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盛景云

    盛景云

    盛景云,字非龙。清代嘉庆年间医家,著《益世经验良方》一卷,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水走平冈

    水走平冈

    水走平冈(1753—1815)名嘉言、嘉玄。字章孟。通称飞騨守。号为平冈。嘉言名为水走家系谱中虽未见,但在家谱中有一个叫忠良的人被任命为飞騨守,所以应该是这个人被认为。忠良是河内国茨田郡大洼的中岛祖右卫门的嫡男,1802年水走忠坚的被收为养子。他继承了水走家担任的枚冈神社社务一职,1811年将其让给养子正忠。这个年刊行《方苑》。此外还有《何笔谈》、《四诊脉学》等著作。《弥性园方函》在《方苑》其他著作中也引用了平冈氏。没能找到叙述。在《活人录》中也看不到这些著作。

  • 三田村泰助

    三田村泰助

    三田村泰助(1909年10月9日—1989年9月23日),日本历史学家。1909 年出生于福井县南条区(今越前市)武雄町。 山口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京都帝国大学东洋史系。 在东方历史系,他师从内藤小南和羽田彻。 毕业后,他于 1949 年至 1980 年在立命馆大学担任教授。 退休后名誉教授。 他于 1989 年 9 月去世。专攻明清史。和老师羽田亨共同编纂《满和辞典》。1963年《宦官》获得毎日出版文化奖。著作还有《明帝国与倭寇》等。

  • 闵声

    闵声

    闵声(1597—1680), 字毅夫, 号雪蓑。乌程 (今浙江吴兴) 人。崇祯三年 (1630) 副贡。卓荦不群, 好吟咏,与吴敬夫批选唐诗,名《岭云集》。 曾因诗案牵连下狱, 年余始解, 晚益贫。工书, 善刻印, 出狱后藉以为生, 求者踵门不绝。著有《泌庵小言》。

  • 苏霖

    苏霖

    苏霖,字子启,元代书法家。出生于江苏镇江。颇工书,备知其法,因抄纂前人书论曰:书法钩玄,元统二年(一三三四)成书。《郑堂读书记》

  • 施沛

    施沛

    施沛(1585~1661),明末医家。字沛然,号笠泽居士,又号元元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贡生,天启(1621-1627年)初,授河南廉州通判。精医学,尤精辨证,擅治伤寒。与名医李中梓交往甚密。着《祖剂》四卷,以仲景之方为主,宋元以后时方以类附录。又纂《藏府指掌图书》、《经穴指掌图》、《说疗》、《医医》等。所遗医案《云起堂诊籍》,系其门人富元亮整理抄传。

  • 松冈恕庵

    松冈恕庵

    松冈恕庵(1668〜1746)江户中期的本草学者。京都人。名为玄达。恕庵俗称。他向山崎暗斋、伊藤仁斋学习儒学,向稻生若水学习本草学。著《用药须知》、《千金方药注》等。

  • 孙世芳

    孙世芳

    孙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分校、国子监司业。著有《宣府镇志》、《孙太史编》、《宣德志》。

  • 斯科特

    斯科特

    欧内斯特·斯科特爵士(Ernest Scott,1867年6月21日-1939年12月6日)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1913年至1936年在墨尔本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


    斯科特于1867年6月21日出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他的母亲是管家汉娜·斯科特;威廉·斯科特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欧内斯特结婚时,威廉·斯科特被引用为他的父亲。欧内斯特·斯科特在北安普顿的圣凯瑟琳英格兰学校接受教育,并在《伦敦环球报》担任记者。1892年5月7日,斯科特与神智学家弗兰克·贝赞特牧师和安妮·贝赞特的女儿梅布尔·艾米莉·贝赞特结婚;他们有一个孩子,穆丽埃(1893-1924)。


    1892年,斯科特(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开始称自己为贝赞特-斯科特)移居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加入了《先驱报》的编辑团队,编辑了《澳大利亚神智学家》,并发表演讲。1896年左右,梅布尔皈依罗马天主教,与丈夫疏远,尽管他们继续名义上的同居。斯科特随后放弃了神智学。1909年,梅布尔带着女儿穆丽埃回到英国,但斯科特直到1915年才提出离婚。5月25日,斯科特在墨尔本与本迪戈出生的艾米丽·伊林登·福尔图纳结婚,她是爱德华·戴亚森的妹妹。他们没有孩子。


