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旻锡

- 姓名:阮旻锡
- 别名:字畴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明末清初同安县嘉禾里人
- 出生日期:1627
- 逝世日期:1712
- 民族族群:
阮旻锡(1627-1712),字畴生,僧名释超全。明末清初同安县嘉禾里人。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设六官于思明州(今厦门),被聘入储贤馆。南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清兵破厦门,弃家行遁,奔走四方,留滞燕云一带达二十载。曾削发为僧,名超全,以教授生徒自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返厦门,居夕阳寮,号轮山梦庵,八十余岁卒。著有《海上见闻录》、《轮山诗稿》、《夕阳寮诗文稿》、《梦庵长短句》等二十多部。 其中《海上见闻录》专记郑成功父子事迹,简明扼要,晚年返厦后重订该书,名《海上见闻录定本》,已由郑成功纪念馆校点出版,是研究南明史的重要史料。
阮旻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印度教与佛教
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印度的佛教,尽管曾经灿烂一时,终究仍如过眼云烟,在千年前即销声匿迹于印度大陆,然而本书的标题仍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反之,尽管中国至今角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国家,韦伯在论述中国的宗教时,书名用的却是《儒教与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为了便于阅读,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译注,对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
升庵集
《升庵集》是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的诗文及一部分学术著作的合集。又称《升庵全集》《太史升庵全集》,明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编订并主持刻印。包括赋、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凡81卷。杂著是张士佩取《丹铅录》、《谭苑醍醐》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亦较《丹铅总录》为有绪。有明万历十年(1582)成都刻本。又有万历间所刻“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另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刻全、外、遗各集。明简绍芳编《杨文宪公年谱》一卷,清李调元编《升庵先生年谱》一卷,可资参考。
东溪试茶录
宋代茶书,宋子安撰,1卷,今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二、《通考·经籍考》卷四五均著录为朱子安撰,实误。清末王先谦寓目的旧抄本和四部丛刊本《晁志》均作宋子安,《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三著录的宋刊本和百川学海本《试茶录》也正作宋子安撰,两宋之际成书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也引作宋子安撰,《宋史·艺文志四》也称作者为宋子安,作朱子安当为传写之讹。今存十来个版本中,当以陆心源著录的宋刊本及百川学海本为最早。东溪属建安,当时是茶叶集散地。该书分绪论和八个题目。前五分叙焙名、北苑、壑源、佛岭、沙溪,说明诸焙沿革及其所属各个茶园的位置和特点;后三分叙茶名、采茶、茶病,讨论了采摘时间与方法。
石洲诗话
诗论。清翁方纲(1733—1818)撰。八卷。方纲有《小石帆亭著录》已著录。此编系翁氏视学粤东,与学侣论诗所条记,前五卷曾丢失,后购得,又增《评杜》一卷及附说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两卷,成是编。时乾隆三十三年(1768),初刻于嘉庆二十年(1815)。一、二卷评唐诗,三、四卷评宋诗,五卷评金元诗。第六卷为“渔洋评杜摘记”,对王士禛评语多所辨驳,七、八卷分别解说元好问、王士禛《论诗绝句》。翁氏论诗强调以学问、经书为根本,认为“宋诗妙在实处”, “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翁方纲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一生大力鼓吹师古考证,张扬所谓“实学”。论诗多依据考据学的方法和理论、针对“神韵”、“格调”、“性灵”等观点,倡导所谓“肌理说”。
白云象林本真禅师语录
1卷,清本真說,照水重梓,妙心序,有行實。南嶽下第三十六世,嗣鐵關能。依駒本印。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禅宗语录。明圆信、郭凝之编集。一卷。沩山灵祐(771—853),唐代禅宗僧人,沩仰宗创始人之一。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原书无序跋,从内容看其资料主要采自《五灯会元》。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所收的《五家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