。野鹊驯僧定,寒泉涌梵音。可容尘世客,犹系子牢心。”但他的诗诗味不浓,“未能凌跨流辈”(见《四库全书总目》)。他还善作赋。康熙十八年(1679年),有聂先者,编续《指月录》二十卷以接踵其书。瞿汝稷另著有《石经大学质疑》、《兵略纂要》、《瞿冏卿集》等。
-
饶玉成
饶玉成,清人,籍贯不详,编辑《饶氏皇朝经世文续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儒林医隐
儒林医隐,近代人。撰有《医界镜》。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褚人获
褚人获(1635—1682),清代小说家。字学稼,一字稼轩,号石农。长洲(江苏苏州)人。生活在顺治、康熙年间,“年少时与诸名士较胜文坛,誉日益起”(孙致弥《坚瓠集总序》)。但他一生没有做官,不合时宜,所以颇为愤世忌俗,晚年他“穷且益坚”。褚人获性格豪爽,意气昂扬,跌宕声酒,与袁于令等名士过从甚密。他除了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隋唐演义》之外,还著有《坚瓠集》、《读史随笔》、《圣贤群辅录》及《鼎甲考》等。
《隋唐演义》是褚人获根据《隋史遗文》、《隋唐志传》、《隋炀帝演义》以及各种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褚人获认为,历史演义小说可以与正史并存,它不必严格符合正史,允许有一定的虚构,以人物的鲜明形象和情节的曲折生动来吸引读者,并且运用象征、夸张和幻想等各种艺术手法,来达到艺术真实。这实际上是使历史小说摆脱了正史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地存在。褚人获在《隋唐演义》的创作中,并不拘泥于正史,而是广泛地吸收各种民间传说,“更采当时奇趣雅韵之事”,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虚构、点染和再创造,因而他的作品比较以前记叙隋唐历史的演义小说,艺术成就要高得多。
-
任广
任广,字德俭,宋浚仪 (今河南开封) 人。撰有《书叙指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如莲居士
如莲居士,清朝乾隆年间人。具体真实姓名生卒年月今已无法考证。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