    从1895年到1901年,斯科特是维多利亚州议会议员,从1901年到1914年,他是英联邦议会议员。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探险和项目史》(伦敦,1910年)、《拉佩鲁斯》(悉尼,1912年)和《马修·弗林德斯船长的一生》(悉尼,1914年)出版后,斯科特作为历史学家的声誉得以确立。


    1913年,斯科特被任命为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尽管他从未上过大学。然而,他在研究和演讲方面都表现出了能力,实验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基思·汉考克爵士、弗雷德·亚历山大、玛尔尼·巴塞特、斯蒂芬·亨利·罗伯茨爵士、曼宁·克拉克、N·D·哈珀和基督城的A·G·B·费舍尔等历史学教授都曾就读于斯科特学校。


    斯科特的其他著作包括《澳大利亚简史》(1916年)、《现代历史中的男人和思想》(1916年)、《历史和历史问题》(1925年)、《澳大利亚发现》(1929年),并于1933年出版了由斯科特编辑并部分撰写的《剑桥大英帝国史》第七卷。1936年出版的《澳大利亚战争史》是《1914-1918年战争中的澳大利亚官方历史》的第十一卷。斯科特于1936年退休,于1939年6月被授予爵士头衔,并于1939年12月6日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斯科特中等身高,性格直率。他对音乐、戏剧和诗歌很感兴趣,并广泛阅读。他对自己的学科有扎实的了解,工作勤奋,效率高。他为澳大利亚历史注入了活力。他总是督促学生“核实参考文献”,因此他的书中会出现错误。但总的来说,这些错误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是根据可靠的记忆得出的。他的作品通常都很出色,并且总是基于认真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有趣、生动、鼓舞人心,他要求学生努力工作,坚持原始文献的价值,同时也指出即使是原始文献也不能盲目接受。他对学生充满兴趣,如果能帮助他们工作,再大的麻烦他也不怕。


    斯科特的遗孀艾米丽·斯科特向墨尔本大学捐款,设立了欧内斯特·斯科特历史奖,每年颁发一次,用以表彰对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 邵思

    邵思

    邵思,北宋雁门人,生卒年不详。主要著作有《野说》三卷(载于《宋史·经籍志》),《姓解》三卷(载于《直齐书录解题·谱牒类》)。


    余嘉锡先生云:“其书既从来不见著录,作者之生平亦无可考。惟原本《说郛》卷四十引有《野说》六条,署姓名曰:‘宋邵思,雁门人。’多记江南之事。其间一条曰:‘开宝八年(975)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半金陵城陷,大军将入,予六岁矣’云云。作《姓解》者,必此人也。景祐二年书成之时,年六十六矣。” 按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云邵思有《姓解》,《艺文略》“谱系类”复著录“《姓解》三卷,邵思撰”;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中《经籍志》”谱牒类”亦著录《姓解》三卷,并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雁门邵思撰,以偏旁字类为一百七十门,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检核莼斋影印宋桀本,完全相符,则陈振孙尚得见此书,并据以入录,当无疑义。余氏谓“从来不见著录”,殊嫌失考。又《宋史·艺文志》“谱牒类”亦著录《姓解》三卷,则是书亡佚当在元末明初。莼斋在日本觅得国内久己亡佚之宋本,实乃明嘉靖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时,从朝鲜掠走之书。《姓解叙目》云:“原椠甚精,颇类唐石经,北宋本之极佳者。”考原书卷末“庙讳中六姓今皆自改焉”条下夹注,“敬,殷、匡、胤、弘、恒”皆缺笔,莼斋所言信然。其为中土散佚海外之孤本,亦断无疑义。收入《古逸丛书》,重新广为流传,洵可珍贵。

  • 荀爽

    荀爽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十二世孙,东汉名士荀淑第六子。兄弟八人,并有才名,时人谓之“八龙”。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颍川流行“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延熹九年(166),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水之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被称为硕儒。后公车征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何进恐其不至,迎荐为侍中,及何进败而诏命中绝。献帝即立,董卓辅政,复征之。荀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荀爽自被征命至位列台司,历95日。因从迁都长安,荀爽见董卓愈益残忍暴虐,必危社稷,故有意征召推荐才略之士,欲图谋大事,并联合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却因病离世。


    博通群经,《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载其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大多佚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司空《荀爽集》1卷,并注曰:“梁三卷,录一卷。”又有《周易注》11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荀爽集》2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又辑录有《礼传》1卷等。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录其《周易荀氏注》1卷。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六十七收录其文6篇。

  • 圣宪

    圣宪

    圣宪(1307-1392.6.20)南北朝时期的真言宗僧人。新义派密教哲学的大成人物。和泉人(大阪府南部)。在根来寺从赖豪等人那里修学密教,又向盛誉学习了华严。他被誉为俊才,成为根来山核心中性院的第四世,同时就任密教研究机关大传法院的校长。大传法院的创建者觉鑁的意图被评价为根据圣宪的学力而明确,仰慕令名的学生云集。赖瑜提倡的“加持身说”大成的新义真言独自的哲学的建立,以及整理繁琐的讨论,集中力量解决重要问题的教育上的考虑这两点被认为是其功绩。由于以上原因,后世,新义真言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著有决定新义真言中讨论框架的《大疏百条第三重》、《释论第三重》。《病中寓言鈔(阿字观鈔)》讲述的是病中对佛法的强烈感知的人。弟子快深,赖秀等。

  • 孙鼎宜

    孙鼎宜

    孙鼎宜,清末医家。湘潭人。少业儒。1899年因父病误治逝世而发愤习医。通读《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医术渐精。1905年赴日本学西医。时值取缔中医事起,愤然,曰 “中法独不能治人耶?”遂拂衣归国。毕生以医为业,活人甚众。晚年任教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治学严谨,著述甚多,有《伤寒杂病论章句》16卷、《伤寒杂病论读本》3卷、《难经章句》3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2卷、《脉经钞》2卷、《医学三言》1卷。1932年将其著述合刊成《孙氏医学丛书》。

  • 善珠

    善珠

    善珠(723~797)日本僧人,因明论师。奈良人。姓阿刀氏,又名秋篠僧正、秋篠山善珠。8世纪法相宗道统、窥基因明思想在日本的捍卫者和主要传播者。幼时随母住生驹郡础城岛村,后出家,从兴福寺玄昉受唯识因明等学,精勤不懈,造诣颇深。宝龟三年,于近江国开创善通教释寺、莲法光寺、现善王寺、妙乐长兴寺等。七年,又创大和秋篠寺。延历元年(一说二年,一说三年,一说十六年),因御持僧(即为天皇祈祷御体康和的僧侣)之劳,敕任僧正:十三年,任叡山根本中堂供养导师。延历十六年(797)元月任僧正,同年四月圆寂。门下有昌海、常楼、慈厚等人。特善书法,其所书今收藏于正仓院文书中。


    善珠究竟从其老师玄昉的教导中得益多少,因为相关信息缺乏,所以很难确定。不过,天平六年(734)玄昉从长安回国时随身带来了“经论五千余卷”。由此记录可推测,玄昉和善珠他们所在的兴福寺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最丰富的中国典籍。当时(8世纪)的兴福寺收藏着许多“进口书籍”。其中的几部重要典籍保存至今。例如,《经典释文·礼记音义》写本零卷和天下孤本《讲周易疏论家义记》写本等书,是兴福寺流传至今的非常珍贵的学术遗产。其实,善珠的注释书从中国的各种典籍引用的引文也都反映着8世纪的文本原貌。其中有不少现在不能看到的散佚书的“佚文”,还有很多与现在通行的文本不同的写本时代的文本。这些都是有助于中国古文献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资料。虽然善珠没有到中国留学过,但他是在当时日本最好的学术环境下学习研究汉译佛典的。这种环境对于善珠后来的著述无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作为继玄昉后日本北寺系即兴福寺系统因明研究的重要代表,善珠对于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各种佛典撰述了很多注释,现存的善珠的注释著作有:《成唯识论述记序释》1卷,《梵纲经疏》3卷,《唯识义灯增明记》4卷,《唯识分量决》1卷,《唯识论疏肝心记》8卷,《法苑义林义镜》5卷,《本愿药师经疏》1卷,《因明入正理论疏明灯抄》6卷等。此外,还有现已不存的《因明义钞》2卷。其中,《因明入正理论疏明灯抄》在因明研究方面的水平虽不足道,但作为日本最古的注释《因明大疏》的巨著,其丰富的内涵、保留完整的法相宗道统等却对日本因明的影响巨大,其长期被列为研究因明的必修书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中国,该书为人所知是很晚近的事,故未见该书流传于世也不令人奇怪。然而,由于其所保留的大量唐代诸师的因明注疏以及所提及的新罗元晓、顺憬、太贤等人的著述内容,能为从事唐代因明研究的人提供非常珍贵的资料,很值得人们进一步了解并研究它。

  • 守培

    守培

    守培(1884~1955)江苏泰县人,俗姓陈。法名印光,一字显道。十岁即随三乘法师出家,十八岁于焦山受具足戒。宣统三年(1911),得超岸寺圆觉老人传法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世。师夙慧过人,除佛学造诣精湛外,兼通诸子百家之说,于书画、金石亦有研究。民国初年任超岸寺住持达十年 之久,后掩关自修。十四年(1925)开办‘玉山佛学社’,为镇江有僧伽教育机构之始。晚年宣讲佛经于上海各处。民国四十四年入寂,世寿七十二,僧腊六十三。著有新八识规矩颂、金刚经研究、大乘起信论妙心疏、佛教本来面目、唯识论新旧二译不同之意见、唯识论三十论释等。

  • 沈藻采

    沈藻采

    沈藻采,清元和(今江苏苏州)唯亭人。字继彭,一字于苹,号九如。沈宗城次子。监生。工诗文。承父遗命续辑镇志十年,为冯桂芬称赏,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刻成《元和唯亭志》。

  • 宋奎光

    宋奎光

    宋奎光,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元实,号培岩、怡云野老。宋懋中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官浙江余杭教谕,迁广东龙川知县。崇祯四年(1631年)调任浙江宁海知县,建方孝孺祠以表忠节。弘光元年(1645年)辞荐兵部职方司主事,居乡推举严栻起兵抗清。嗜酒善谐谑。擅诗古文词,专于史志,有书名。曾以居士施刻《宋文宪公护法录》。纂修《宁海县志》《天目志》《径山志》《邓尉圣恩寺志》等。著有《贻白堂绪笺》等。

  • 沈練

    沈練

    沈練,字清渠,江苏溧阳人。道光辛巳(1821)举人。他在安徽绩溪做训导时,于学舍隙地种桑养蚕。每当蚕熟时,城乡士女都来聚观,沈練便叫妻子和儿子为大家讲授栽桑养蚕的方法和经验,同时编成《蚕桑说》一书,刻版流传,用来教导当地人民。咸丰四年(1854),他看到另一本蚕书《蚕桑辑要》,觉得其中征引详备,于是就用这本书中的材料增补《蚕桑说》而成新著,取名《广蚕桑说》。咸丰五年稿成而作者病逝。

  • 僧成

    僧成

    僧成(1391-1474),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的大弟子之一,是哒囧瀬喇嘛的第一世。


    僧成于1391年,生在萨嘉寺附近的一处牧场,父名滚波多杰,母名觉摩曩吉,幼年为人牧羊。七岁时丧父。他亲手写出《药师经》一部为亡父忏罪。并在拏塘寺从成就慧受五戒。又从释迦祥学习梵文、藏文、胡文等各种文字。出家后,在拏塘寺长期教授徒众读诵和书写,遂称为僧成字师。由于他书写善巧,后来扎什伦布寺的佛菩萨名号、赞颂、吗呢等咒文以及各佛殿中梵文字书,多半是他亲手所写。


    僧成十五岁(1405)出家。是年三月,在拏塘寺,依成就慧为亲教师,罗敦巴为阿阇黎,受沙弥戒,起法名僧成祥,后在末后自添贤字,具名‘僧成祥贤’,简称僧成。


    僧成出家后,住拏塘寺依僧祥学习声明五种结合等等。又从福慧、温敦能仁祥贤受学各种灌顶及经论讲解等。年满二十岁时(1410)仍依成就慧为亲教师,在拏塘寺受近圆戒。遵师嘱听讲全部迦当派法类。又依罗敦巴的指示,先学因明论。同时在亲教师前,受欢喜金刚九尊等多种密法灌顶,及幕依怙、药师佛、能仁及十六尊者仪轨等许多随许法,又受中观派的发菩提心的仪轨,并受菩萨戒。还听了迦当派六论等许多教法。


    僧成在二十五岁时(1415)与饶却巴结伴赴前藏。先到茶主寺,后到塘波伽寺,从绒敦释迦幢听讲《现观庄严论》。此时宗喀巴受藏王名称幢邀请,到扎什朵喀讲经。僧成随侍滚桑巴往见,请决《决定量论》之疑义。听讲《辩了不了义论》、《中观论释》、《事师五十颂释》、《根本罪释》等。他智慧聪颖,深得宗喀巴所嘉许,给以一件穿过的五衣作为将来弘扬律学的因缘,继而他从师命,回塘波伽依日幢受学集密不动等、十三尊金刚怖畏、十三尊红大威德、五尊红大威德等密法。后来到噶登寺,仍从宗喀巴闻法。次年(1416)秋,他又到噶登寺从宗喀巴听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胜乐轮根本经》等。并从嘉曹杰听讲因明、《现观庄严论》等法。如是经过三年学法很多。


    1419年宗喀巴到哲蚌寺时,他又从听讲《菩提道次第论》,并受拏热六法,《入中论》等许多法。宗喀巴后到色拉寺会释迦智法王,依著清净戒律为基础,树立讲授集密和胜乐的道场。僧成以随从慧狮子参加。以后到弘扬戒律的根本道场卓萨寺学律。


    1426年三十六岁,随同慧狮子回后藏,先住绛勒寺给僧众讲经。五、六年间,在拏塘寺、绛勒寺、达拏日库等处讲经。四十岁(1430)在拏塘寺造《入中论释善显密意镜论》,这是僧成著书之始。


    次年往拉朵区宏法,朝礼各处胜迹,并参访著名僧侣。又在协迦寺和班禪尊胜的弟子拔敦桑杰巴辩论佛法,以此亲近班禪尊胜。学了‘二十一尊度母’、‘十七尊度母’等灌顶,和妙音天女、大白伞盖等许多随许法。并回答了班禪所提的许多问题,得到班禪欢喜嘉许,称他为‘一切智僧成’。


    1432年开始著《释觉论疏》。以后去萨嘉寺朝礼幕依怙后,到绛绷摩且廓弘法。翌年返回拏塘寺,著《中观论疏宝鬘论》。以后继慧狮子担任日库寺住持。四十七岁那年(1437)十月,他完成了《因明正理庄严论》的撰著。此后自己多次讲说此论,至今仍为西藏三十六寺学习因明时必备的要论。同年把日库寺住持让位于善慧法王,自己暂在格塔寺闭关自修。


    次年,由格塔寺动身赴前藏,在噶登寺从虚空祥法王受大轮加持续的灌顶和教授等,所讲《菩提道次第论》中修菩提心等许多深广法门。又到鄂王寺从妙音宝幢受到时轮的圆满灌顶,六支加行的讲授,续师的广讲并一切支分教授,以后回到噶登寺,又从虚空祥法王学到许多法。这时因应后藏施主的迎请,与慧狮子一同返回后藏。此后多在拏塘和绛勒两寺讲经,并著《毗奈耶因缘起大集》和《别解脱经疏》。后又著《戒学规章》实行布萨、安居、解制的行持,有时闭关静修,并造了许多赞颂和发愿文等。从此即在后藏讲经弘法。


    僧成自从慧狮子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恩师,想造佛像安置寺中供养。因此募缘,于1447年夏,铸成小型度母像一座,后又铸释迦坐像,高二十五手。像内装有宗喀巴等的舍利,慧狮子的头盖骨和经像珍宝。为了安置佛像,同年十月,他偕诸施主观察地基,建造扎什伦布寺。此后,他就多在此寺广讲经论,寺僧日增,遂成格鲁派在后藏的唯一大寺,并为西藏格鲁派四大寺之一。


    僧成又想建立集密诸像,树立讲说集密法的规则,命其弟子贤吉祥在寺讲说。同时,铸造集密五部像及白度母像。又在大殿中,塑造教主、无量寿佛、药师佛、八大菩萨和二十五肘高的弥勒像。七十四岁(1464),他邀请各处善书者,抄写经藏一部,并彩绘佛殿的壁画。随后又铸各种尊像。七十九岁(1469)开始著《律经大疏》。


    后又刻贤劫千佛像,历代传承师长、三十五佛、十方诸佛、药师八佛、及诸本尊的石像,并佛名号等很多。


    教化完毕,遂把寺事嘱诸大弟子,于1474年十二月,圆寂于扎什伦布寺,寿八十四岁。


    僧成一生广事弘法,弟子很多,前藏、后藏大小寺院的住持,讲经法师多半是他的弟子。初期最著名的有慧密、祥贤两律师,又有愿祥,班禪贤吉祥、无垢友、施祥等。中期有班禪教理海、名称如意、具力光明等。晚期有庆喜利乐、善慧日、班禪福顶等。


    僧成讲说经论,多依据宗喀巴、嘉曹杰和克主杰的注疏而讲,自己的著述有《毗奈耶因缘大集》、《律经大疏》、《别解脱经注》、《释觉论疏》、《正理庄严论》、《中观论疏》、《入中论疏》,诸佛菩萨的赞颂、愿文等,约数十种。另有《俱舍颂释》,是他的大弟子菩提祥等听他讲说作的笔记。

  • 沈秉成

    沈秉成

    沈秉成(1823-1895),清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原名秉辉,字仲复,一字玉材,号听蕉、耦园主人等。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年)迁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总纂,二年转侍读,出任云南迤东道。八年任江苏常镇通道,十一年改苏松太道,十三年迁河南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年)改四川,皆因病未任,退居苏州调理,购娄门涉园,葺新更名耦园。十年迁顺天府尹,十一年兼总理衙门大臣,曾与英公使议约,进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刑部右侍郎。十三年出任广西巡抚,推广植桑养蚕。十五年调安徽巡抚,次年暂署两江总督,捐助直赈,创办江南水师学堂、经古书院等。十七年因病开缺,卒于耦园。工楷书,善诗文。富藏书,喜金石、书画,精于鉴藏。辑有《鲽砚庐金石款识》《鲽砚庐书画录》等。著有《蚕桑辑要》。

  • 孙文川

    孙文川

    孙文川(1822~1882),字澂之,一字泊澂,上元(今南京)人,《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忠义七》有传。孙文川列入忠义,是因为他在太平军占据金陵时,与张继庚、胡恩燮一道,不畏艰险,多次出入城墙,谋划策应清军攻城。孙文川屡立功劳,但攻城一事终未奏效。事虽不成,功尤在焉。后助李鸿章揭露英人李泰国索贿事,“以功洊擢知府。”《清史稿》孙文川的传记不足200字,文史方面只提到他工诗赋,著有《读雪斋集》,其他未及。孙文川是清代著名藏书家,读雪斋为其藏书楼名。他有一方藏书印,印文长170字,反映了达观开放的藏书思想,中国藏书史上非常有名。


    孙文川少年敏悟,为冯桂芬赏识。咸丰五年(1855),上海道赵德辙聘理榷务。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荐入部;六年,曾国藩再荐入都,以功保知县,进同知。光绪元年(1875)入两江总督沈葆桢幕,后以母老而不出。闲时招集宾朋,以考证金石自娱。除《读雪斋集》9卷外,他另著有《淞南随笔》一书,其中所录多为未曾面世的珍贵史料,且为稿本,是清代江苏(包括现今上海地区)的稀见文献。


    文川颇富藏书,以旧抄本、明本为多。如明刊《东南防守利便》、《宜斋野乘》。其对藏书颇达观,不似世人斤斤珍吝。有一藏书印,系一首长达一百七十字的五言诗,为藏书史上长印之首。有句曰:“宝翰垂千秋,人无百年寿。展玩聊自娱,岂计收藏久。我闻唐杜暹,撰铭书卷首。鬻借为不孝,惟嘱后人守。又闻赵吴兴,作诗题卷后。但禁他室买,戒以弃勿取。二公诚爱书,而我意则否。子孙为凤麟,嗜古意必厚。我爱彼更珍,搜采成丛薮。何待我留贻,彼自能寻剖。子孙若豚犬,压架已孤负。摧烧或化薪,弃置更覆瓿。尤物遭轻亵,贻者执其咎。不如付赏音,什袭重瑶玖。品题增光辉,益令传不朽。由来天下宝,不妨天下有。但祝得所归,勿落俗士手。”著有《读雪斋诗集》、《古钱谱》等。

  • 苏凤文

    苏凤文

    苏凤文,生卒年不详。清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字虞阶。道光举人。同治元年(1862)以广西左江道迁按察使。四年迁布政使。六年授广西巡抚。十年擢漕运总督,旋因病解职。

  • 三巴掌

    三巴掌

    三巴掌,生卒年不详。明代禅僧,俗姓李,自号三巴掌,赵州柏乡(今属河北省)人。三巴掌自幼聪明,好学不辍。初闻佛号,自觉归佛愿往。少年出家后,钻研佛法尤勤,昼思夜往,颇就疑难求师闻道、自闭独出个人见解。嗣聚云真。

  • 舒梦龄

    舒梦龄

    舒梦龄(1785.1.27-1854.2.12),名学良,字苏桥,号子鹤。清朝乾隆晚期生于湖南省溆浦县花桥人。梦龄公童年时到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楠木坪村居住。曰浩公送其入私塾读书,并兼做家务与农活,小时放牛。幼时即才思敏捷,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因看牛时牛摔死山崖,回家后被伯父曰浩公责骂,便离开楠木坪,到两河口舒家台其二伯父曰理公之处居住,继续读书。后又到本镇杉木塘长茅坡舒家居住,长茅坡舒家送其在本地私塾中继续念书,从师于向正堂。向正堂发现其聪明非凡,便辞退其他学生,专教梦龄一人。梦龄公在来凤县读书多年后,已是满腹诗书,具有宏才大略了。可在来凤县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其户籍还在溆浦。于是梦龄回到溆浦县,参加秀才、举人、进士等考试。1822年(道光二年,37岁),梦龄公赴京参加科举,以第三十七名成绩考中进士。1825年(道光五年)被道光皇帝钦点翰林。随即到安徽巢县担任知县。1826年(道光六年)在巢县劝民植松、杉、桐、桃、枣、李、梨、柿、柑等经济作物。是年主修《巢县志》,共编纂6册。据光绪十一年续修《庐州府志》卷九十三中记载:“道光六年(1826)五月,巢县西乡湖滩生蝗,蔓延十余里,知县舒梦龄督农佃捕,六日殆尽。”后提升为安徽亳州、泗州知州,又任凤阳知府(道光十年),再调为太平府(府治当涂)知府。任太平知府期间,梦龄公为唐朝诗人贾岛在当涂城外甘棠村的坟墓建祭诗亭,置祀田。咸丰二年(1852年)迁登莱青兵备道,后再调任按察使兼署盐运使,任内名声很好。

  • 石川鸿斋

    石川鸿斋

    石川鸿斋(いしかわ・こうさい 1833年-1918年9月13日),本名英,字君华,号鸿斋,别称雪泥居士。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诗人和画家。出生于三河国丰桥市的一个商人家庭。师从西冈翠园、太田圣剑、曾我大剑学习国学。18岁离开家乡,周游各地。曾游历中国多年,加之长期苦读汉文典籍,让他拥有了极高的汉学素养与汉文写作功底。1858年,返乡开办私塾讲授经史。1919年9月13日去世,享年86岁。他一生著述等身,作品涵盖面颇广,主要有《日本外史纂论》十二卷、《文法详解》一册、《画法详论》三册、《诗法详论》二册、《书法详论》二册、《精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十六册、《史记评林辑补》二十五册、《夜窗鬼谈》二卷等,共计五十余种。其中《夜窗鬼谈》是他仿效中国志怪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所创作的带有浓郁日本本土“风味”的志怪作品。书成后风行一时,多次加印。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